文章上高考試卷無署名 央視記者狀告教育部(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24日 07:40 來源: 北京晨報
胡浩波出庭時臨時增加訴訟請求被駁回。李鵬/攝
北京晨報消息:央視記者胡浩波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自己的一篇文章上了高考試卷,而文章上沒有署名,他也沒有得到任何形式的通知。胡浩波遂將教育部考試中心告上法院,索賠2000元。昨天,該案在海澱區法院開庭。在庭後接受採訪時,胡浩波將這場被稱為「首例涉高考訴訟」定位為「公益訴訟」。
昨天(23日,下同),央視記者、39歲的胡浩波與代理律師一同出席了庭審。開庭伊始,胡浩波臨時向法庭申請增加了訴訟請求,要求教育部考試中心就2003年高考試題上所引用文章的作者這一事實,在媒體上公開進行說明。合議庭經過短暫合議,認為當事人變更、增加訴訟請求應該在證據交換階段提出,因此駁回了胡浩波的這項訴訟請求。
胡浩波稱,教育部考試中心在2003年高考全國卷語文考卷的現代文閱讀第二大題中,引用了他在1996年應《中國科技畫報》創刊號約稿的文章——《全球變暖目前和未來的災難》一文。胡浩波表示,出於對試卷保密性的考慮,他並不苛求考試中心能事先通知他,但是他認為,起碼應該事後告知他一聲。
面對指控,教育部考試中心的代理人當庭質疑胡浩波的作者身份,要求胡浩波拿出他是該文章作者的證據,同時該代理人將「我們這是執行公務」掛在嘴邊。「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國家機關為執行公務使用已經發表的作品等情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
胡浩波代理律師卻指出,對方代理人故意忽略了該條規定的後半句:「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
對於署名和出處的問題,考試中心的代理人表示,這與本案關係不大,因為原告的訴訟請求是要求報酬,而且「這種要求並不現實」,因為高考所有的字句都是引用來的,包括選擇題、填空題,不可能每道題後面都註明作者。另外,該代理人還指出,這種註明作者和出處的行為會給考生或者專門研究試卷的人造成某種「暗示」,對高考學生造成影響。
「我在打一場公益訴訟」
記:您作為公民為什麼不能容忍考試中心這種執行國家公務的行為呢?
胡:以前我也被媒體這樣問過,問我為什麼一定要起訴。我認為,執行公務也不能侵犯他人的權利。比如,國家要求某人取一個杯子,他不能從別人手裡搶一個杯子給國家。我認為,我的要求不高,就是在卷子上印五個字「作者胡浩波」,這不影響他們執行公務吧。
記:您在起訴中的2000元賠償是怎樣計算的呢?
胡:這是律師根據我的稿費計算的。不過,這只是一個象徵意義的數字。我光律師費就掏了5000元。我起訴的目的主要是希望考試中心以後注意署名問題。我起訴的目的是為了提醒他們,這是侵權。他們認為,只有文學作品才是享有著作權,其實科技類作品也有作者的勞動,同樣有署名權。
記:您認為這是公益訴訟嗎?
胡:我認為這是公益訴訟,而且在外地有一位漫畫作者的作品也被用到高考作文裡,不僅改動了而且沒署名。這位漫畫家也在起訴。我認為這是一件有廣泛意義的訴訟。
2003年全國高考語文試卷第二大題「現代文閱讀」
二、(12分,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題
人類正面臨著全球變暖的挑戰,聯合國的一份報告向我們描述了氣候變化產生的災難性後果:森林消失和沙漠擴大,將使非洲成為受影響最廣的地區;熱帶流行的瘧疾和寄生蟲病將向北蔓延,使歐洲出現流行病,地中海地區由於嚴重缺水會半沙漠化,滑雪運動在歐洲將蕩然無存;在英國,肆虐的冬季風暴將變得司空見慣,東部的某些地方可能變得過於乾旱而無法種植各類作物。另外,一些河流水量將大大減少甚至乾涸,飲用水源遭到破壞;昔日繞道而行的颱風將頻頻襲擊日本,致使短時間內大量降水,洪水泛濫,山體滑坡,交通中斷。而最為嚴重的影響,將是地球上數以萬計的人由於海岸線受到侵蝕,海岸被淹沒和農業生產遭破壞而被迫離開家園。
最新的一項研究表明,到本世紀末,地球平均氣溫將比現在升高3℃。這一預測是以近年來地球氣溫升高的現象和溫室效應為依據的。溫室效應,在物理學上是指透射陽光的密閉空間由於與外界缺乏對流等熱交換而產生的保溫效應。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溫室氣體,它可以減少地表熱量向空間散失,使大氣層保持一定的熱能。二氧化碳在大氣層中的含量直接影響著地表氣溫,當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時,地表氣溫就相應升高。科學家認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環境的演化中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大氣層的保溫作用,全球氣溫將為-40℃,而現在全球平均氣溫為16℃。科學家們預言,人類如不採取果斷和必要的措施,到2030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將比1850年工業革命時增加一倍。
導致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工業革命開始以後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氣)的燃燒越來越大,使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不斷增加。同時,雷擊,蟲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災、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壞也使能夠吸收二氧化碳的綠色植物遭到破壞。所以,要控制全球變暖,必須改變能源結構,大力植樹造林。有科學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從根本上防止溫室效應的加劇。
氣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全球氣候變暖是人類自身活動所造成的災難。我們必須樹立全球共同性的大氣環境觀念,為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愛護頭頂的這片藍天。
7.下列對溫室效應這一概念的理解,準確的一項是【 】
A、指由於與外界缺乏對流等熱交換,能夠接受陽光的一定密閉空間中所產生的一種保溫效應。
B、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劇增以後,又與外界缺乏對流等熱交換,從而使地表氣溫相應升高的效應。
C、指在接受陽光的密閉空間中能夠影響地表氣溫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地表氣溫相應升高的效應。
D、指大氣層中主要的溫室氣體,通過減少地表熱量向空間散失,在特定密閉空間中產生的保溫效應。
8.根據原文,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影響最嚴重的一項是【 】
A、河流水量減少甚至乾涸,飲用水源遭到破壞,導致不少地區沙漠擴大,疾病流行。
B、肆虐的冬季風暴光將變得司空見慣,一些地區會因為過於乾旱而無法種植各類作物。
C.數以百萬計的人因海岸線受侵蝕、海岸被淹沒和農業生產遭破壞而被迫離開家園。
D.颱風頻頻襲擊,致使短時間內大量降水,洪水泛濫,城市淹沒,山體滑坡,交通中斷。
9.下列對「全球氣候變暖是人類自身活動所造成的災難」這句話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世界各國遲遲不採取果斷和必要的措施,不改變能源結構和大力植樹造林,以致大氣層的溫室效應越來越嚴重。 B.1850年工業革命以來,大量開採和燃燒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結果,大大增加了大氣層中溫室氣體的含量。 C.由於人類無限制的破壞,地球上大片森林和草地急劇消失,沙漠進一步擴大,使得地表氣溫也隨之不斷升高。
D.因雷擊和蟲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災、草地衰退,導致能夠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減少,而人類對此卻束手無策。
10.根據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非洲是受全球變暖影響最廣的地區,人類如果能從根本上防止溫室效應的加劇,那麼非洲因此而受益的面積也將最廣。 B.一旦人類能夠控制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從根本上防止溫室效應加劇,那麼滑雪運動在歐洲將能繼續,颱風將遠離日本。
C.為避免增加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些科學家主張用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可見使用核燃料不會產生二氧化碳。 D.假如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持續降低,全球氣溫就有可能持續降低,人類也許將面臨另一場全球變冷的挑戰。
央視記者胡浩波認為高考題引用他的文章未署名侵權,將教育部考試中心訴至海澱法院,這是北京法院首次受理由高考試卷引發的著作權起訴(本報6月23日報導)。昨日(23日,下同),此案在海澱法院開庭。
責編:趙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