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學生時代雖然各科成績都不突出,但也非常熱愛學習,特別敬重那些經常考滿分的學霸。大家都在同一個班級學習,完成同樣的作業,為什麼他們就可以考滿分?為什麼自己只能考及格?這跟孩子是否聰明有關係嗎?如何判定一個孩子是否聰明?
筆者思考了很長時間,發現數學和物理這兩門課程考試成績優異的孩子,往往在理解能力、推理能力、邏輯能力、觀察能力上都更加出色。就像一位老師說的那樣,"數學注重邏輯,物理看重智商",這兩門課程就是最好的"試金石"!
一、數學注重邏輯
數學歸根到底是對邏輯的"闡述",從最簡單的"1+1=2","2+2=4",到初高中學習的各種定理、運算規則,數學符號,都主要是在培養孩子的邏輯觀念。邏輯混亂,前言不搭後語的孩子是學不好數學的。
因此,憑藉一個孩子是否聰明,有沒有高智商,從數學這門科目上就可以直觀體現出來。一般數學成績優秀的孩子,頭腦清楚,邏輯連貫,能夠"自圓其說",在同學和老師的眼裡就比較聰明。
二、物理看重智商
物理跟其他科目相比,對邏輯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但是跟數學這門科目相比,物理對邏輯的要求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物理是一門講究實驗的科學,不管是"勻速運動"、"加速運動",還是"電阻率",或者研究"機械能守恆",都需要在實驗中觀察得出,可以說你觀察到了什麼就是什麼,非常考驗一個孩子的觀察力和想像力。
物理和想像力是什麼關係呢?因為很多物理現象在平時生活中是接觸不到的,這些就需要孩子在頭腦中"想像",觀察力和想像力不好的孩子,學習物理就會非常困難。
觀察力和想像力都是"玄之又玄"的東西,老師們也想不出什麼切實有效的方法提高,所以在老師和家長們眼裡,物理就比較看重智商了。
除了數學和物理以外,其他科目優秀的學生也可以稱為"聰明",比如地理、歷史經常考滿分的學生,你能說他不聰明嗎?語文、英語經常考滿分的學生,你能說他是"僥倖"嗎?這些孩子其實都非常聰明,只是在數學和物理上區分得更加明顯。
三、跟"天賦"相比,後天的努力更加重要。
聰明的學生,並不一樣是成績優異的學生。在班級裡,我們經常發現一部分學生上課一聽就懂,但是在課下不做題練習,遇到記錯的知識點也不及時改正,學習態度不好,非常懶散,所以考試成績也就不太理想。
相反,一些孩子雖然知識接受能力平常,但是他們卻深知"勤能補拙"的道理,按時完成作業,每天都反思自己的問題,每一天都比昨天的基礎更加紮實,這部分孩子經過努力學習,最終就像武俠小說裡的人物"郭靖"一樣創造了"奇蹟",考上了理想的大學。
"龜兔賽跑"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兔子跑得快,但是它生性懶散,烏龜跑得慢,但是它從不止步。最終烏龜先一步到達了終點,此時兔子還在呼呼大睡。
筆者認為,高中以前的學習,努力往往比天賦更加重要。在尖端科研領域或許非常考驗天賦,但是中小學的知識都是固定的,如果把老師講的所有知識點吃透掌握,自然可以考出好的成績。踏踏實實刻苦學習,比什麼都重要。
對此,你是如何看待的呢?歡迎在評論區中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