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灘變綠地後 鷸鴴類候鳥會否與深圳「失約」?

2020-12-08 人民網

原標題:那群鳥兒,會否與深圳「失約」

  鷸鴴類水鳥也是深圳灣的明星鳥。鳥類調查者提供

  再過幾天,在澳洲的大部隊彎嘴濱鷸等鷸鴴類水鳥就要啟程,飛回北方繁殖地,而深圳是它們這一趟長途旅行中生死攸關的休息站。按照往常的遷徙路線和時間表,這些遠道而來的候鳥將在3月底至5月期間旅居深圳。

  但從深圳鳥類保護者的觀察看來,今年,彎嘴濱鷸等旅鳥或在深圳無法找到落腳的地方。

  近日,深圳鳥類調查者們公布了深圳水鳥調查數據。數據顯示,在鷸鴴類水鳥最主要的停留地——原F1賽場即目前在建的人才公園,鷸鴴類水鳥數量急劇減少。連日來,記者隨同深圳鳥類調查者走訪在建的人才公園現場,發現此處的泥石光灘被種上了紅樹等植物,光灘變成綠地。

  「老朋友」鐵嘴沙鴴,今年還能見到嗎?

  2010年9月21日,在澳洲的Roebuck Bay,一隻鐵嘴沙鴴被戴上環志(鳥類學家出於監測候鳥遷徙路線的目的,給鳥類戴上的腳環),此後連續多年,深圳鳥友都觀察到這隻戴有環志的鐵嘴沙鴴,這隻鐵嘴沙鴴,儼然已經是深圳多年的「老朋友」。

  這隻鐵嘴沙鴴是全球候鳥「東亞-澳大利亞」遷徙路線上的一員。

  在深圳,黑臉琵鷺、大白鷺等水鳥已經為市民所熟知,其實,身材較為矮小的鷸鴴類水鳥,同樣是深圳生態名片中不可或缺的成員。每一年春季,在東南亞和澳大利亞越冬的它們,北上北方繁殖地的途中會選擇在深圳灣落腳,在這裡休息、覓食,補充能量後才有體力繼續北遷,秋季它們再經過深圳灣南下回到越冬地。深圳灣公園附近在建的人才公園(原F1摩託艇賽場)就曾經是它們連續多年的落腳點,它們是深圳生態環境的另一種表徵。

  據深圳觀鳥協會多年的跟蹤觀察,從2014年至2016年,每年9月到第二年4月連續8個月的候鳥季裡,連續3年均有大批量的鷸鴴類水鳥在F1摩託艇賽場出現。2014年4月7日當天記錄總數超過5000隻,其中包括南方少見的斑胸濱鷸、小濱鷸、流蘇鷸等珍惜鳥類。

  「在F1賽場工地的光灘邊坡,到處可以見到疲憊不堪飢腸轆轆的鷸鴴類水鳥。」資深鳥友說。2014年,記者曾前往該地點,發現幾處光灘邊坡上有數以千計的鷸鴴類水鳥。因為水鳥數量多,連賽場工地的工人也印象深刻:「很多,密密麻麻。」

  多年追蹤水鳥調查的鳥友說:「最後一次記錄是在2016年9月,當時它由北向南飛往澳洲方向越冬。現在三四月,它們要從南方回到北方繁殖,但是否能在深圳再次見到這位老朋友,現在成了未知數。」

  2017年3月14日,記者再次來到人才公園工地,工地環繞著一片內湖,水泥道路和湖之間隔著的草皮和泥灘,泥灘就是鳥友口中的「光灘」。正值中午漲潮,按照水鳥以往的生活習慣,它們會在漲潮時回到這兩塊光灘上休息,是觀測記錄的最佳時刻。可是,記者在現場停留了一段時間,以往幾塊能聚集很多水鳥的光灘上,並沒有見到任何鷸鴴類水鳥。後來只在深圳灣公園日出劇場區域的小離島上發現幾十隻鷸鴴類水鳥,有的種類水鳥甚至以個位數進行計算。

  光灘變綠地,或是鷸鴴類水鳥減少原因

  鷸鴴類水鳥為何會青睞人才公園這塊休息地?但又是什麼原因導致數量的減少呢?

  「香港觀鳥會和深圳觀鳥會發現,在深圳灣低水位時,小型鴴鷸類都在裸露的泥灘上覓食,但等水位較高覆蓋了灘涂時,它們既沒有進入香港米埔保護區,也沒有在深圳紅樹林保護區的魚塘區休息,沒有人知道它們飛到哪裡去了?難道一直在空中飛行幾個小時等到潮水褪去再回到外灘?」 18日,深圳市觀鳥協會秘書長董江天介紹:「2014年,深港兩地觀鳥會針對該問題進行同步調查,想弄清楚深圳灣周邊還有什麼地方可供它們停歇。小型鴴鷸類需要在漲潮前覓食,光禿禿的深圳灣泥灘(外灘光灘)是它們最好的覓食場。小型鴴鷸類一般腿長5-10釐米左右,它們不會遊泳。當潮水覆蓋泥灘後,它們需要飛到地勢較高的區域休息。它們一般集大群低空飛行(降低被捕獵的風險),因此需要開闊無植被的區域停留,以便快速起降。泥灘、石灘、砂石地所擁有的褐色系,也能夠為它們提供天然的保護色。再加上深圳一側高樓林立,猛禽較少,降低了它們被天敵獵殺的風險。這些大概是它們選擇在這裡落腳的主要原因。」它們願意選擇深圳作為落腳點,讓深圳的鳥友倍感珍惜與驕傲。

  記者在人才公園工地看到,臨湖的幾塊光灘如今「脫光」了,從2016年10月起,這些原本只有石頭、泥沙的灘地被種上了紅樹苗,植物的間隔也較小,可以想像,等這些植物長大,這幾塊灘地將是一片綠意。

  「但這意味著,鷸鴴類水鳥根本沒有落腳的地方。」連日來,記者採訪深圳多位鳥類調查者,他們都指出,光灘種上植被和水鳥數量急劇減少的時間點剛好吻合,這或是鷸鴴類水鳥急劇減少的重要原因。「根據天性、習性,這種鷸鴴類水鳥不可能停留在草坪或是綠色植被上,這只會讓它們放棄這一塊休息地。」

  「如果它們來到深圳,發現原來的休息地沒有了,不知道會怎樣?」面對未知的鳥況,近日,深圳的鳥友們經常在討論解決方案,以迎接這一群遠道而來的老朋友。「我們希望生態深圳能夠繼續成為它們的休息站,刻不容緩。」

  鳥類調查者提出,如果人才公園的光灘能夠清理掉植被,這是最好的解決方式,如果無法恢復,他們在深圳灣公園再找地方。

  深圳灣小離島或能代替原場地

  在深圳灣彎月山谷至日出劇場這一段海域有兩塊小離島,這兩塊離島距離海岸有一定距離。

  在南邊觀景臺附近的離島,南北向100多米長,東西向50多米,3月14日中午,鳥友在此觀察到有數十隻鷸鴴水鳥。北面另一塊面積相當的離島,鳥友在此錄得一百多隻金斑鴴。

  「這兩塊小離島,和岸邊保持一定的距離,目前還有一點泥灘可供水鳥落腳。」鳥友說。記者看到,這兩塊離島上都被種上了園林植物,所剩的泥灘之地並不多。

  鳥友們告訴記者,並不是每一種鳥都需要大面積的園林植物,植被的增加或能吸引林鳥,但也能導致水鳥的減少。保護鳥類多樣性,就是保持其原有豐富的自然生境,但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豐富的自然生境經常被人為的園林化。

  「如果這兩塊小離島上的植被可以去除,恢復光灘狀態,並做好隔離設施,或許,那些即將到來的水鳥可以在此落腳。」鳥友們建議。(記者 鄭健陽)

(責編:陳育柱、王星)

相關焦點

  • 深圳紅樹林魚肥鳥兒多!每年有近百種約10萬隻候鳥在此越冬
    原標題:深圳紅樹林 魚肥鳥兒多每年有近百種約10萬隻候鳥在此越冬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6月9日訊(深圳商報記者 張妍 通訊員 楊凱婷)2020年6月8日是第12個世界海洋日
  • 又是候鳥南飛時深圳最棒的觀鳥點在這裡
    近日,有市民在大沙河口見到珍稀候鳥黑臉琵鷺的蹤跡,又喚起了深圳人對這類可愛生靈的記憶。令人期待的是,深圳觀鳥協會將舉辦市民觀鳥的公眾活動,這個周末,帶上裝備去和鳥兒們邂逅吧! 深圳觀鳥協會秘書長董江天告訴記者,深圳位於 " 東亞-澳大利西亞 " 侯鳥遷飛的路線上,每年 9 月到次年的 5 月,大量的水鳥會在這條線路間遷徙,其中一部分在深圳渡過冬季,這也讓深圳市民有機會邂逅遠道而來的候鳥,更為秋冬的南國大地增添了無限活力。去年冬天,一批超百隻的黑臉琵鷺突然出現在深圳河口棲息,這一珍稀鳥類幾十年未有的出現讓人驚喜萬分。
  • 珍稀候鳥黑臉琵鷺群夏季罕見現身深圳
    當下,深圳氣溫炎熱,酷暑難耐,連人都常常被「熱哭」。聰明的候鳥早已北歸繁殖地開啟「生兒育女」。然而,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最近卻在紅樹林區域的監測中發現了一小群滯留的黑臉琵鷺。這是這群瀕危珍稀候鳥首次在夏季群體性現身深圳。怎麼回事呢?
  • 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中國首個溼地遺產的價值
    機構改革啟動後,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積極引導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申遺,對遺產申報和保護的每一個環節進行業務指導,並和鹽城地方政府一道推進申遺涉及的各保護地參與世界遺產保護事業。        2018年10月,IUCN委派兩位專家對第一期提名地進行了考察,反饋會上明確建議增加YS-1提名地的面積,將條子泥納入。
  • 深圳明星候鳥黑臉琵鷺「飛」上央視!附觀鳥最佳時間表
    深圳明星候鳥黑臉琵鷺「飛」上央視!另一類候鳥琵嘴鴨也不甘示弱,在黑臉琵鷺抖擻翅膀的時候,從畫面中歡快地遊過,其色澤鮮豔的甚為搶鏡。候鳥飛臨深圳灣溼地過冬,節日文明觀鳥漸成風尚眼下正值候鳥遷徙的季節,數以萬計的候鳥來到深圳灣海域內過冬或休憩,深圳灣公園也成了市民欣賞候鳥、親近自然的好去處。
  • 獨家|7隻黑臉琵鷺亮相深圳灣,2020深圳候鳥季即將到來
    深圳觀鳥專家認為,不排除這些黑臉琵鷺並未參與今春候鳥季的正常遷徙,也許是長期留在深圳的一個亞成鳥種群。▲ 6 只黑臉琵鷺同框。9 月 14 日中午,深圳鳥友阿宇報料稱,在深圳灣灘涂上發現 6 只黑臉琵鷺,但由於距離太遠,手機無法拍攝。記者即刻趕赴現場,但趕到後卻並未發現黑臉琵鷺。
  • 深圳新一年候鳥季悄然來臨
    深圳觀鳥專家認為,不排除這些黑臉琵鷺並未參與今春候鳥季的正常遷徙,也許是長期留在深圳的一個亞成鳥種群。 9 月 14 日中午,深圳鳥友阿宇報料稱,在深圳灣灘涂上發現 6 只黑臉琵鷺,但由於距離太遠,手機無法拍攝。記者即刻趕赴現場,但趕到後卻並未發現黑臉琵鷺。此後,記者又先後兩次前往深圳灣守候,由於連日下雨,也未能如願。
  • NASA衛星實拍上海多年,已成為世界領先土地開墾城市,海洋變綠地
    通常是用於港口,工業和房屋的建設,但是更多的可能是投入到公園,森林和溼地的建設,我們在衛星圖像也可以看到,在沿海的地區很多都是「海洋變綠地」了,所以是具有美化環境的作用,而在整個圖像之中,其實最為著名的就是上海滴水湖的建設,整個滴水湖呈正圓形,直徑約2600米,總面積約556萬平方米,蓄水量約1620萬立方米,最深約6.2米。
  • 深圳基本形成健康城市森林生態系統
    深圳通過開展森林公園、溼地公園、郊野公園和各類城市公園等公園體系建設,以及進一步增加街頭休閒綠地,使城市生態休閒空間總量不斷增加,分布更加均勻,森林綠地更加緊密貼近城市,市民盡享「綠色福利」。 一直以來,深圳都十分重視野生動植物的保護,不斷優化其生存環境。比如深圳市民熱衷前往的深圳灣紅樹林,作為國際候鳥的中轉站和越冬地,每年有近百種、數萬隻候鳥藉此棲息或越冬,在全球的鳥類保護中意義重大。其中,黑臉琵鷺是世界「極度瀕危」的鳥類。2015年,全球觀察到黑臉琵鷺3259隻,在深圳灣就發現了411隻。
  • 「月亮失約了,太陽落山了」
    「月亮失約了,太陽落山了」 & 山河相隔 我也會為你心動. & 總有人跋山涉水 為你而來.
  • 坎城電影節首次「失約」 奧斯卡亦成「驚弓之鳥」
    坎城電影節首次「失約」 奧斯卡亦成「驚弓之鳥」 時間:2020.03.23 來源:羊城晚報 作者:李麗
  • 「落霞與孤鶩齊飛」 鐵嘴沙鴴現身大批冬候鳥來揚
    這兩天,鳥友在高郵湖、江都花魚塘等地發現了不少冬候鳥的身影,如綠翅鴨、鶴鷸等。  與此同時,鳥友還有了鳥類新記錄——鐵嘴沙鴴。  候鳥來揚越冬  有記錄的冬候鳥達90多種  揚州,是東亞-澳大利亞遷徙通道的重要一站。每年秋冬季節,都有很多候鳥遷來越冬。根據多年來的記錄,揚州冬候鳥種類多達90多種。
  • 高臺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讓候鳥變留鳥
    高臺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讓候鳥變留鳥每日甘肅網1月6日訊 據張掖日報高臺報導(記者段海)雖然是數九寒天,但在高臺黑河溼地,成群結隊的天鵝、白鷺等珍稀鳥類棲息覓食、引頸高歌,展現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畫卷。
  • 鴨綠江口蛤類大量死亡,鷸類候鳥面臨餓死危險
    本文原標題:《鴨綠江口鴴鷸類饑寒交迫緣由未知,爭議?等待?最迫切工作是科學合理的救助行動》近日,《極端低溫致數萬瀕危遷徙候鳥面臨饑荒,阿拉善SEE邀您一起參與緊急救援!》鴨綠江口遷飛候鳥的緊急救助項目引起廣泛關注。
  • 物種日曆:城市成為候鳥遷徙時的驛站,你見過這些可愛的肥啾嗎?
    有些鳥類之間的親緣關係很近,但它們有的是候鳥,有的則不是,比如中國東部最常見的兩種斑鳩——珠頸斑鳩從來都懶得遷徙,而且做窩特別不講究,一度成為網紅;更喜歡山林的山斑鳩則會從東北、華北地區遷徙到南方越冬。珠頸斑鳩(左)與山斑鳩(右)。
  • 綠地集團促進參展商變投資商 推動進博會溢出效應輻射全國
    展會期間,綠地集團依託商貿全產業鏈配置及進博會常年交易服務平臺綠地全球商品貿易港,以採購商、組展商身份全方位參與第三屆進博會,擴大商品採購,助力展品變商品,促進參展商變投資商,推動進博會溢出效應輻射全國。
  • 候鳥為什麼會遷徙?
    在國際上已知的9000多種鳥類中,4000種是候鳥,其他的則是留鳥(終年棲息於同一地區的鳥類,如喜鵲、麻雀和環頸雉等)。每年,幾十億隻候鳥組成了地球上最大規模的生物遷徙隊伍。  候鳥遷徙的距離遠近不一,近的幾公裡,或者只是從山的南坡飛到北坡。遠的則可飛翔上萬公裡。例如,北極的燕鷗在北極繁殖,飛往南極過冬,遷徙的路途達2.2萬公裡,生命的大半時間都在飛行中度過。
  • 北京今春候鳥遷徙呈現三大特點
    本報記者 馬雨晶 尚文博  候鳥遷飛季,北京野鴨湖溼地自然保護區成了現實版的天鵝湖,每日可觀測到200多隻大天鵝、小天鵝和疣鼻天鵝在湖中嬉戲。  在2020年這個特殊的春天,北京88個候鳥監測站監測到遷徙候鳥140餘萬隻。監測結果還顯示,今春候鳥遷徙具有時間早、數量多、停歇地點廣泛三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