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國美畢業展:藝術人文學院本科畢業創作——無牆的學院|畢業|...

2020-11-22 騰訊網

▌「主題闡述

無牆的學園

學院為天下學子而設,聚天下英才以成學園。故學院似有圍牆,實無圍牆可言。師生同遊於藝,博學於文,無牆也;毅強能斷,任重道遠,無牆也。

藝術人文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始終奠基於此:立足古今中外的藝術史學經典,旨在創構中國自身的現代藝術學理論;以中國特有的捲軸書畫與金石文獻研究為基礎,重新梳理中國藝術的活性基因,推進中國美術史的研究。這是一個同古典學脈緊密聯結的開放性學術世界,一個無牆的學園。系統而開放的藝術理論建設,正是賦予美術實踐與教學學科意義的根基。缺乏理論體系支撐的美術學院形同作坊,不配學院之名。中國美術學院歷任院長都充分意識到,藝術史論的建設乃是學院的學科建設之靈魂,所以一直都無比重視並提倡「哲匠」之精神。

2020年非常時期,全球共克時艱。我們相互隔離,卻又同視頻,共呼吸,化危為機,開展了一場線上線下藝術教育的互動與創新。現在,畢業論文通過了答辯,但並不意味已有了最終的答案。這些論文仍活在同學的追問中,活在寫作中湧現的疑惑裡,活在答辯時的對話裡……我們讀到對「牆」的質疑與反思,也看到一個個被拓展開去的學術視野與疆域。

學術者,天下之公器。我們將在校內外舉行畢業論文報告會,分享大家的最新研究成果,開啟藝術人文學院獨有的畢業季展示模式。我們還會遴選優秀論文結集成冊,並在線展示畢業生的論文概要,同時進行線下的櫥窗展示,時間甚至長達一個學年。於是學弟與學妹們有機會與你們保持持續對話,獲取靈感,當然也會不斷找茬……

在《給青年詩人的十封信》裡,裡爾克曾說:「現在你不要去盲目追求那些你還不能得到的答案,因為你還不能在生活裡體驗到它們。一切都要親身生活。現在你就在這些問題裡『生活』吧。」詩人寫道:

活在那疑問當中

也許在遙遠的未來,漸漸地

你將活在它的答案裡

這些論文,既是對學術傳統的回應與追問,也是學術思想的延續與推進。畢業了,意味著我們將把學園生活帶向人生現實的更深處,帶向自己遙遠的未來……這是一個新的開始,帶著學院深深的祝福!

Academy without Wall!

(藝術人文學院院長、黨總支書記 楊振宇)

▌「畢業寄語

▌「畢業論文介紹

論文題目:意造之園:任熊《範湖草堂圖》研究

作者:章書耘

導師:王霖

晚清畫家任熊的《範湖草堂圖》是其受好友周閒委託,為周氏夢寐經營、亦真亦幻的私家園林「範湖草堂」所作的園林山水長卷。換言之,《範湖草堂圖》中所描繪的內容並非完全是範湖草堂的真實園景,實際上,它是任熊窮極技藝把周閒富有創造性的「意造之景」轉換為可遊可居的紙上園林的傑出成果。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任、周二人發揮想像合作完成的一件「呵幻為真」的空前之作。其實自晚明起,就已經出現了藉助文學想像來滿足文人林泉高致願望的虛構園林。周閒則更進一步,將這種「意造之園」的「營建」從文字層面提升到圖像層面。根據相關著錄和史料記載,除了本文重點研究的任熊作品外,周閒還請人繪有《清名人合作範湖草堂圖》(畫名系現代所加)。2019年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成交的一件署名清吳大澂繪的《範湖草堂圖》頁,其真實情況則尚待確定。而任熊通過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和構景能力,營造了一個真實生動的紙上園林。他不僅將周閒概念化的「意造」之園推向了前所未見的圖像高度,並且還在客觀上促成了一個由意造園林催生出來的歷時多年、由多人參與、在不同空間交互完成的特殊的文化事件。本文充分運用了可見的一手材料,對圖像的內容進行了重新梳理,釐清了學界對歷史上各本《範湖草堂圖》的一些誤解,並著重討論了此作品創作動機。

論文題目:感知、隱喻、真實——弗蘭切斯卡《鞭笞》研究

作者:林昊陽

導師:範白丁

歷史感來自於當下觀念在歷史上的變遷,許多已知的、被我們認為的「共識」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成為了現在的樣子。蛋彩畫《鞭笞基督》[The Flagellation of Christ]是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中的傑作,代表著皮耶羅·德拉·弗蘭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的高水平,因其獨特的構圖和精準的透視在20世紀中後期受到藝術史家的高度關注且備受爭議。儘管近百年來國際上對《鞭笞基督》的討論不計其數,但以往的研究大多探討繪畫本身,而本文則試圖從美術史學史的角度出發,結合現有文獻,重新檢視弗蘭切斯卡《鞭笞基督》問題產生的來源及其研究主題。文章梳理自19世紀以來貝倫森、克拉克等人的研究文獻,分為弗蘭切斯卡「塊面」繪畫表現形式的審美感知、人物身份與圖像主題的聯繫、建築透視的表現三大主流議題,探討美術史學史對《鞭笞基督》研究取徑的影響,並希望能藉此個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思美術史研究中公認知識是如何形成的這一問題。

論文題目:提香早期風格研究中的作品與文獻

作者:竹妤婷

導師:葉丹

提香是一位早晚期風格差異顯著的畫家。關於提香個性強烈的晚期風格,藉助大量的存世作品與歷史文獻,學界已形成了較為清晰的面貌。然而,由於確信的作品留存較少以及文獻記錄的含糊不清,關於提香的早期風格卻成為一個充滿爭議的論題。關於這個論題,學界目前尚無定論,不過經過數世紀的討論,業已產生了大量的研究結果。近年來,學者們卻開始反思他們在該論題上已經獲得的成就,因為學者們意識到,許多結論產生於受固有觀念所限制的討論,而導致這些觀念長期幹擾研究的原由,根源於過分集中作品而忽視文獻作用的失衡的研究方式。探究提香早期風格研究中失衡的研究方式的產生過程及它對研究造成的困境,亦能啟發我們關於風格研究、藝術史寫作及研究的思考,重新體會視覺作品與文獻所扮演的角色。本文將分為三個部分詳細闡述關於提香早期風格的討論如何受限於觀念,及其作品自身大於文獻的研究方式造成了如何的惡性循環,以此論證當前研究回到文獻的必要性。第一章將通過對畫家撲朔迷離的出生年份以及早期繪畫活動的梳理,最終確定所謂的「早期」的時間範圍。第二章將討論提香早期作品與喬爾喬內相似性的記錄成為研究思維定式的過程。第三章將探討作品自身大於文獻的研究方法強化固有觀念的作用,以及其對整體研究造成的影響。

論文題目:《點石齋畫報》的圖文內容及其關係研究

作者:鄭天宇

導師:葛加鋒

本文圍繞《點石齋畫報》的圖文內容以及圖文關係進行研究,主要採用文獻分析、個案研究以及多種學科交叉論證的方式。本文試圖對《點石齋畫報》的宣傳發行、報導的創作、從其他出版物的繪畫技法和內容獲得的借鑑以及對後世的影響等多個層面進行探討。探討內容包括了其圖文內容以及其之間關係的特點,以及它們在各自範疇內所發揮的作用。經過研究、歸納和論證發現:《點石齋畫報》的圖文內容以及其關係順應了市場需求,使得《點石齋畫報》通過大眾化、本土化的方式獲得了廣泛的讀者認可。不過,由於受到時代的局限,《點石齋畫報》的這種圖文形式在提升易讀性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報導的不客觀性。但是,總的來說,《點石齋畫報》的圖文內容及其關係有大量對中西繪畫藝術的借鑑和自身所做的創新。這不僅對於當時社會有啟迪民智、傳播知識的積極意義,也對後世的出版業有著深遠的影響。

論文題目:探析《貨郎圖》——淺析南宋文化

作者:潘栩

導師:董捷

李嵩筆下貨郎的貨物琳琅滿目,讓人嘆為觀止。看似是勞動人民生活的日常寫照,實則是李嵩將很多生活的點滴進行提煉總結,再加之其具有浪漫色彩的繪畫表達手法,將南宋的一部分文化、經濟以及畫家隱晦的思想呈現在我們面前。此文結合李嵩生平和南宋的文化背景主要論述了五個問題:《貨郎圖》所繪的應是元宵時節;筆者認為《貨郎圖》應是描繪百姓日常的風俗畫,而不是為皇家慶典所繪;貨郎集雜貨商店、食鋪、代寫文契、賣藥賣卦的功能於一體;透過《貨郎圖》可見當時佛教和道教並行;《貨郎圖》不僅是具有寫實特色的風俗畫,還具有浪漫主義色彩,並在畫中的一些圖示中隱晦地表達了畫家的一些思想。

論文題目:當以大痴為師——董其昌的黃公望觀念

作者:楊千葉

導師:吳敢

通過對董其昌學畫經歷以及畫論的研究,筆者發現黃公望在董其昌的鑑藏、學畫經歷以及畫史構建中都有很大的影響。本文意在通過梳理董其昌鑑藏、臨仿黃公望的經歷,加上討論他在畫論、題跋中對黃公望的認識,了解董其昌對於黃公望的鑑藏觀點和學習態度,嘗試分析董其昌的黃公望觀念,通過這一個側面,豐富對董其昌本人的理解。

論文題目:前衛藝術的詩歌與繪畫——阿波利奈爾的Lettre-Ocean研究

作者:千惠

導師:範白丁

阿波利奈爾在圖像詩的創作上不斷追求創新,尋求多感官效果結合的先鋒實踐。本文根據Lettre-Ocean與《愛國慶祝會》兩幅作品,討論了Lettre-Ocean的風格來源,特別是未來主義和立體主義對它造成的影響及表現,並對Lettre-Ocean的內容和形式進行了分析,推理其表達元素和創作手法,分析阿波利奈爾本人同時期的創作思維和藝術思想。

論文題目:基裡柯繪畫中的「古典情結」

作者:羅林楓

導師:範白丁

喬治·德·基裡柯(Giorgio de Chirico)是一位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義大利籍形而上畫家,在近些年的藝術研究中,對於基裡柯的研究總是停留在「形而上」這一主題之上,而對基裡柯繪畫中別的思想缺少研究。基裡柯一生各地輾轉,在德國、義大利、美國等地旅居,這一系列經歷使得他繪畫風格多變,藝術思想也經歷過變化。本文擬依據基裡柯繪畫中的「古典情結」為線索,梳理出基裡柯繪畫中潛藏的對於古典的探索以及追求。本文結合基裡柯的生平、繪畫風格、繪畫元素、繪畫思想變遷等方面,嘗試對基裡柯的「古典情結」加以解讀,並得出了基裡柯的「古典情結」經歷了」三個方面「、且他對於」古典情結」的追求是基裡柯在自己不斷的藝術探索中慢慢發掘、慢慢認識,進而轉化成主動尋求這一過程的結論。

論文題目:董其昌《燕吳八景圖》研究

作者:蔡豐年

導師:董捷

本篇論文以董其昌的《燕吳八景圖》為研究對象,試圖從分析此冊頁本身——八開繪畫與兩開書法出發,結合其身處的時代背景,來探索董氏對此作所寄予的情感和創作心理。本文共分為三章,第一章圍繞著《九峰招隱》、《城南舊社》兩開畫作來探析董其昌於萬曆十七年(1589),中進士前的社會活動和與之相對應的心理活動。第二章則是圍繞董其昌中進士後,從《西湖蓮社》《舫齋候月》《西山霧靄》《西山秋色》《西山雪霽》五幅圖像的繪畫及另外兩開書法的風格入手,首先肯定此作對董氏創作生涯產生了重要影響,並以董其昌對於「仕」與「隱」觀念的體悟,來探索這組冊頁的深層含義。第三章則根據《西湖蓮社》,探討董其昌的西湖舫齋問題。

論文題目:凝視的背後:「模特藝術家」維多琳·默蘭

作者:胡欣媚

導師:洪瀟亭

數世紀以來,女性一直參與在藝術創作中,無論是作為模特、藝術家、贊助人、收藏家,還是作為藝術歷史學家和批評家。19世紀中晚期的法國,越來越多的女性以不同身份參與到了藝術中,維多琳·默蘭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本文以維多琳·默蘭為研究對象,通過其個人經歷結合社會史再現維多琳·默蘭這一人物形象,以個例來探討19世紀中晚期參與法國藝術的女性狀況,希望能對這一時代背景下法國藝術的相關問題的討論提供某些參照。

本文分成三個部分,一,通過梳理法國美術學院的歷史,闡述19世紀中晚期法國美術學院中女性的存在狀態,以及她們為教育平等所做的努力及其結果。二,以維多琳·默蘭的模特經歷(1862-1892年)為基礎,分別展現馬奈筆下的默蘭形象和傳記作家們構建的默蘭形象,結合時代背景進行形象描繪來探究其本真箇性。三,闡述以維多琳·默蘭為主的藝術家經歷(1875-1903年),通過對其作品具體分析呈現並揭示其藝術家的身份。

論文題目:繪畫中的聖喬治屠龍題材

作者:白薪渝

導師:張喬

聖喬治屠龍是歐洲繪畫中的一個重要題材,在很多油畫、版畫、雕塑作品上都有體現。本文以三個部分對這一題材進行研究:首先在第一章中描繪聖喬治屠龍傳說的背景及其內容細節,第二部分以拉斐爾的《聖喬治屠龍》為例,對中世紀以及文藝復興時期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相關畫作進行分析,理解這一題材所帶來的深層次文化信息,在第三部分析聖喬治崇拜以及聖喬治屠龍的民族性。

論文題目:南宋青瓷的黑胎現象

作者:凌家齊

導師:張喬

論文探討了南宋青瓷中非常特殊的黑胎現象。將有黑胎現象的青瓷分為三類:越窯黑胎、龍泉窯黑胎、南宋官窯黑胎,並分別概括其特徵。對黑胎現象的產生原因做了討論和和解釋,將其歸結於胎土和溫度。還討論了南宋宮廷對黑胎青瓷的產生所施加的影響,從趣味和技術這兩方面來說明。在本文的最後,還以黑胎青瓷為切入點,但不局限於黑胎青瓷去討論了南宋龍泉窯和南宋官窯的關係,以及南宋青瓷的趣味是來自于越窯的傳承、汝官窯的影響以及南宋時期自身的創作。最後就南宋青瓷中的龍泉窯的產品性質和功能作了簡要的討論。

論文題目:隱秘的寫實——安德魯·懷斯繪畫作品的視覺分析

作者:劉一嫻

導師:楊振宇

作為美國現當代藝術史上一位頗具爭議的藝術家,安德魯·懷斯的作品突破了形式與內容、意識形態與個人表達之間的界限,在個人經驗與社會進程之間找到了內在性的表達。同時,他也超越了具象和抽象的簡單對比,超越了單純以風格和手法劃分藝術風格和運動的限定,以至於令人難以描述與定義。本文試圖從懷斯作品這種悖論式的視覺語言入手,進而探討懷斯藝術創作的獨特世界。論文第一章主要討論20世紀30年代,以地方主義傳統搭建起的美國場景繪畫,及其連帶出的複合文化景觀,考察懷斯對於坦培拉的選擇及他對幾何抽象形式語言的化用。第二章通過探討懷斯聲名日隆的20世紀40至60年代評論界對其作品的評述,分析其繪畫中傳達出的時代情緒,界定懷斯作為現代藝術家的特殊身份。第三章關注懷斯如何在寫的外在風格中,建立起觀者與畫面之間關係的圖像表達。通過分析懷斯對於死亡的理解與視覺表達,思考其藉助隱秘的情感傳達方式對觀者身份及視角所做出的限制,形成了物象屬性與個體實在情感的「缺席」以及意義的「空洞」化。第四章則討論了懷斯在中國得到接受與效仿的原因,尤其是「懷斯風」對中國20世紀80年代現代美術的影響。

論文題目:世紀序列及其觀念來源:勒努瓦與法蘭西古蹟博物館

作者:周祖妮

導師:孔令偉

勒努瓦的法蘭西古蹟博物館在當時多以流派為依據進行劃分的博物館中,開了以「世紀」為依據進行劃分的先河,其展廳內部的裝飾根據所屬時代進行營造,意在還原一種歷史氛圍。然而勒努瓦的目的並不只在於此,房間的裝飾暗含著勒努瓦的價值判斷。如何通過博物館來構建一條新的藝術史脈絡?在勒努瓦的語境裡,伏爾泰筆下的「路易十四時代」不再是當時人們普遍認為的法國藝術史發展的頂峰。而作為法蘭西民族藝術中最重要的一環:中世紀,又在勒努瓦這裡得到復興,且雕塑這一當時未得到重視的藝術在此之後也逐漸得到了應有的地位。而這樣一種顛覆又與其時代所處的大革命背景與啟蒙觀點有著必然的關聯。此外,將這一博物館視為18世紀盛行的浪漫主義的先聲並不為過。當然,對博物館的批評之聲和讚美同樣多,勒努瓦對古蹟的「創造性修復」受到指責,人們認為他使得這些藏品脫離原境,但另一方面,其營造出的時代氛圍卻又使人們獲得真實的感動。

論文題目:1874年印象派首次聯展的條件與情境

作者:塗凌菡

導師:周詩巖

19世紀下半葉,印象主義運動在法國興起。到了60年代後期,印象派畫家們逐漸在他們的作品中找到了想要表達的觀念,並在1874年的展覽上以全新的面貌向整個藝術界展示。在1874年的展覽上,印象派畫家帶來了一種理解藝術、理解自然、理解光線與色彩的新觀念,讓美術界人士看到了藝術更新的可能性。但是當時的法國學院派十分抵制這種新的藝術風格,在學院和官方掌握中的沙龍展覽成為了將印象派畫家拒之門外的頑固堡壘。鑑於官方沙龍在法國美術界的公信力和話語權,印象派畫家很難出售他們的作品,因此他們組織1874年展覽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擁有一個推銷作品的地方。本文旨在分析討論1874年聯合展覽舉辦的原因以及當時法國藝術界對展覽的看法,闡明作為法國現代藝術先行者的印象主義在這一時期遭遇的種種困難。

論文題目:曇曜五窟主尊風格研究

作者:胡佳燁

導師:孔令偉

曇曜五窟佛像集佛、帝王於一身,具有政教合一的特點,使它們成為西域佛教造像與中國漢地佛教造像之間的一種人文理想的典範。本文以曇曜五窟主尊衣紋、姿態、背光為落腳點,尋找曇曜五窟獨特造像思路的體現,全文會涉及到樣式、主題、內涵等諸多方面;其次探究曇曜五窟中蘊含的鮮卑族與漢族因素,從而概括出曇曜五窟的特點。

論文題目:江西新幹大洋洲青銅器的紋飾來源與本土特徵

作者:謝童

導師:張喬

新幹大洋洲青銅器群出自1989年江西省新幹縣發掘出的商代大墓中,這批青銅器包括禮器、樂器、兵器、工具等幾類,器物種類繁多,製作精美,是江南地區所發現的重要青銅器群之一,本文的論述則以新幹出土的青銅禮器為主體。大洋洲青銅器群同時包含二裡岡和殷墟銅器的特徵,時間跨度大,呈現出的面貌複雜。其埋葬年代應在殷墟時期,至於具體該將這一批銅器斷定為殷墟的幾期,學界對此仍各執一詞。同時,大洋洲大墓和這批銅器的族屬問題,也是學界討論的熱點。筆者在本文中將對新幹出土的青銅禮器包含的不同文化進行詳細分析,並探討其埋藏年代以及銅器群整體面貌體現出的新幹地區與商王朝的政治關係。

論文題目:中世紀的鄉村風景——《貝裡公爵的豪華時禱書》之十二月曆畫研究

作者:孫雅文

導師:孔令偉

中世紀的藝術,無論從數量與質量上都不遜色於任何時代。正如貢布裡希所說,將中世紀前期稱之為「黑暗時期」,原因之一是我們對這段時期知之甚少。就手抄本插圖[illuminated manuscript]而言,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產生了許多風格與流派,十分繁榮。《貝裡公爵的豪華時禱書》[Les Très Riches Heures du Duc of John Berry]是林堡兄弟[Limbourg Brothers]為貝裡公爵[Duc of John Berry,1340-1416]繪製的插圖手抄本,代表了中世紀插圖手抄本的最高藝術水準,是國際哥德式風格的經典之作,目前國內對它具體畫作研究相對較少。本文以十二張月曆畫為研究對象,對其中貴族和農民的日常生活的表現進行研究。林堡兄弟用自然寫實的世俗風格傳遞了國際哥德式風格的北方趣味,在對鄉村風景的呈現中也隱含著十五世紀新的現實主義的萌芽。

論文題目:託馬斯·勞倫斯的陰鬱審美與18世紀末英國女性肖像畫面容模式

作者:韓琇琇

導師:洪瀟亭

經喬舒亞·雷諾茲對肖像畫藝術理論與實踐的探索,英國女性肖像畫的審美體系在18世紀晚期臻於成熟。而針對畫面中女性面容「施脂敷粉」[cosmeticized]這一藝術面貌的批判語詞,一直瀰漫在18世紀的英國女性肖像畫界。在此種乏 味沉悶、循規蹈矩的藝術局面中,託馬斯·勞倫斯1794年的一幅女性肖像畫卻因其中透露出的陰鬱病態傾向,遭到了公眾與批評家的排斥。

本文意在將勞倫斯該幅作品放於傳統女性肖像畫審美體系,以及勞倫斯交遊圈所代表的哥特審美與「感受力」[sensibility]社會文化取向之中,以期探討勞 倫斯陰鬱審美趣味的歷史文化寓意,及其與傳統審美之間的關聯。

論文題目:從《讀畫錄》看周亮工的繪畫鑑藏及其交遊

作者:邱葉

導師:畢斐

本文以明末清初著名繪畫鑑藏家周亮工所著的《讀畫錄》一書為研究對象,結合周氏其他著述、同時期或稍後的筆記史料及相關書畫作品等材料,梳理周氏與明末清初大量藝術家的交往關係,並藉此釐清此交遊網絡背後所勾連的相關歷史問題及其線索。本文共分為三章,第一章首先對周氏所處的明末清初這一大時代背景,尤其是此時期書畫鑑藏的發展概況作扼要闡述,並對周氏的家系及生平作詳細介紹;第二章主要論述周亮工的鑑藏交遊活動,包括其與當時各地域文人圈的交往、其所藏繪畫作品的來源、書畫交流的方式以及不同時期審美傾向的變化;第三章則在前文的基礎上,具體探討周氏在數十年鑑藏活動中直接或間接對當時畫壇風尚的影響,以及對相關藝術家社會影響力的推助,並藉此觀察明末清初繪畫史發展的某些特徵。

論文題目:以魯迅為師——吳潤與魯迅的新木刻運動

作者:鄭又榮

導師:孫善春

固然魯迅與吳潤各自身處不同的時空之中,但是巧合的是縱然有種種的不同,但是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面臨的問題卻十分相似。因此,本論文具體研究的是,吳潤如何以及怎樣學習了魯迅。本文先介紹吳潤的思想基礎。其次,吳潤怎麼繼承了魯迅?具體分為為什麼以木版畫為鬥爭形式;選木版畫的現實因素;怎麼創作木版畫等幾個小方面,最後解釋吳潤對韓國的影響及吳潤的具體作品。

論文題目:尋找影子的人:恩斯特·L·基希納的自我表達

作者:李詩妤

導師:周詩巖

本文研究對象為德國表現主義藝術家恩斯特·路德維希·基希納。文章以藝術家於1915年創作的套色木刻系列版畫《彼得·施萊米爾的神奇故事》為出發點探討基希納的個人表達以及表現主義藝術的內在精神。本文立足20世紀早期的歷史情境,首先闡述社會環境與藝術家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從社交、觀念和時代背景三個方面分析基希納產生精神危機的原因,亦即該系列作品的主要創作動機。其次以分析《彼得·施萊米爾的神奇故事》版畫作品為主線探討現代藝術中藝術家的自我表達、藝術家個人命運與時代命運的關聯以及表現主義創作中的驅動力,將其中的重要意象「影子」作為線索聯結文本、圖像與現實。最後通過進一步結合基希納個人經歷與行為歸納其個性特質與應對危機的策略,並根據上述內容總結基希納的個人形象、藝術主張。

論文題目:從《現代》雜誌的視覺文本看1930年代中國美術的「革命」轉折

作者:潘方圓

導師:周詩巖

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美術史現代化進程大致分為美術革命和革命美術兩個階段,本文就1930年代作為「革命」的轉折期,將《現代》這本文學雜誌作為觀察同時期藝術的窗口,據此討論了三種不同的藝術取向:1.以龐薰琹與決瀾社為代表的,主張通過借鑑西方現代主義藝術進行藝術系統內部革新的一派;2.以葉靈鳳和創造社為代表的,在左翼文藝運動中打著「無產階級革命藝術家」旗號,主張「藝術是政治的留聲機」的趨時跟風派;3.在被反動勢力打壓下仍茁壯成長的新興木刻團體,投入到普羅美術戰鬥中的一派。另外,本文從圍繞《現代》發生的文藝自由論辯出發,比較文學界和美術界參與社會革命的不同方式,嘗試探討藝術在一個革命年代有沒有更好的出路問題。

論文題目:《蘇利南昆蟲變態圖譜》研究——歐洲博物圖譜個案分析

作者:周小淳

導師:張喬

1705年,瑪利亞·西比拉·梅裡安發行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考察成果《蘇利南昆蟲變態圖譜》。而此時的歐洲洋溢著收藏的激情,珍奇屋在中上階層間蔚然成風,伴隨著私人或官方的航海探險,早期昆蟲分類學雛形初現。與此同時,出版行業興盛,大量配有高質量繪圖的自然史書籍和收藏目錄頻頻出版,同行之間競爭激烈,《蘇利南昆蟲變態圖譜》在同類出版物中出類拔萃,堪稱典例之一。本文對《蘇利南昆蟲變態圖譜》的繪製過程、出版境遇、經營背景以及影響意義等方面展開討論,客觀評價其在歐洲期圖譜出版歷史中的地位。

論文題目:青州龍興寺背屏式三尊造像研究

作者:崔哲航

導師:黃麗莎

山東青州地區出土的背屏式三尊佛教造像具有獨特的地域性特徵,其中具代表性即是龍興寺窖藏造像。本文對龍興寺背屏式三尊像的基本圖像形式進行溯源,探究以龍興寺為代表的「青州形式」三尊造像這一特定、成熟的圖像模式的形成、來源及影響因素,探究青州背屏式三尊像與印度及中亞舍衛城大神變及大光明神變的關聯,及其在青州地區本土化的過程中產生的變化。

論文題目:敦煌莫高窟第285窟日月神形象研究

作者:高莉

導師:黃麗莎

本文主要以莫高窟第285窟為中心,對敦煌壁畫中的日月神形象作研究。首先通過對中國早期日月神崇拜及其圖像表現作說明,闡述日月神的基本概念,介紹以伏羲女媧為代表的日月神形象及其作為天體化身在「天象圖」中的功用、寓意。然後重點論述了莫高窟第285窟中不同譜系的日月神形象,結合第249窟、克孜爾石窟,探究第285窟中中國神話形象與佛教形象並存的原因,對此窟中伏羲、女媧日月神形象的含義作分析。最後對第285窟日月神形象從「天象圖」中的宇宙想像變成佛教中的護法神作說明,結合宗教思想在當時的傳播深入,闡述第285窟日月神形象逐步宗教化、偶像化的轉變。

論文題目:王惲《玉堂嘉話》中的書畫活動

作者:孫明君

導師:畢斐

王惲是元初文學家、政治家,也是卓有成就的著名學者。他所著的筆記《玉堂嘉話》,記錄了他兩入翰林的事跡和見聞,文中卷二、卷三記述了宋元書畫、碑帖作品,在古代書畫研究領域具有較高價值,也是本文探討的重點。並且文中不少內容提及王惲與當時名族貴卿的交往情況,涉及元代社會不同身份與階層的人物,於此來考察元初文人生活形態的一些側面。

論文題目:簡述文同和北宋文人畫審美的聯繫

作者:歐陽子薇

導師:毛建波

北宋是文人畫審美迅速完善的時期,在這個過程中,文同和其《墨竹畫》總是不斷吸引研究者的注意。文同的繪畫在北宋文人畫中佔有重要位置,他的思想觀點和北宋文人畫審美地形成過程是密不可分的。文同出生世家大族卻家境貧寒,家學的薰陶和祖先的教誨使他一心向學,終於學成入仕。自小貧寒的生活環境使他對貧苦百姓的生活感同身受,多次主動選擇遠離京城紛爭,並在地方頗有政績,素有廉名。文同品行高潔,堅守「中道」的政治觀點,藉由繪畫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其言行舉止是北宋文士的典型模板,其繪畫認知反映了北宋文人畫審美的發展過程,其高超的繪畫技為北宋文人畫審美發展留下了清晰的線索。本文試圖從北宋政局條件、思想文化背景、墨竹題材技法三部分入手,簡述文同和北宋文人畫審美形成過程的聯繫。

論文題目:四川瀘縣地區南宋墓葬武士石刻研究

作者:李雨酥

導師:孔令偉

石刻在中國的歷史十分悠久,它隨著封建社會的喪葬習俗與陵寢制度的產生發展而不斷演變,在演變過程中所展現出的造型風格又帶有強烈的時代特徵,對於研究和完善各個時期的美術史都有珍貴的價值。

本文選擇了四川瀘縣宋墓石刻的代表性作品——武士石刻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瀘縣宋墓石刻數量之多、保留之完整、藝術水平之高,在全國範圍內的考古發現中是罕見的。同時,它也是瀘州地區由漢代畫像石棺、宋墓石刻、明清崖墓造像及龍橋群所構成的石刻藝術鏈條中關鍵的一環,同四川南部地區的樂山大佛、榮縣大佛、安嶽石刻等歷史遺存共同構成了一個宏偉壯觀的石刻藝術世界。因此,對於瀘縣宋墓石刻的研究從石刻的發掘整理,到武士身份的探索及其與相近時期在不同地域出土的文物對比,再到針對特殊造像的個案研究,均須從細微處入手,並逐步聯繫滲透到當時的社會歷史及其他的藝術門類中去,方可獲得較為準確的認識。

論文題目:曾侯乙墓鴛鴦形漆盒上的樂舞圖像

作者:童謠

導師:葉丹

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的發現為我們了解東周時期的曾國歷史與楚文化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一件鴛鴦形漆盒,本文將重點關注該漆盒上的兩幅漆畫。漆畫描繪的是兩幅樂舞圖像,然而畫上的形象卻是鳥首人身。這引起了一定的關注,為什麼要將樂師與舞者的形象繪製成鳥首人身?他們的身份究竟是人是神?這值得我們的探究。除此之外,鴛鴦形漆盒上的這兩幅樂舞圖像也促使我們進一步思考東周時期的社會文化。

本文將分為三個部分研究曾侯乙墓出土的鴛鴦形漆盒上的兩幅漆畫。第一章將作為概述,研究鴛鴦形漆盒上的兩幅漆畫以及思考曾國與楚文化之間的關係。第二章將通過漆畫上的形象分析,進而對漆畫上的鳥首人身形象進行探究並試圖探明其原因。第三章將通過對鴛鴦形漆盒的樂舞圖像的整體分析,進一步思考鴛鴦形漆盒背後所反映的禮樂文化與尚巫之風。

論文題目:仿古與汗漫遊——王學浩仿古山水探略

作者:沈煦

導師:吳敢

翻閱中國美術史相關文獻,對於生活在乾隆、嘉慶、道光年間的崑山籍畫家王學浩記述頗少,學界對王學浩的認識也僅僅是停留在將其列入「四王」傳派畫家這一層面上,王學浩的作品也總是被貼上「宗法婁東」、「無法逃脫四王窠臼」的標籤。然而,王學浩的仿古山水面貌到底是怎樣的?是否真如學者所言王學浩被籠罩在「四王」的影響之下,囿於稿本?如果不是,那麼能否得知王學浩如何能夠創作出「不與俗同」的仿古山水,他的仿古觀念以及創作理念是怎麼樣的?以上問題是本文展開的線索,希望通過此次梳理與探討能夠解答徘徊於心頭的困惑,以期展現王學浩獨特的仿古山水世界。

論文題目:大足寶頂山大佛灣第20號龕「養雞女」造像辨析

作者:高安瀾

導師:王霖

在重慶市大足縣的寶頂山大佛灣石窟造像群中,描繪「地獄變相」主題的第20號龕,是包含「十佛」、「地藏」、「十王」與「地獄」的組合龕窟,保存完好、設計獨特,在造像各處刻有豐富的銘文。歷年來凡涉及地藏十王信仰的相關研究,均會提及此龕。然而除考古報告外,關於此龕中的兩層地獄部分的分析,多數著眼於「地藏十王」信仰,或著重關注第三層地獄與「十齋日」信仰的聯繫,而較少就第四層地獄的具體細節進行闡釋。

本文以第四層地獄中處於中間位置的「養雞女」造像為切口,首先試舉證第四層地獄與偽經《大方廣華嚴十惡品經》的關係以及背後突出的造像目的,再往前追溯五代時期川東地區資中、綿陽、安嶽等地相關的「地藏」「十王」與「地獄」組合龕中,側面參考相關的意象之間趨於程式的刻畫手法,最後重回大佛灣辨析同一空間中第20號龕與相鄰龕窟的組合含義。分析在注重功利性的同時,「養雞女」造像顯化出的世俗化外在形象與教義上的深層內涵,與寶頂山大、小佛灣的整體造像表達與傳達出的建造思想相契合。同時,「養雞女」造像不失為一處例證,反映出佛教在中國發展的晚期進程中的本土化改動與創造。

論文題目:試論策展人的作用與職能-從話語霸權現象說起

作者:王藝瑾

導師:張激

在全球化和市場化的時代特點中,在當代藝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人們宣告「策展人時代」的到來,隨著藝術展覽的普遍發生,策展人在藝術生態中的地位和作用開始得到關注,策展人在展覽中的主導權也在不斷強化。然而策展人的發展不像預期中的那麼理想,社會中關於策展人的諸多矛盾也開始顯現出來,如策展人門檻低導致「魚龍混雜」、策展人身份界定模糊、策展人話語霸權等問題。除此之外,國內的策展人發展還受制於基金和贊助的匱乏,甚至還有一批藝術家「反對策展人」。論文從策展人的誕生、工作職能、社會價值、給社會、藝術世界帶來什麼幾個方面展開論述,從而找到這些負面現象的原因。因此論文的構架如下:第一章圍繞當今社會關於策展人的兩個熱議現象,分別為策展人身份重疊以及話語霸權問題,為後文的論述做鋪墊。第二章由國內外關於「curator」單詞的翻譯入手,接著論述策展人職業的產生過程。最後分析隨著策展人的發展其工作職能的轉變,並重點討論了國內策展人面臨的基金壓力。眾所周知,策展為社會服務,離不開社會語境,因此論文的第三、四章從藝術社會學的角度出發進行分析策展人的作用。其中,第三章梳理了藝術社會學理論的發展脈絡,為後文分析豪澤爾的「中介體制」和亞歷山大的「新文化菱形」理論做鋪墊。第四章賦予策展人「分配者」的角色,先後論述其對藝術生產及消費的作用,並舉例論述展覽以及策展人對社會文化教育帶來的推動作用。

論文題目:董其昌與項氏家族的鑑藏交遊

作者:李瑤函

導師:吳敢

董其昌是中國書畫史上最重要的書畫家、鑑藏家之一,是研究中國美術史繞不開的人物。董其昌對畫史譜系的建構和解讀是在其鑑藏與交遊的過程中逐漸生成的。項元汴作為檇李書畫圈的核心人物,其收藏的書畫作品數量是後來任何一個收藏家都難以企及的。項氏家族是董其昌在嘉興地區進行書畫往來的重要人物,董其昌直至晚年仍與項氏後輩有所往來。本文主要梳理董其昌與項氏三代人交往的情況,對於其鑑藏過的項家所藏書畫進行系統梳理。在董其昌不斷深入認識書畫的過程中,董其昌與項氏三代人交遊時所處的身份和書畫觀念也在不斷變化。通過梳理董其昌鑑藏過的項氏藏品,了解這些書畫藏品對於其畫史構建的影響。

論文題目:兩宋學者的秦代刻石研究

作者:周萍萍

導師:孔令偉

迄今關於宋代金石文獻研究的成果頗豐,但對著述秦代刻石這部分文獻進行專門研究的卻極少,故本文以歐陽修《集古錄跋尾》、趙明誠《金石錄》、陳思《寶刻叢編》、董逌《廣川書跋》以及朱長文《墨池編》中著述秦代刻石的這部分內容為研究對象,從背景、具體內容和特徵及價值三方面來探究這些文獻對研究秦代刻石的重大意義。

論文題目:關於湘湖跨湖橋遺址的綜合研究——與河姆渡和良渚遺址對比

作者:王澤宇

導師:邱雯

 

近些年來,每當談及浙江新石器文化起源,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河姆渡遺址文化和良渚遺址文化,這種文化起源的兩分體系觀念在現代人的腦海中已經根深蒂固。本文另闢視角,將探索浙江新石器時期文化起源背景的視角聚焦於湘湖跨湖橋遺址文化,通過古湘湖、漁網、獨木舟、古稻種和陶罐等水鄉元素,進一步闡釋其背後的文化起源,深入解析湘湖跨湖橋遺址文化與河姆渡遺址文化、良渚遺址文化面貌之間的差異性特徵,以及它們相互交流發展所形成的浙江新石器文化多源流起源。

論文題目:董康與百宋字研究

作者:卞中旭

導師:孫善春

自錢塘丁善之兄弟創製出聚珍仿宋體之後,業界效仿者紛紛。其後出現的諸多制字者與仿宋字中,董康與他的百宋字最為突出。1934年,董康以區區不過千字的《創製百宋活字序》一文宣告百宋鑄字印刷局的問世與百宋字的誕生。與此同時,這篇文章又是董康唯一的一篇談及字體的言論,蘊含著一個數十年懷鉛握槧者對字體的深切思考。從這篇不過千字的文獻出發,一切理論上的問題都將極為清晰。此外,本文將在理清董康與百宋字的基礎上,又回到了字體的本身。我們將會以百宋字與同時期的幾款仿宋字又做出比較,以字的本身來得出優劣。

論文題目:喬治·莫蘭德風景畫中的人物形象

作者:孫一嘉

導師:葉丹

喬治·莫蘭德是十八世紀末英國著名的風景畫家,在他短暫的一生裡,創作了大量的油畫和素描作品,可以說是在十八世紀末乃至整個英國繪畫歷史中描繪英國鄉村風景最多的一位畫家,他「忠於自然」的表現風格,也讓他成為了很受歡迎的一位。莫蘭德的出現讓英國繪畫史上多了一抹不一樣的色彩,但同時他又飽受爭議,在當時法國大革命特殊的背景之下,莫蘭德放蕩不羈的生活方式和作品中與眾不同的農民形象,讓評論家們興奮的同時又感受到了一絲「激進主義」的危險。本文將圍繞喬治·莫蘭德展開研究,通過了解莫蘭德的生平經歷,對他的作品以及他作品中出現的人物形象進行多層次分析,並揭示出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作為一種社會符號所蘊含的政治意味。

論文題目 :構成主義者的選擇:構建無產階級藝術

作者:嶽媛

導師:周詩巖

十月革命前後,俄國先鋒派活躍在藝術、文學與理論批評領域。十月革命後,他們當中有一些自稱構成主義者(constructivists),與革命站在同一戰線,主動肩負起發展新藝術的責任,將藝術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進程緊密相連。本文旨在於對早期構成主義者及其構成觀念的生成、發展進行梳理。通過還原十月革命前俄國先鋒派藝術家面臨的藝術、政治困境,試看「構成主義」(Constructivism)是在何種條件下主動或被迫產生的。同時,本文以個案形式 探索構羅德欽科的早期藝術活動、藝術觀念,以此將構成主義者面臨的問題具體化,詳細討論羅德欽科如何化解藝術方法與意識形態之間的難題。論文最後,簡略點出羅德欽科後期的藝術轉向,重新討論以「構成主義」之法介入社會生產的有效性,以及構成主義者沒有實現最初目標的原因。

論文題目:上窺前賢心畫——從《清河書畫舫》看張醜的書畫活動

作者:周靖淞

導師:董捷

明末的蘇州鑑藏家張醜是一個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人物。人人都知張醜其人,但是我們對他的家世、交遊以及收藏活動卻並不了解。而本次研究的願望就是想對張醜有個更加深入的了解。

本文主要分為三大部分。第一章主要討論張醜書畫活動中家族因素的影響。主要強調其家族聲譽和人脈對其鑑賞活動所提供的便利,以及張醜的經濟條件對其收藏方式的影響。

第二章主要討論與張醜進行書畫活動的對象,即官宦子弟與書畫商人。文中分別討論了兩者對張醜書畫活動的具體影響。

第三章則主要論述張醜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標準和趣味。一種是自己在收購書畫時所強調的「精細為先」的趣味,另一種是為他人評定書畫時所採用的「意趣為主」的標準。筆者在本文嘗試著去梳理並解釋這兩種趣味,同時也試著去找尋這兩種趣味所形成的原因。

論文題目:敦煌維摩經變中的「示現神通」研究——以第220窟為中心

作者:唐普蘭

導師:黃麗莎

本文的著重點是對敦煌維摩詰變相中維摩詰「神通力」的研究,主要是以敦煌莫高窟第220窟的維摩詰經變圖為中心,結合莫高窟其他相關變相,從多方面分析和研究維摩詰「神通力」這一主題。文章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將簡要總結《維摩詰經》的基本內容,簡要分析敦煌維摩詰變相的發展過程;第二部分將分析220窟與其之前的敦煌維摩詰變相相比發生的圖示變化;第三部分集中在對敦煌維摩詰「神通力」的研究上,分析維摩詰「示現神通」的時代背景,分析維摩詰「示現神通」的內容表現,分析表現維摩詰「神通力」相關的圖像符號,並試圖簡要總結出維摩詰變相在表現維摩詰「神通力」時的畫面設計。

編輯|劉楊 嚴心格 楊添 楊銥鉺

審核|徐元 楊振宇

出品:中國美術學院黨委宣傳部

中國美術學院新聞中心

CAA全媒體工作室

相關焦點

  • 盡展芳華!邯鄲學院藝術學院舉辦畢業晚會
    畢業季!5月24日,邯鄲學院藝術學院舉辦畢業晚會,現場進行了大型歌舞、朗誦等表演,均由該學院學生自編自演,在臨近大學畢業的時刻,一展青春芳華。據了解,邯鄲學院藝術學院,於2008年由原音樂系與美術系合併而成,是一所富有活力又獨具特色的的二級學院。圖為晚會現場,趙晨光攝影。
  • 免票|奇點&怒放: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2014級商業攝影、媒體影像製作本科畢業作品展
    怒放Bloom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2014級媒體影像製作本科畢業作品展映放映時間:2018年5月21日(周一) 13:30-17:00 / 5月23日(周三) 9:30-12:00 13:30-15:30 /
  •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17屆本科生畢業作品展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17屆本科生畢業作品展清華新聞網6月8日電 6月3日上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17屆本科生畢業作品展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大廳正式開幕。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建院61年來,師生秉持「為人的衣、食、住、行服務」的辦學方針,立足當代,服務大眾,面向未來。這次展覽的作品充分體現了學院的學術底蘊和優良學風,作品中既有探索前瞻的理念呈現,也有基於傳統的創新再現,既有寓意深刻的思想表達,也有服務民生的落地設計。
  • 水落石出——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第三工作室教學研究展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傑致辭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傑在致辭中談到,來到中央美術學院之後,在每次的教學檢查中,每次的畢業展中,都看到雕塑系的教學是如何把嚴謹和開放完美的融為一體。它其實是一個無邊界的「課堂」,無牆的工作室。不單是為這些「景漂」創業青年,也為周邊的年輕人創造了非常好的學習機會。因為有中央美院的加入,陶溪川成為一個能夠代表未來的地方,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未來能夠吸引更多年輕人在這裡紮根發展的,有意思的地方。展覽開幕式當天,研討會同期舉行。展覽將展至2020年10月30日。
  • 四年吉藝,美的歷程 | 吉林藝術學院2019屆學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
    2019年6月24日,吉林藝術學院2019屆學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在長春國際會議中心暖心舉行,送別即將遠行的你。  教師代表,2019年首屆吉林省本科院校教師說課大賽一等獎獲得者鄭英明老師發言  十佳大學生、創新型藝術人才優秀成果獎獲得者、音樂學院張毅代表全體畢業生發表感言  離別的禮物  常懷赤子心,不負青雲志。
  • 2020羅切斯特理工大學攝影畢業展
    原創 QY Aperturist光圈 來自專輯2020攝影畢業展(海外篇)根據USNews 2020年最新排名,羅切斯特理工大學攝影專業全美第6。RIT在讀攝影學生集合, 2020年FRACTURED HORIZONRIT PHOTO & Related Media MFA「破碎地平線」▼RIT今年畢業人數共5人,其中有1位是中國學生。
  • 中國美院畢業季線上線下同開,發問藝術科學時間等哲學命題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線下導覽6月28日19點28分,第二屆之江國際青年藝術周暨中國美術學院2020畢業季、浙江音樂學院2020畢業演出以直播的方式在抖音拉開帷幕,2020年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展線上展覽也同步上線,同時「之江國際青年藝術周」也是目前為數不多的、開放線下展覽的畢業季活動,線下展覽於6月28日至7月4日,在中國美術學院、象山藝術公社、浙江音樂學院等場館舉行,但僅接受預約參觀
  •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2020本科生畢業展
    前言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2020屆本科生優秀畢業設計線上展覽如期而至。本次展覽包含了7份畢業設計,由8位老師指導、9位學生完成,以論文、設計,或二者兼而有之的形式呈現,囊括了建築設計、建築技術、城鄉規劃等多個方向。
  • 魯東大學藝術學院新進青年教師作品展
    魯東大學藝術學院新進青年教師作品展藝術學院高度重視人才引進工作,加大力度招賢納士,努力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不斷提升教學質量。近三年來,美術學和設計學專業先後引進了4名青年博士,他們或從海外學成而歸,或畢業於國內名校,都懷著一顆赤心,投身於我院的教學工作中。
  • 魯迅美術學院2020年本科招生簡章
    現有中國畫學院、工業設計學院、建築藝術設計學院、繪畫藝術學院、人文學院、雕塑系、攝影系、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當代藝術系;視覺傳達設計學院、中英數字媒體(數字媒體)藝術學院、傳媒動畫學院、國際服裝學院、工藝美術系、繼續教育學院15個專業院系;本科專業17個:中國畫、書法學、繪畫、雕塑、公共藝術、攝影、影視攝影與製作、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動畫、戲劇影視美術設計
  • 2020中央美院畢業季丨微展廳·研究生/實驗藝術學院
    原創 中央美術學院 中央美術學院微丨展丨廳實驗藝術學院【展廳入口】請掃碼或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直接觀展搜索「作者姓名」或「學號」可直接觀看作品而實驗藝術學院所培養之人才,應熟知國際當代藝術之全局和百年來中國藝術家之探索,自覺地傳承百年來的探索者的精神與命題而再出發。這樣的學院所培養出的,應是充滿社會關懷、人文情感、對傳統的深情的對未來新事物充滿好奇的積極的實踐者。心志純正高遠應為第一位。我校師生,為百年藝術實驗的繼續突破與否的託命之人。實驗藝術學院不以誕生庸俗的網紅為驕傲。不以畢業生尚能靠著辦個考前班餬口為滿足。
  • ...物理學院 本科畢業論文 論文造假 應用物理學專業 四川大學物理...
    公函未到,川大應用物理學系(胡震所在系)回覆:學院還在進一步核實。兩次「過招」之後,錢思進又於同年10月再次提起實名舉報,根據《四川大學關於學位(畢業)論文抄襲剽竊等學術不端行為的處理辦法(試行)》,對胡震本科畢業論文認定為「一篇充滿抄襲、剽竊和造假的文章」,向川大提出「給予核查」的請求。
  • 2020清華美院環藝系的畢業作品展,猜猜看是啥樣的?
    來源:清華大學美術學院(ID:thuaad) 系主任寄語 2020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31位本科畢業生與14位碩士畢業生經歷了不同以往的特殊畢業季
  • 教育部發文明確,本科畢業論文將每年抽檢一次——本科畢業論文抽...
    本科畢業論文也要抽檢了。1月7日,教育部印發《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抽檢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要求自2021年1月1日起,啟動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以下簡稱本科畢業論文)抽檢試點工作,要求抽檢每年進行一次,抽檢對象為上一學年度授予學士學位的論文,抽檢比例原則上應不低於2%。
  • 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畢業證|沒畢業回國後的就業發展前景怎麼樣
    1比1製作&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畢業證 | 沒畢業回國後的就業發展前景怎麼樣南藝(NAFA)的3年制專業文憑課程與榮譽學士學位課程緊密銜接,學生修滿學院規定的專業文憑所需的120個學分(包括免修課程等)以及達到專業文憑畢業的標準
  • 蚌埠學院外國語學院順利完成2020屆本科生畢業論文線上開題答辯工作
    中國高校之窗為做好疫情防控期間畢業設計(論文)工作,保證畢業論文質量,按照蚌埠學院教務處《關於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間實踐教學工作的通知》的相關要求以及《外國語學院2020屆本科畢業論文工作計劃》,3月21日,蚌埠學院外國語學院舉行了2020屆本科生畢業論文線上開題答辯。本次開題答辯共有英語、翻譯兩個專業135名畢業生參加。
  • ...本科畢業論文將每年抽檢一次——本科畢業論文抽檢查什麼、怎麼查
    本科畢業論文也要抽檢了。1月7日,教育部印發《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抽檢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要求自2021年1月1日起,啟動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以下簡稱本科畢業論文)抽檢試點工作,要求抽檢每年進行一次,抽檢對象為上一學年度授予學士學位的論文,抽檢比例原則上應不低於2%。
  • 【中雕協】2017屆西南大學美術學院畢業作品欣賞——雕塑系
    :西南大學美術學院名稱經歷了多次更名:1950年美術學院最初的名稱為西南師範學院美工系,主要以培養美術工藝師資為目標;1952年更名為圖畫系,1952年招收五年製圖畫科;從1957年起改為單專業,並繼續沿用圖畫系這一名稱;1963年更名為美術漢語言文學系;後來更名為西南師範學院美術系,1994年10月更名為西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2005年7月原西南師範大學和原西南農業大學合併組建為西南大學,前西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隨之更名為西南大學美術學院
  • 貴州遵義師範學院一副教授全文抄襲本科生畢業論文
    近日,一則舉報貴州省遵義師範學院副教授趙井春抄襲安慶師範大學2012屆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金鵬論文的網帖,在網上引起關注。  今年28歲的金鵬,是安慶師範大學2008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8月5日,金鵬在網上發帖舉報趙井春抄襲自己的本科畢業論文。
  • 中山大學南方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2020屆畢業典禮圓滿結束
    2020屆畢業典禮於新綜合樓北廣場順利舉行。文學與傳媒學院院長孫立教授、副院長李克和教授以及學院全體教師參加了畢業典禮。畢業典禮伊始,孫立院長上臺致辭。孫院長表示,在疫情持續轉好的情況下,如期舉辦此次線下畢業典禮,與同學們面對面分享這份喜悅,令人欣喜。他對文學與傳媒學院501位已取得畢業資格的同學表示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