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本土狗"早已滅絕,但DNA卻活在腫瘤中

2020-11-23 網易科技

(原標題:The Original American Dogs』 DNA Lives On in a Tumor)

網易科技訊 7月8日消息,據大西洋月刊報導,在14000到18000年前,今天的印第安人祖先首次進入他們現在居住的土地。他們來自亞洲,向東走穿過連接兩個大洲的寬闊大陸橋,然後蜿蜒南行,經過正在消退的冰川,最終在全新的土地上繁衍開來。幾千年後,狗追隨著他們的腳步而來。

這些美洲本土狗的起源尚不清楚,它們的命運也是如此。有些人說,15世紀歐洲殖民者帶著自己的狗來到這裡後,美洲本土狗就被消滅了。其他人則認為,這些本土狗的基因仍然存在於現代吉娃娃和墨西哥無毛犬(Xolos)體內。由勞倫特·弗蘭茨(Laurent Frantz)、格雷格·拉爾森(Greger Larson)以及伊莉莎白·默奇森(Elizabeth Murchison)領導的研究團隊現在終於解決了這場爭論。

圖:這條吉娃娃身上掛著美國國旗

通過對71具考古犬遺骸的DNA分析,並將它們與現代犬種的基因組進行比較,研究小組發現,這些美洲本土犬種幾乎都滅絕了。儘管在現代狗身上依然遺留有它們的部分DNA,但是這種遺傳物質是如此的微弱,以至於幾乎難以察覺。在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工作的拉爾森說:「它們與其他任何地方存在的狗都完全不同,而且再也找不到了。」

華盛頓魚類與野生動物部門的莎拉·布朗(Sarah Brown)說:「這項研究已經回答了許多關於美洲狗出現的大問題,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傑出貢獻。」狗通常被認為是灰狼經過馴養的後代,而灰狼出現在歐亞大陸可能不止一次。長期以來,美洲也有狼,但基因研究表明,這些野生動物並不是該大陸本土狗的祖先。

相反,這些狗起源於亞洲已被馴服的祖先,它們生活在14600年前左右。這些犬類祖先與來自西伯利亞佐霍夫島(Zhokhov Island)的史前雪橇犬關係最為密切,那裡的居民是第一批故意為某種目的而飼養狗的人。人類可能把狗引進美洲,但時間可能稍晚。這片大陸上最古老的狗骨頭比人類最古老的人類骨頭要年輕4500歲,遺傳證據也支持了類似的時間延遲。

但當狗進入美洲大陸後,它們立即廣泛傳播。拉森說:「它們完全按照自己的軌跡進化。如果你看看它們的骨骼結構,很明顯它們已經屬於狗。它們不是來自外太空,有第三隻耳朵或第五隻腿。但它們也略有不同。」但是當歐洲人帶著自己的狗來到美洲的時候,本土狗開始消失。也許它們直接受到了迫害,也許被引入的疾病殺光,就像美洲原住民一樣。如今,它們幾乎完全消失了。

當研究小組分析了5000隻現代美洲狗的DNA後,他們在現代北極犬種中只發現了少量的本地DNA,比如阿拉斯加哈士奇犬、阿拉斯加雪橇犬和格陵蘭犬等。在大多數其他群體中,研究人員沒有發現任何遺傳蹤跡,包括最不可能受到引進的歐洲犬種影響的流浪狗,以及所謂的「本土」品種,如卡塔胡拉斯(Catahoulas)和墨西哥無毛犬。

拉爾森表示:「有些人說這些代表著古老的血統並沒有因為歐洲狗的引進而被削弱,但那都是胡扯。」令人驚訝的是,與消失的美洲狗關係最密切的生物甚至不是狗,但依然與狗有關,即犬傳染性病CTVT,這是一種傳染性癌症。大約8000年前,它起源於某隻狗的生殖器上,不知何故,它進化成了一種獨立的「寄生蟲」,可以在個體之間傳播。通過數以百萬計的狗狗攜帶者,CTVT已經遍布世界各地。這種流行腫瘤折磨著今天的狗,即使其最初宿主已經死亡很久,它仍然保留著祖細胞的基因。

通過分析這些基因,劍橋大學專家伊莉莎白·默奇森(Elizabeth Murchison)表示,CTVT是美洲本土狗的近親。她說:「這感覺太神奇了,讓人難以置信。當你同時研究古老的DNA和CTVT時,會遇到很多問題。但我們整理數據的每一種方式,都指向了相同的結論。」默奇森的研究表明,CTVT起源於生活在亞洲的狗,並可能與最終傳播到美洲的狗有關。

想像一下亞洲狗的血統,研究人員發現了它們將兩種將遺傳物質傳播到世界各地的方法。一群狗步行進入美洲,另一群則採用了一種非傳統方式傳遞他們的DNA,即產生了一個腫瘤,並通過其他狗的生殖器「搭便車」進入美洲。前者已不復存在,後者依然盛行。然而,這一令人難以置信的敘述有個令人困惑的轉折:CTVT似乎有少部分郊狼DNA痕跡。

郊狼只在美洲被發現,那麼腫瘤是如何在亞洲狗身上產生的?郊狼曾經在這兩個大陸之間來回遊蕩,在亞洲狗身上留下了它們的基因痕跡嗎?腫瘤是首先在美洲出現,然後擴散到亞洲,然後又回到美洲的嗎?不管原因是什麼,這很可能都相當複雜,就像美洲狗的起源故事一樣。

在第一批狗到達美洲後,它們在大陸上四處遷徙,分散、重新聚集、混合和雜交。與此同時,更多的狗被引進。1000年前,Thule人把更多亞洲狗帶到了美洲北極,歐洲人也從歐洲帶了他們的狗到來。淘金熱期間,淘金者把西伯利亞雪橇犬帶到了北極。拉爾森說:「在阿拉斯加,很多狗混合生活,有很多反覆的東西把所有遺傳物質都混在了攪拌機裡。」

近年來,有關古DNA的研究讓我們對美洲人的舊印象更為複雜。詹妮弗·拉夫(Jennifer Raff)今年5月份表示:「我預計,我們從北美獲得的基因組越古老,它就會變得越複雜。」現在看來,美洲狗的歷史已經表明:狗的歷史與人類歷史一樣錯綜複雜。(小小)

本文來源:網易科技報導 責任編輯:王鳳枝_NT2541

相關焦點

  • 美洲大蠊生存力強,斷頭也能活
    >美洲大蠊生存力強,斷頭也能活2017-06-28 14:46:53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在英國大英地質博物館收藏有一塊昆蟲琥珀化石,裡面的昆蟲就是美洲大蠊,經14C測定,這塊化石已經有三億八千萬年的歷史,證明美洲大蠊在3.8億年前已經出現在地球上,它比恐龍出現還早,而恐龍早已滅絕,美洲大蠊還活躍在地球上,並且漫長的歲月也沒有改變它的形態和結構,這種情況在生物進化史上十分罕見。億萬年來它的外貌並沒什麼大的變化,但生命力和適應力卻越來越頑強,一直繁衍到今天,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個角落。
  • 為什麼老虎喜歡捕食狗,美洲獅卻怕狗?原來都是因為狼
    為什麼老虎喜歡捕食狗,美洲獅卻怕狗?原來都是因為狼 貓科動物和犬科動物是地球上最常見也最有名的兩類食肉動物。在犬科動物之中,人們和狗的關係最密切,經過數千年的馴化,狗早已成了人類的好朋友,在看家護院、陪伴、救援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 被認為早已滅絕,但在現實中卻還活著的9種罕見動物
    在地球上生活著各種各樣的動物,但是由於一些環境或者其他方面的因素,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和我們人類有關,造成了很多的物種都遭到了滅絕,然而,讓人沒有想到的,有一些原以為早已經滅絕的動物,時隔多年之後,居然又被人們發現,這樣的結果真的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就連許多科學家都感到難以置信,今天我們來分享一下,稀有的動物:被認為早已滅絕
  • 稀有的動物:被認為早已滅絕,但在現實中卻還活著的9種罕見動物
    ,稀有的動物:被認為早已滅絕,但在現實中卻還活著的9種罕見動物!022,匹諾曹蜥蜴匹諾曹是卡通人物,據說一旦說謊話,鼻子就會變長,而在現實中,有一種動物也是有著非常長的鼻子,它就是匹諾曹蜥蜴,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這種動物,因為它特別的罕見,直到2013年,研究人員在厄瓜多的一片森林中發現了這種生物,在此之前,很多科學家都認為它們已經絕種
  • 現代狗的祖先是一種已經滅絕的歐洲狼(組圖)
    現代狗的祖先是一種已經滅絕的歐洲狼(組圖)最早出現狗的地方在哪裡?這一系列問題已經困擾了科學家近200年。14日,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雜誌發表論文稱,人類對狗的馴養大致發生在1.88萬年前至3.21萬年前之間,起源地則是當時正處於冰川時代的歐洲。這個結果比先前人們普遍認識的更早、更靠北。
  • 韓國本土屎殼郎滅絕,抓一隻屎殼郎,獎勵100萬韓元!
    01韓國本土屎殼郎滅絕,為何拼了命也要再引入?自1970年以來,韓國本土的屎殼郎就已經消失殆盡。根本原因在於他們習慣在牛飼料中摻入抗生素,以此來確保牛的肉質和健康,但這卻導致牛糞中含有不同程度的激素。·糞球中的屎殼郎小嬰兒還有一種「挖地道」的屎殼郎。這一類屎殼郎不搞搬運,擅長選地形。它們會看中某一坨或一堆糞便,然後通過在其下方的土壤中挖洞,再將覆蓋在洞上方的便便一點點掘入洞內進行儲藏。
  • 蝸牛不是牛、壁虎不是虎這我知道,美洲獅不是獅、斑鬣狗不是狗?
    壁虎不過,生物分類學最早是由西方主導的,動物的命名權一般都屬於它的首位發現者,有些動物的中文名字是由外文直接音譯,比如������鷎(音同「麥高」,英文名macaw),由於最新的字典沒有收錄這些複雜的漢字,所以它們有了自己的新名字——金剛鸚鵡;有些本土動物則是根據我們的傳統文化沿用,比如戴勝(頭頂具鳳冠狀羽冠)。
  • 滅亡上萬年的恐狼,敢從美洲獅嘴中奪食,可輕易咬碎獵物的骨頭
    目前的樣本顯示,恐狼一直到9440年前才完全滅絕。不過,近來在阿肯色州發現一些化石,證明可能在4000年前,仍有一些恐狼遺族生活在歐薩克山脈中。如此看來,恐狼消失時,人類已經在美洲生活了。再現:經常群體行動,敢從美洲獅的嘴中奪食在距今10萬年前的北美洲,飢腸轆轆的美洲獅經過一番搏鬥,終於殺死了一隻平頭端。沒等美洲獅吃上幾口,它就聽到不遠處的樹林中有動靜。美洲獅立即警惕地抬起頭,一雙眼睛死死盯著聲音傳來的方向,一雙雙閃著綠光的眼睛在樹叢中時隱時現。
  • 美洲豹的對手
    美洲豹是一種瀕臨滅絕的動物,世界上僅存17隻,其中有一隻生活在秘魯的國家動物園。
  • 作為貓科動物中的王者,為何老虎能把狗當點心,美洲獅卻怕的要死
    在人類的寵物當中貓和狗算是最具代表性的兩種動物了,由於需要長時間的相處,貓和狗之間也會因為爭寵或者爭食而發生些小衝突,但有了人類做調解員後,它們的關係其實還是蠻不錯的。與家貓對狗狗半玩伴半競爭的複雜關係不同,貓科動物中的另外兩位王者級野獸卻對狗狗的態度卻截然不同。
  • 首次證實: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
    近日,聖地牙哥加州大學(UC)的研究人員首次證實,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治療的新靶點。人類細胞有23對染色體,但在癌症中,基因可以在染色體或環狀染色體外DNA (ecDNA)中擴增,其頻率和功能意義尚不清楚。
  • 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治療的新靶點
    近日,聖地牙哥加州大學(UC)的研究人員首次證實,染色體外DNA促進了多種侵襲性腫瘤的生長,有望成為癌症治療的新靶點。 人類細胞有23對染色體,但在癌症中,基因可以在染色體或環狀染色體外DNA (ecDNA)中擴增,其頻率和功能意義尚不清楚。
  • 牛蛙、小龍蝦都是外來入侵物種,它們會造成本土物種的滅絕嗎?
    小龍蝦原產美洲,進入我國幾十年的時間,它繁殖快,食性廣,喜歡鑽洞,要麼破壞農田,要麼造成潰堤,鉗子還會把水稻夾斷,對農業極其不利。牛蛙原產古巴,比小龍蝦來得晚,但危害有過之而無不及,它基本上什麼都吃,只要是它能吞下的,都是它的食物,而且繁殖速度快,它所攜帶的蛙壺菌還會造成本土蛙感染,嚴重的會造成本土蛙滅絕。
  • 美國唯一的本土鸚鵡,竟然「一夜間」滅絕,兇手竟然是——
    卡羅萊納長尾小鸚鵡是美國東部唯一的本土鸚鵡,從新英格蘭飛到佛羅裡達,再飛到科羅拉多東部定居,原本生活也還行,但到了20世紀初,僅僅幾十年,它就消失了。專家認為人類在該物種滅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為了擴大農業發展,人們砍伐森林,破壞了鳥類的棲息地,這可能是鳥類滅絕的原因之一;
  • 美洲原住民文化中的轉變
    美洲原住民文化中的轉變並非所有的接觸後影響都是消極的。正如美洲原住民向歐洲人介紹新的作物和食物 - 玉米,菸草,火雞等等 - 歐洲商人推出了新的商品:鐵製工具,毯子,布料,玻璃珠和緞帶,以及更具破壞性的商品如槍枝和酒精。
  • 美洲大蠊研末抗腫瘤成效顯著 已成臨床常用藥
    據醫藥部最新統計數據來看,好醫生美洲大蠊研末作為美洲大蠊精製而成的抗腫瘤藥物,由於其安全性高和降低腫瘤疾病復發效果好的特點,已經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投入使用,也受到廣大腫瘤患者的推崇,成為腫瘤治療界的「明星」。
  • 種豬被壟斷,本土豬瀕臨滅絕,99%都是國外進口,本土豬怎麼了?
    從中國農業部得到數據可以看出僅僅2017年一年我們就有7億頭豬出欄,豬肉的數量也有5千多萬噸,也就是平均每人每年消耗70斤豬肉,然而這麼多豬肉卻99%都是由國外進口的豬肉品種,我們自己的種豬卻瀕臨滅絕。就像上面所說的中國楊志豬的歷史特別早,但在古代老百姓對豬肉的需求基本可以說是奢侈品行列,由於從古代到近代我們的行業發展幾乎沒有受到市場競爭影響,一直處於自給自足的狀態。
  • 發光探針在人體活細胞中發現罕見的四螺旋DNA
    編輯/文龍科學家通過一種新型探針在人體活細胞內看到了與分子相互作用的四鏈DNA,並揭示了其在細胞過程中的作用。眾所周知,人體內的DNA通常是兩條纏繞在一起的鏈組成的經典雙螺旋結構。儘管DNA可以在試管中形成各種奇特的形狀,但在實際的活細胞中卻很少見。但是,最近在人類細胞中發現了自然形成的四鏈DNA,也稱為G-四聯體。
  • 珍惜這些美食,要不是人類它們在1萬年前就滅絕了
    比如,在美洲野外可以找到的南瓜屬臭瓜(Cucurbita foetidissima)成熟後的味道很苦,貓和狗都不吃。牛吃了以後,它們的奶水也會變苦,它們不是餓極了也不吃,如果牛羊一下子吃太多這些野瓜就會中毒。
  • 原來美洲獅不是獅,豪豬是「大老鼠」……
    >美洲獅是分布於美洲大陸的貓科動物(美洲金貓屬)。這種外形怎麼看都很像獅子的大貓,卻不是獅,和獅子相比,它們的體型稍小,腦袋較圓,吻部較短,體毛也比較短。在生物分類學中,大型貓科動物歸屬於豹亞科,而美洲獅是貓亞科,真實情況是美洲獅與家貓的親緣關係比非洲獅還要近。還不信,就聽聽美洲獅的「喵」叫豹亞科動物可不醬嬸叫的那麼它們為何會被冠以獅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