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網北京6月15日電(記者 王婷)「我從小就異常痴迷於數學競賽,每當破解一道題時,都會感到特別有成就感。」
因為興趣原因,畢業於國內某985高校的代政在大學時代選擇了應用數學專業,但當面臨畢業和就業問題時,當年的興趣卻遭遇了小小的挫折。
代政告訴記者,畢業後,自己選擇了轉行到金融領域,而他的大學室友中,只有一人留校做了老師,其餘的同學都「跨界」到其他領域。
顯然,在代政和同學的眼中,數學專業的未來並不像當年期待的那樣。
老師在給學生上數學課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近日,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兼總裁任正非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的言論再次引發社會對包括數學在內的基礎學科的探討。
在近兩萬多字的文字實錄裡,任正非提了數學近30次,他認為,基礎教育是關鍵。只有培養更多數學家、物理學家,才有希望在材料科學、晶片、人工智慧等領域突破成績。
而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認為,應用數學和基礎數學是有差別的,基礎數學應該獲得國家更多的投入。
投入高回報長 數學學科面臨「高處不勝寒」
記者發現,數學專業在相關文獻中,既沒有被亮起綠牌、也沒有被立紅牌。也就意味著,它既不屬於熱門,但也不屬於冷門。
「對於高考學子,數學只是他們必須要面臨的一門學科。」高考志願填報專家晨霧對未來網記者表示,學生或從中感到痛苦,或從中感到興奮,這都是常態。
而在吉林市田家炳中學高中數學老師王擎灃看來,在數學學科上,學生的兩極分化非常嚴重。王擎灃表示,對於數學成績較差的學生來說,由於沒有掌握到學習方法,自然也體會不到其中的樂趣,在看不到自己未來的前提下,他們只會對數學越來越反感。
大學之前對數學「不來電」的學子是這般心境,那麼從小對數學極其熱愛的學子,最終又何去何從?
也許從代政的採訪中能夠略見一瞥。代政對未來網記者表示,步入工作後,現實的生活壓力成為壓垮他對數學堅持的最後的「稻草」,畢業後的他毅然決然走入了金融領域。
而真正因為熱愛數學,最終走上科研道路的人畢竟少而又少。
在媒體總結的「最殘酷」「最可怕」的專業中,總會有「數學」的身影。
「曾經一起向前衝的朋友紛紛退場,而來時路也早已模糊不清,你只能孤軍奮戰,砥礪前行...」這是一名數學科研人員在自己博客中的感言。
任何一個選擇數學科研的人,都可能在飽受常人難以理解的艱辛,他們為自己每一次突破暗自叫喜,也在每一次困難面前咬牙堅持。
「對於數學專業的學生來說,要想走科研道路,需要投入極高的精力,回報周期也十分漫長。」晨霧表示,目前,整個社會大環境在談到數理化等基礎教育時,還是有些「不寒而慄」的。
保薪資 重投入 提升學生投入基礎學科積極性
「從教」是數學專業學生畢業後的選擇之一。
但據相關媒體報導,數學專業的學生畢業後,從教的比例遠小於跨學科就業。
招聘平臺數據顯示,目前,數學初高中任職老師的薪資在4000-6000之間,而對於更偏遠的地縣級城市,他們的薪資更低。
「有些老師寧願去培訓機構任教,也不願意留校,」晨霧表示,很多高資質的老師無法接受學校的薪資待遇,只能另尋他路。
本來學習基礎學科的人從事教師的比例就低,再加上薪資問題,使得初高中階段的學生嚴重缺乏優秀的基礎學科師資力量。
因此,晨霧建議,教育部需提高初高中教師薪資,以確保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學生。
「目前,很多學生對數理化學科沒有興趣,是因為他們看不到就業前景。」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陳江表示,國家只有給予一定的就業保障,才能夠提升學生投入基礎學科的積極性。
而保障就業只是解決溫飽,如何通過所學,實現人生價值?
跨界還是潛心科研?
據相關文獻,社會對數學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層次的。無論是進行理論研究、科研數據分析、軟體開發還是從事金融保險、國際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通訊工程、建築設計等行業,都離不開數學專業知識。
「數學專業可以給人帶來無限可能,『曲線救國』也無可厚非。」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研究員陳經對未來網記者表示,數學系的學生具備縝密的邏輯思維,這種能力在其他領域也會備受歡迎。
「能夠留在科研道路上的學生,都是人中龍鳳、馬中良駒。」陳經說,國家非常支持在校科研人員與學生共同創業,通過「產學研合作」,在高新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今世界,成為推動經濟和整個社會發展的一種最強勁的動力。「這也是科研人員實現自我價值,為人類造福的途徑」。
專業冷一時熱一時 專家建議:生於憂患自強不息
而時下正當是高考學子面臨報考學校與選擇專業的時候。
數學、物理、化學......再次映入學子眼帘,他們該如何選擇這些基礎學科?而這些基礎學科又能夠「熱」多久?
「一個專業是冷門還是熱門,既取決於人們對其認知程度,也取決於時代與社會的變遷。」陳經分析,在國際和國內大背景下,一些過去一直「鬆懈」的領域,可能會因為內外因素,重振旗鼓,實現自主創新,抵禦風險。
「這樣一來,一些專業可能從冷門走向白熱化。」陳經認為,這時需要學生學會判斷,對於他們而言,什麼更重要?
「對於理工科類專業的就業前景,一切都可能『風水輪流轉』。」陳經建議,如果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而選擇一個暫時的「冷門」,若感到就業前景渺茫,這種時候大可不必灰心,可以再堅持坐一坐「冷板凳」。
陳經進一步解釋道,隨著時代的變遷,「冷門」也許會轉變為下一個「潛力股」。何況,目前國家已經給予較「冷」專業更多的關懷與幫扶「越是冷門,越需要投資眼光」。
「學生在瞬息萬變的全球化市場面前,需要學會思考與討論我國究竟該如何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自立自強,從而『心憂天下事』。」陳經表示,希望更多有志青年可以理智看待國際形勢,要「生於憂患」,永遠自強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