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類進入科技時代以來,地球上許多動物、昆蟲都被賦予了經濟價值,它們為人類社會的蓬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屎殼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甚至因為對屎殼郎的極大依賴,能不惜重金「請」它來幫忙。
韓國環境部此前就面向全社會公開尋求屎殼郎,並且豪擲千金,提出「抓一隻屎殼郎,獎勵100萬元」的口號,引發全民瘋狂。
100萬韓元接近6000塊人民幣,這似乎很難讓人理解。
屎殼郎這種小蟲子到底有什麼能耐,迫使人類斥巨資來求它?
01韓國本土屎殼郎滅絕,為何拼了命也要再引入?
自1970年以來,韓國本土的屎殼郎就已經消失殆盡。
根本原因在於他們習慣在牛飼料中摻入抗生素,以此來確保牛的肉質和健康,但這卻導致牛糞中含有不同程度的激素。
哪怕是再喜歡屎,人家屎殼郎也是有脾氣的。
牛糞不純,我們不滾。
所以,當韓國方面意識到屎殼郎對牛糞不管不顧,令本土環境嚴重受損時,為時已晚,屎殼郎早就餓死的餓死,逃走的逃走,不願再陪韓國玩。
這才讓韓國不惜重金,重新引入屎殼郎,幫助解決相關問題。
為什麼解決牛糞要靠屎殼郎?
大多數人對屎殼郎的印象就是滾糞球,殊不知滾糞球的作用大到能夠影響人類和地球的和諧。
著名南非昆蟲學家克拉克舒爾茨說道「整個南非地區差不多有1500萬頭牛,每頭牛一天排便十幾次,籠統推算一天就要排出糞便超5000多噸」。
西藏犛牛的牛糞可以曬乾收集起來解決高原燃料的問題,可是犛牛的數量擺在那兒,不成規模,能夠被充分利用。
但平原地區動輒幾千萬頭的肉牛、奶牛的牛糞,足以給草地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比如影響牧草的光和作用,導致大面積壞死。
另外,牛糞處理不及時,很快就會招來蠅蛆,進而造成環境的深度汙染,還要考慮傳播疾病的風險。
而這一切弊端,只需讓屎殼郎進場,就能徹底得到改善。
02屎殼郎與糞便的前世今生
屎殼郎為糞便而生,所以別名還叫糞球蟲,但是,作為一種有益於地球和人類的蟲蟲好朋友,我們有必要記住人家的學名——蜣螂(qiāng láng)。
屎殼郎對糞便的執著是天生的,就像我們人類對金錢一樣。
目前地球上5000多個屎殼郎品種裡,有相當一部分屎殼郎是追隨大型動物——多是草食性動物和雜食性動物——軌跡的,尤喜歡在牧場內安家。
它們似乎比動物的腸道更加熟悉其排便的規律,往往能夠在其排便的第一時間衝上去,幫助動物們清理糞便。
數據顯示,一坨大象的糞便能夠在排出體外的半小時內,吸引四五千隻屎殼郎來分食,晚一點可能就沒了。
大部分的屎殼郎是正兒八經的以食糞為生。
它們滾糞球到安全地帶,挖坑,埋球,產卵,化蛹,成蟲。糞裡住,糞裡吃,糞裡生,糞裡長。
小屎殼郎吃著糞球長大,自己再重複上一輩的行為,生生世世,永不離糞。
正是因為它們愛糞如命,祖祖輩輩都在幫助地球消化分解各種動物的糞便,大大減少了糞便對環境的汙染,降低二氧化碳汙染,成為地球生態鏈中極為重要的角色,所以地球離不開它,人類離不開它。
據美國生物科學研究所的報告,蜣螂為美國養牛業每年節省近4億美元(約28億人民幣)的糞便清理費用。
而對於人類來說,屎殼郎解決分辨問題,是一種良性可持續方案,比建立糞便處理系統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及不可預估的其他環境汙染來說,強的不是一星半點。
如此一來,也就不難理解韓國為何要花五六千塊,只為買一隻屎殼郎的行為。
03也有不滾糞球的屎殼郎
幾千個品種屎殼郎肯定有行為差異,也造就了屎殼郎世界的多彩。
總的來說,大部分的屎殼郎都吃屎,不過在取用糞便時的方式方法略有不同。
常見「滾糞球」屎殼郎。
它們會用後腿把糞便一點點的滾成球狀,然後推著跑啊跑。此時,會有可愛的小公舉因為推的糞球又大又飽滿而主動跳上來,尋求愛戀。如果兩個小蟲蟲一見鍾情,或是推久生情,便會把糞球推到安全地區,埋入土中,開始產卵造娃。
還有一種「挖地道」的屎殼郎。
這一類屎殼郎不搞搬運,擅長選地形。
它們會看中某一坨或一堆糞便,然後通過在其下方的土壤中挖洞,再將覆蓋在洞上方的便便一點點掘入洞內進行儲藏。
挖洞是一個體力活,不比滾糞球輕鬆多少。
比起前面兩種類型的屎殼郎,「刨糞坑」的屎殼郎就輕鬆多了。
它們會直接在一坨糞便裡產卵,然後自己吃,後代也吃,邊吃邊成長。方便是方便,但卻是以犧牲安全為代價換來的。
因為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被天敵搜來吃掉,亦或是進了哪個不長眼的狗肚子裡。
大部分屎殼郎以屎為生,小部分屎殼郎不吃屎,專吃一些體型比之較小的昆蟲,比如螞蟻。
此外,屎殼郎還可入藥。
根據百科的介紹,屎殼郎在我國分布廣泛,它本身具備相當足的藥用價值,可治之病有許多,特別是前列腺和腫瘤方面的研究較深入,已進入臨床階段。
有一說法叫「屎殼郎渾身是寶」,看來也沒啥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