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浙江廣播電視集團出品,浙江衛視重點打造的海洋紀錄片《東向大海》第二集《探海》將在今天21點40分播出。紀錄片《東向大海》是浙江廣播電視集團「東西南北中」精品工程中的一部,全片共分三集,為《瞰潮》、《探海》、《乘風》,以「天上宏觀視角」、「水中微觀視角」、「地上中觀視角」的三維角度,以「天、地、人」三個維度來呈現東海海洋經濟的綠色發展以及在綠色發展理念下,人和自然如何和諧共生。
《探海》以水中微觀視角為主,記錄了「東海四大魚」的興衰,以及人類為修復東海自然資源所做的各種努力,設置組以最長的時間跨度,採用了多種不同角度,記錄了普通漁民和科研團隊修復海洋生物種群的故事,有成功,有失敗,以許多鮮為人知的畫面和場景展示東海資源保護的重要性。
延繩釣,一種古老的捕撈技藝,以「不傷幼魚母魚,只捕獲成魚」也成為目前世界上最為生態的捕撈方式,屬於國家級非遺,在整個中國沿海只有40艘大型延繩釣船,攝製組乘風破浪,跟船幾十個小時遠赴外海漁場,拍攝延繩釣船隊作業。片中光影可鑑的活帶魚,就連世代出海的漁民也只能在釣船上才能夠看到。
大黃魚是東海四大魚中的第一號魚種,是經濟價值比較高的海鮮,因為上世紀的無序捕撈,已經很多年沒有形成規模漁汛了,甚至在近海已經難覓蹤跡,而改變這一現狀的是一位袁隆平式的老科技人員——劉家富,他在上個世紀90年代成功培育出大黃魚親魚,使大黃魚再一次出現在了尋常人家的餐桌上,也拯救了東海最大的魚類族群。攝製組蹲守福建寧德、浙江象山縣高泥村、浙江大陳島、浙江南麂島等東海各個大黃魚養殖場,不僅記錄了大黃魚發出的各種響亮的叫聲,還記錄下千人黃魚宴等一幕幕東海人在資源修復後,獲取大海饋贈的幸福畫面。
紫菜,是人們餐桌上最平常的海產品,但是,你知道紫菜的一生都要經歷怎樣的生長環境嗎?記錄紫菜的一生,耗費了攝製組前後8個月的時間,最後的呈現,絕對是一個令人大開眼界的故事。
在東海,有一種神鳥,在地球上已經絕跡了63年,2000年被發現重現東海,只有8隻成鳥,4隻幼鳥。今天,經過一個專業的護鳥團隊十幾年的努力,數量達到了100多隻,浙江的兩個島嶼,成了這種神鳥-中華鳳頭燕鷗的庇護所和繁殖地,這其中,又經歷了哪些故事?
今天21點40分,鎖定浙江衛視,《東向大海》第二集《探海》,將用全新的角度,為您展示東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壯麗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