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學生聰明不聰明,在哪一學科可以體現出來?是語文還是數學?」一位網友問。
聽到這個問題,我心中一怔,到底哪個科目才能體現出學生的聰明呢?
其實,要說一個學生到底聰不聰明,從任何一個學科都能夠體現出來。
就拿語文學科來說,語文學得特別棒的孩子,字跡非常漂亮,寫作文的時候才思如泉湧,語文基礎相當紮實,說話得體。那些語文學得好的人,不僅寫起文章來是一把好手,而且諸多行政單位的佼佼者都是語文基礎比較紮實之人,誰能說他們不聰明?
再說說數學這個科目。很多人覺得,數學這個科目學得好的人,絕對是聰明之人。數學學得好的孩子,智商確實不低。
同樣的道理,英語、物理、化學學得特別好的人,他們同樣也是非常聰明的存在。
但老師君我認為物理和數學靠智商,語文和英語靠努力,能體現出學生聰明不聰明,物理是一個「試金石」。
一、關於「聰明」的標準是什麼?
人的聰明程度,沒有統一的標準,但我們常以智力水平為參照,對此我們有一個具體的衡量標準,這就是智商的概念。
影響人智商的因素,既有先天原因,更受後天制約。具體影響人智商的因素包括六個方面:
遺傳。一般來說父母智商高,孩子的智商也不會低;
母乳。據調查,吃母乳長大的兒童比吃代乳品長大的兒童智商要高出3~10分左右;
飲食。食物過於單調、過少、或攝入重金屬過度,都嚴重影響智商;
體重。體重超過正常兒童20%的孩子,其視覺、聽力、接受知識的能力都會處於較低的水平;
環境。生活在枯燥環境裡的兒童,如棄嬰,得不到母愛及良好的教育,智商會較低;
藥物。某些藥物會直接影響兒童的智力,如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可使智商偏低。
我們習慣上說一個學生是否聰明,主要看的是他的推理能力、理解速度、數字能力、空間想像等方面,所以第一種關於智力的定義,比較符合我們對「聰明」的認識。
二、學生是否聰明,是看物理?哲學?還是數學?
一個學生聰明不聰明,在義務教育階段,主要體現在數學學科上。
數學計算過程中,學生需要熟練運用各種運算定律和計算法則,能夠較好地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同時,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與解題過程,又是全面綜合運用理解、記憶、觀察、分析、抽象、創造、歸納等諸多能力的完整過程。
因此來講,我們在考察一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聰明程度的時候,更多的就是看他的數學學習能力如何?一般來說,數學學習能力強的孩子,普遍比較聰明。
而在高中學習階段,一個人是否聰明則主要看物理學科和哲學學科的學習能力。學習高中物理更考驗學生的智商,物理題目很難,難的不是計算過程,而是思維過程。哲學的本意就是愛智慧,就是一門讓人變得更加聰明的學問。
所以,對於高中生來說,一個學生聰明不聰明,理科生看物理學習情況,文科生看哲學學習情況,就什麼都明白了!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顯然數學和物理這兩門學科,更能體現學生的「智力」,這裡主要說的是高中及以上的水平,因為小學和初中的數學和物理,多為機械記憶,不能真正體現一個學生的智力。
那麼,數學和物理,你認為哪個更能體現學生的智力?
當然,也有人說物理的重點是數學,數學的重點是哲學,這也許有一定的道理。
三、聰明的學生,學習不一定好
最後,我還想說明一個問題,那些聰明的學生,未必是學習好的學生,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有些學生是很聰明,知識「一點就通」,但是就是不幹,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目標不明確,所以成績並不好。
反而那些不太聰明的學生,經過刻苦努力的學習,最終發生逆襲。
尤其是像語文和英語這樣的學科,光靠聰明肯定是不行的,需要學生刻苦努力的積累和重複,才能學好。
最後,我覺著最聰明的人,應該是懂得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做正確事情的人。
那些上學期間不認真學習的學生,就算智商再高,也不能算聰明人。
總之,單科成績並不能完全說明學生聰不聰明,成績差並不意味著學生智商低,只能說學生沒有把心思放在學習上。
而現在是非常講究全面發展的,如果考生只是某一科的成績特別優秀,那只能說明學生某一方面的能力比較突出,不能說明學生智商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