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國家4A景區,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觀星臺,具有重要天文意義!

2020-12-06 天上的小紅花

閼伯臺,古稱商丘,民間稱火星臺、火神臺,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西南3裡處,[1] 是距今4500多年的一處觀星臺遺址,它比東漢天文學家張衡在洛陽建的靈臺,還早上2200多年,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觀星臺,對研究中國天文發展史是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2-3] 閼伯臺是帝嚳之子閼伯所建造的觀星臺[4-5] ,商族始祖閼伯一生不辭勞苦造福於黎民百姓,人們非常敬仰他,把他喻為「火神」,所以此臺又叫「火神臺」。 閼伯死後,人們就按他的遺願,將他葬於臺下,因其封號為「商」,此臺又被稱為「商丘」。[3] 2000年9月25日,閼伯臺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原始社會時,繼顓頊以後,帝嚳為商地的部落聯盟酋長。帝嚳商丘閼伯臺閼伯塑看到商地人民沒有火,就讓自己的兒子閼伯到這裡擔任「火正」。一是管理火種,二是祭祀火星並觀察火星的運行。古代人們為了觀測日、月、金、木、水、火、土等恆星的運行,把天區分成大小不等的二十八個小區,稱二十八宿,作為觀測時的標誌,用來說明日、月和五星運行所到達的位置。其中東方蒼龍七宿有一個星宿對著商丘,它就是心宿,又叫火星、商星。這顆星在4200年前,每年都有運行不變的規律,它何時東出

何時南中、何時西落,每年再現的時間都非常準確。當時,閼伯就用這種最簡單的辦法用肉眼觀天來定農時、分季節,告訴人們什麼時候開始收割,什麼時候開始耕種,用以指導農牧業生產。據說這種以大火星的變化來指導農時的觀測一直延續到公元前11世紀。[3] 商祖契被稱為閼伯,是由於太歲星在卯時出現叫「單閼」,在甲年出現叫「閼逢」,久而久之,觀察火星與太歲星的火正就被稱為閼伯,觀測大火星的地方被稱為閼伯臺、火星臺。由於閼伯一生不辭勞苦造福於黎民百姓,人們非常敬仰他,把他喻為「火神」,所以此臺又叫「火神臺」。 閼伯死後,人們就按他的遺願,將他葬於臺下。

商丘是一個多流傳神話的地方,其中就有這樣一個關於閼伯的傳說:閼伯原來是天上的「火神」,因偷著向人間投放火種而違反了天規,天帝要把他貶到凡間為民。閼伯將要從天上下來的時候,又偷偷將火種藏在身上,帶到了人間。時隔不久,閼伯盜火的事讓天帝知道了,於是,天帝震怒,發了一場大洪水,要淹沒人間的火種,懲罰閼伯。地上的閼伯臺戲樓洪水像猛獸一樣撲向商丘,人們嚇得四處逃散。而為了保存火種,閼伯築起了高臺,搭起了遮雨的棚子,獨自一人留在高臺上看守。洪水退後,當人們從四面八方趕回來的時候,高臺上的火種還在燃燒,而閼伯已餓死在火種旁邊。

據考證,火神臺廟會至清代乾隆年間最為盛大。朝臺本來從正月初四開始,但路途較遠的外省和本省的香客為表達對火神的虔誠與敬意,從頭年的臘月便往這兒趕。春節未到,火神臺附近方圓幾裡的村莊上已住滿外地的香客。[3] 從農曆正月初一開始,到二月二方散,會期近一個月,是一年中最 大的朝拜活動。廟會期間,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省的群眾,紛紛湧向火神臺。[8] 香客們如此虔誠,皆因對火神的崇拜,認為朝拜後,火神會在今後一年裡保佑全家平安。[3] 廟會之上還有人另闢場地鬥雞、鬥狗、鬥羊、鬥蟋蟀,或進行賽牛和逮豬比賽,非常熱鬧有趣。留給人們印象最深的是當地百姓晚上表演的「火龍舞」(亦名滾龍)。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商丘,簡稱「商」或「宋」,河南省地級市。位於豫魯蘇皖四省輻湊之地[1] ,素有"豫東門戶"之稱。[2-3] 商丘自古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和商賈雲集中心[4] ,隋唐大運河橫貫全境,隴海鐵路與京九鐵路的普鐵高鐵、連霍高速與濟廣高速均在此交會,是國務院規劃建設的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5-7] 截至2017年,轄2區、6縣、1縣級市[8] ,面積10704平方公裡,總人口915.12萬[9] 。[10] 商丘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11] 、中國重要古都[12-16] 。燧人氏、炎帝朱襄氏[17] 、顓頊[18] 、帝嚳等三皇五帝以及夏朝、商朝、周朝宋國、漢晉梁國、宋朝等均在此建都。

商丘市位於豫、魯、蘇、皖四省接合部,地理坐標位於北緯33°商丘區位44′~34°52′、東經114°49'-116°39',東西長約168千米,南北寬約128千米。全市總面積為10704平方公裡,約佔河南省總面積的6.4%,東西橫跨168公裡,南北縱貫128公裡。[1] 東臨安徽省宿州市碭山縣和蕭縣、淮北市相山區和濉溪縣;西鄰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杞縣、周口市太康縣;北接山東省菏澤市曹縣和單縣;南依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和渦陽縣;素有「豫東門戶」之稱,是豫、皖、蘇、魯四省交界重要的物資集散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10] [1

相關焦點

  • 觀星臺: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
    觀星臺位於登封市東南15公裡告成鎮,坐北朝南,背依告成山,面對箕山,西倚王嶺尖,東傍雙廟嶺,南臨潁水,又有石淙河、五渡河環繞,是一座具有測影觀星和計時等多種功能的天文臺,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學建築物之一。它反映了我國古代科學家在天文學上的卓越成就,在世界天文史、建築史上都有很高價值。
  • 河南新增登封觀星臺等18家國家4A級旅遊景區
    舉報   新京報訊(記者 王勝男)12月29日,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官網公告宣布,依照《旅遊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
  • 3000年前的觀星臺 中國人的"量天尺"(圖)
    鄭州所在的周圍地區,從古至今一直被稱為中州、中原,嵩山稱為中嶽,都與古代「天圓地方」的觀念尤其是西周時期周公定登封陽城為「天下之中」有著直接關係,是中國古代天文觀的直接體現。    大約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時期,我國的天文觀測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周公旦在位於中原地區的登封陽城設立天文觀測地點,立土圭、測日影,確定了這裡是「大地之中」。唐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由天文官南宮說在這裡刻立紀念石表一座,規制上與《周禮》所載土圭測影說相近,表南面刻「周公測景(影)臺」五字。
  • 綠會星空工作委員會向IUCN系列指南推薦中國案例:河南登封觀星臺
    在光汙染日益嚴重的今天,保護自然的暗夜更具重要意義,它是保護自然遺產和觀賞夜空的基礎。為此,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出臺了一系列的世界保護地最佳實踐指南,這一本是關於暗夜保護的指南。它一旦出版,將成為世界上關於夜空保護的最經典的手冊之一,並且成為聯合國世界遺產中關於自然遺產相關標準的申報時可作參考的重要材料。
  • 中國現存唯一最古老的天文臺,我國古代天文技術超西方300年
    中國最古老的天文臺——河南登封古觀星臺,古觀星臺所在的告成鎮,在登封市東南12公裡,古稱陽城,是夏禹建都的地方,登封古稱嵩陽,因地處中嶽嵩山南麓而得名,在中嶽嵩山地區上千年來一直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天下之中在中國,中國之中在中原,中原之中在嵩山,天有心,地有膽,天心地膽在告縣,告縣,
  • 中國最好看的天文主題景點,都在這裡了!
    北京市首家天文農莊在延慶龍慶峽景區附近的華海田園,是北京附近天文愛好者喜歡的觀星地點。,重要設施包括郭守敬望遠鏡(LAMOST)、2.16米天文望遠鏡、1.26米紅外望遠鏡等。它以建築完整、儀器精美、歷史悠久和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獨特地位而聞名於世。距離北京站近,如果在北京站轉車有兩個小時的空閒,就可以考慮去這裡參觀。適合已經具備一定天文知識,對古代天文儀器和天文史感興趣的朋友。
  • 中國最好看的天文主題景點,都在這裡了
    紫金山天文臺 | 東方網07錢塘潮錢塘江位於我國浙江省,最終注入東海,在它入海口的海潮即為錢塘潮,天下聞名。適合觀看的位置包括鹽官觀潮景區、觀潮勝地公園、海神廟等。可能讀者覺得是不是搞錯了,這是天文景觀嗎?其實潮汐就是因為月亮、太陽的引力作用而產生的。
  • "北京時間"為"琅琊時間" 天文曆法高層學術論壇
        「膠南琅琊臺正處在東經 120度線上,與現代天文學意義上的北京時間居然分毫不差,建議應在膠南的琅琊臺建立標誌性建築…… 10月 1日,2007中國·琅琊旅遊文化周的重頭戲———中國天文曆法高層學術論壇在膠南市豐澤山莊舉行。
  • 中國第一座天文博物館,北京古觀象臺
    古觀象臺曾是明清兩代的國家天文臺,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王朝後,改稱為中央觀象臺,成為民國初年的國家天文臺,1929年停止觀測,更名為國立天文陳列館,成為中國第一座天文博物館。北京古觀象臺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臺之一,始建於明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稱作「觀星臺」,古觀象臺臺體高約14米,臺頂南北長20.4米,東西長23.9米。上設8架清制天文儀器。
  • 現存最早人體經脈模型 留名中國醫學史
    綿陽市博物館供圖   殘破仍被定為「國家一級」!掃碼查看現存最早人體經脈模型。儘管它四肢均有殘缺,出土後條件有限只能泡在水中保存,卻因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人體經脈模型,在考古界和醫學界引起巨大關注,出土次年就被評為國家一級文物,從此成為綿陽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漆人出土引起學術界轟動  1995年2月,綿陽永興鎮雙包山的一家磚廠在制磚取土時,意外發現雙包山漢墓。
  • 我國現存最早的「世界地圖」
    利瑪竇 坤輿萬國全圖 168×382cm 南京博物院藏 原標題:我國現存最早的「世界地圖」   此次,《坤輿萬國全圖》首次走出南京博物院,於4月16日在浙江美術館館慶10周年首個特展「心相·萬象
  •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你知道在哪裡嗎?
    河南登封觀星臺,由元代著名天文學家郭守敬創建於元至元十三年,即公元1276年,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元世祖忽必烈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後,任命郭守敬等人改革曆法。郭守敬組織了規模空前的天文大地測量,在全國建立了27個天文臺和觀測站,登封觀星臺就是中心觀測站。
  • 如何正確觀星,地理位置很重要,你學會了嗎
    那時候,世界各地的人們已經建立了各式各樣的觀星臺。雖然在今天看來,那些觀星臺都十分簡陋,但這確實可以算得上是最早的天台了。隨著不斷發展,今天我們建立的各種觀星天台,則越來越具有科學性。那麼,天文臺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它們一般需要建造在什麼地方呢? 下面我們就來講述一下天台的故事。
  •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文化傳播學院學生拍攝製作登封觀星臺記錄片
    央廣網河南分網消息 近日,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登封觀星臺為對象的記錄片《觀天定地知人——觀星臺》新鮮出爐。這是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文化傳播學院學生的暑期社會實踐成果,也是國內首部由在校大學生獨立拍攝、製作的登封觀星臺記錄片,將對保護文物、弘揚傳統文化起到推動作用。
  • 元朝時期的觀星臺,天文學的裡程碑,在此處看的星星都不一樣
    元朝時期的觀星臺,天文學的裡程碑,在此處看的星星都不一樣隨著技術科學的發展,很多鮮為人知的秘密也逐漸被解開,然而外太空世界一直都是人類想探尋的地方,也希望能夠留下足跡,在古代古人就有探索天空的願望,因此也有眾多的觀星臺被留了下來。
  • 琅琊臺是最早天文臺 膠南時間是北京時間
    膠南時間曾經是正宗「北京時間」        琅琊臺之謎追蹤       專家論證:琅琊臺是中國最早的天文臺       早報訊 昨天上午9時,由膠南市琅琊旅遊文化周組委會舉辦的中國天文曆法高層學術論壇在膠南市豐澤山莊大酒店舉行
  • 中國中原發源地——河南
    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家旅遊局聯合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2007年4月,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全國首批「5A級旅遊景區」。2009年,龍門石窟被中國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為中國現存窟龕最多的石窟,創造了現存窟龕數量中國之最。
  • 古人夜觀天象的觀星臺,現如今成為了歷史研究和旅遊的著名景點
    說起夜觀星象,那就不得不說說這觀象臺或者說是觀星臺。觀象臺是觀測天文、氣象、地磁、地震等現象的機構,按其任務不同,現已分別採用天文臺、氣象臺、地磁臺、地震臺等名稱。觀象臺(Ziggurat)又稱山嶽臺,是古代西亞人崇拜山嶽、崇拜天體,觀測星象的塔式建築物。在北京也有一座這樣的觀象臺,它始建於1442年,是明清兩代的國家天文臺,叫做「北京古觀象臺」。
  • 湖北省的4A景區,被譽為「中國十大名瀑」之第四大瀑布
    一座城市中經濟產業的構成是多種多樣的,許多地區的城市發展速度其實都比較快,它們一般在服務業方面比較重視,尤其是景觀方面,能夠體現出很多的潛力,通過發展旅遊產業,可以使其潛力得到最大的釋放,這也可以體現出較強的文化效應,現在湖北的旅遊景區發展速度很快,對當地城市的經濟貢獻值也很高。
  • 它是國家4A景區,旅遊勝地,運動天堂!
    集觀光、運動、休閒於一體,被譽為「旅遊勝地,運動天堂」,2012年被評為「中國最美休閒度假旅遊勝地」,2013年被確定為廣西創國家5A重點培育景區,2014年1月被評為「中國十佳海洋旅遊目的地」、「中國最美自駕旅遊目的地」、「中國最佳健康休閒旅遊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