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牛糞太多,澳大利亞人與牛糞作鬥爭
澳大利亞有2620萬頭牛,它們每天單獨生產10到12坨牛糞,每坨牛糞可在兩周內孵化多達3000隻蒼蠅。
這意味著這些牛牛們每天在澳大利亞的牧場上生產出大約80萬噸糞便,幫助孵化數十億隻蒼蠅,所以,牛糞使澳大利亞的人與動物種群感到煩惱,除此之外還傳播很多種疾病。
不僅如此,這些需要數年才能分解,使它們周圍的草變酸,並使大量的牧場失去再生能力,並通過雨水徑流造成水源汙染。
由於牛糞給澳大利亞帶來的這些困擾,他們就四處尋找可以吃掉牛糞的昆蟲,畢竟澳大利亞人無法解決這些牛糞。
從非洲進口屎殼郎
面對牛糞問題看,澳大利亞成立了10人組成的問題解決小組,最終這項艱巨的任務交給了來自從亞洲進口的屎殼郎先生。
在1967年至1982年之間,澳大利亞進口了55種昆蟲,供在澳大利亞解決牛糞帶來的環境問題。其中22種來自南部非洲,計劃用於北澳大利亞的夏季降雨地區數量不足,但其餘23種在至少北澳大利亞的一個地方被解放。最終經過試驗有8種可以消耗掉滿地的牛糞。
打包屎殼郎,帶回坎培拉
屎殼郎將糞便滾成小球,稱為育雛球,然後將其存放在地下。每個糞便球都包含一個甲蟲卵。「與是聰明的澳大利亞科學家,偷偷的從洞中挖出這些帶有蟲卵的糞球子。
然後科學家徒手打開糞球,將每個蟲卵小心取出,並在蒸餾水中洗滌,浸入福馬林溶液中三分鐘,然後再次在蒸餾水中洗滌。這是為了阻止任何有害細菌或病毒進入澳大利亞。然後將這些收集的屎殼郎幼蟲卵放入從澳大利亞寄出的包裝材料中,然後運至坎培拉。這些幼蟲卵分3000批到達,昆蟲學家將每個幼蟲卵手工放入精心構造的澳大利亞牛糞育成的小球中。
最終,培育的屎殼郎每周工作7天,完美的解決了澳大利亞牛糞的問題,參與問題小組的科學家興奮地說:「這不是我們的功勞,我們應該感謝這群甲蟲」 。
最終昆士蘭州科學家研究發現,來自與中國、韓國、俄羅斯、越南的8個品種的屎殼郎可以解決牛糞問題,如今這些屎殼郎澳大利亞大部分地區,且每年都會準時去進口一批新的幼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