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那群鳥兒,會否與深圳「失約」
鷸鴴類水鳥也是深圳灣的明星鳥。鳥類調查者提供
再過幾天,在澳洲的大部隊彎嘴濱鷸等鷸鴴類水鳥就要啟程,飛回北方繁殖地,而深圳是它們這一趟長途旅行中生死攸關的休息站。按照往常的遷徙路線和時間表,這些遠道而來的候鳥將在3月底至5月期間旅居深圳。
但從深圳鳥類保護者的觀察看來,今年,彎嘴濱鷸等旅鳥或在深圳無法找到落腳的地方。
近日,深圳鳥類調查者們公布了深圳水鳥調查數據。數據顯示,在鷸鴴類水鳥最主要的停留地——原F1賽場即目前在建的人才公園,鷸鴴類水鳥數量急劇減少。連日來,記者隨同深圳鳥類調查者走訪在建的人才公園現場,發現此處的泥石光灘被種上了紅樹等植物,光灘變成綠地。
「老朋友」鐵嘴沙鴴,今年還能見到嗎?
2010年9月21日,在澳洲的Roebuck Bay,一隻鐵嘴沙鴴被戴上環志(鳥類學家出於監測候鳥遷徙路線的目的,給鳥類戴上的腳環),此後連續多年,深圳鳥友都觀察到這隻戴有環志的鐵嘴沙鴴,這隻鐵嘴沙鴴,儼然已經是深圳多年的「老朋友」。
這隻鐵嘴沙鴴是全球候鳥「東亞-澳大利亞」遷徙路線上的一員。
在深圳,黑臉琵鷺、大白鷺等水鳥已經為市民所熟知,其實,身材較為矮小的鷸鴴類水鳥,同樣是深圳生態名片中不可或缺的成員。每一年春季,在東南亞和澳大利亞越冬的它們,北上北方繁殖地的途中會選擇在深圳灣落腳,在這裡休息、覓食,補充能量後才有體力繼續北遷,秋季它們再經過深圳灣南下回到越冬地。深圳灣公園附近在建的人才公園(原F1摩託艇賽場)就曾經是它們連續多年的落腳點,它們是深圳生態環境的另一種表徵。
據深圳觀鳥協會多年的跟蹤觀察,從2014年至2016年,每年9月到第二年4月連續8個月的候鳥季裡,連續3年均有大批量的鷸鴴類水鳥在F1摩託艇賽場出現。2014年4月7日當天記錄總數超過5000隻,其中包括南方少見的斑胸濱鷸、小濱鷸、流蘇鷸等珍惜鳥類。
「在F1賽場工地的光灘邊坡,到處可以見到疲憊不堪飢腸轆轆的鷸鴴類水鳥。」資深鳥友說。2014年,記者曾前往該地點,發現幾處光灘邊坡上有數以千計的鷸鴴類水鳥。因為水鳥數量多,連賽場工地的工人也印象深刻:「很多,密密麻麻。」
多年追蹤水鳥調查的鳥友說:「最後一次記錄是在2016年9月,當時它由北向南飛往澳洲方向越冬。現在三四月,它們要從南方回到北方繁殖,但是否能在深圳再次見到這位老朋友,現在成了未知數。」
2017年3月14日,記者再次來到人才公園工地,工地環繞著一片內湖,水泥道路和湖之間隔著的草皮和泥灘,泥灘就是鳥友口中的「光灘」。正值中午漲潮,按照水鳥以往的生活習慣,它們會在漲潮時回到這兩塊光灘上休息,是觀測記錄的最佳時刻。可是,記者在現場停留了一段時間,以往幾塊能聚集很多水鳥的光灘上,並沒有見到任何鷸鴴類水鳥。後來只在深圳灣公園日出劇場區域的小離島上發現幾十隻鷸鴴類水鳥,有的種類水鳥甚至以個位數進行計算。
光灘變綠地,或是鷸鴴類水鳥減少原因
鷸鴴類水鳥為何會青睞人才公園這塊休息地?但又是什麼原因導致數量的減少呢?
「香港觀鳥會和深圳觀鳥會發現,在深圳灣低水位時,小型鴴鷸類都在裸露的泥灘上覓食,但等水位較高覆蓋了灘涂時,它們既沒有進入香港米埔保護區,也沒有在深圳紅樹林保護區的魚塘區休息,沒有人知道它們飛到哪裡去了?難道一直在空中飛行幾個小時等到潮水褪去再回到外灘?」 18日,深圳市觀鳥協會秘書長董江天介紹:「2014年,深港兩地觀鳥會針對該問題進行同步調查,想弄清楚深圳灣周邊還有什麼地方可供它們停歇。小型鴴鷸類需要在漲潮前覓食,光禿禿的深圳灣泥灘(外灘光灘)是它們最好的覓食場。小型鴴鷸類一般腿長5-10釐米左右,它們不會遊泳。當潮水覆蓋泥灘後,它們需要飛到地勢較高的區域休息。它們一般集大群低空飛行(降低被捕獵的風險),因此需要開闊無植被的區域停留,以便快速起降。泥灘、石灘、砂石地所擁有的褐色系,也能夠為它們提供天然的保護色。再加上深圳一側高樓林立,猛禽較少,降低了它們被天敵獵殺的風險。這些大概是它們選擇在這裡落腳的主要原因。」它們願意選擇深圳作為落腳點,讓深圳的鳥友倍感珍惜與驕傲。
記者在人才公園工地看到,臨湖的幾塊光灘如今「脫光」了,從2016年10月起,這些原本只有石頭、泥沙的灘地被種上了紅樹苗,植物的間隔也較小,可以想像,等這些植物長大,這幾塊灘地將是一片綠意。
「但這意味著,鷸鴴類水鳥根本沒有落腳的地方。」連日來,記者採訪深圳多位鳥類調查者,他們都指出,光灘種上植被和水鳥數量急劇減少的時間點剛好吻合,這或是鷸鴴類水鳥急劇減少的重要原因。「根據天性、習性,這種鷸鴴類水鳥不可能停留在草坪或是綠色植被上,這只會讓它們放棄這一塊休息地。」
「如果它們來到深圳,發現原來的休息地沒有了,不知道會怎樣?」面對未知的鳥況,近日,深圳的鳥友們經常在討論解決方案,以迎接這一群遠道而來的老朋友。「我們希望生態深圳能夠繼續成為它們的休息站,刻不容緩。」
鳥類調查者提出,如果人才公園的光灘能夠清理掉植被,這是最好的解決方式,如果無法恢復,他們在深圳灣公園再找地方。
深圳灣小離島或能代替原場地
在深圳灣彎月山谷至日出劇場這一段海域有兩塊小離島,這兩塊離島距離海岸有一定距離。
在南邊觀景臺附近的離島,南北向100多米長,東西向50多米,3月14日中午,鳥友在此觀察到有數十隻鷸鴴水鳥。北面另一塊面積相當的離島,鳥友在此錄得一百多隻金斑鴴。
「這兩塊小離島,和岸邊保持一定的距離,目前還有一點泥灘可供水鳥落腳。」鳥友說。記者看到,這兩塊離島上都被種上了園林植物,所剩的泥灘之地並不多。
鳥友們告訴記者,並不是每一種鳥都需要大面積的園林植物,植被的增加或能吸引林鳥,但也能導致水鳥的減少。保護鳥類多樣性,就是保持其原有豐富的自然生境,但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豐富的自然生境經常被人為的園林化。
「如果這兩塊小離島上的植被可以去除,恢復光灘狀態,並做好隔離設施,或許,那些即將到來的水鳥可以在此落腳。」鳥友們建議。(記者 鄭健陽)
(責編:陳育柱、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