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一個孩子,幸福一個家庭,
影響一個社會。
我認為物理和數學靠智商,語文和英語靠努力,能體現出學生聰明不聰明,物理是一個「試金石」。
一、關於「聰明」的標準是什麼?
關於「聰明」,沒有統一的標準,有人說學習理工科的學生聰明,數學家、物理學家聰明,但是馬雲學習的是英語專業,而且數學奇差,他卻成為中國首富,你說馬雲聰明不聰明?我想沒人會否定馬雲是個聰明人吧。
我們暫且把聰明理解為「智力」吧,關於智力的表現,科學家也有不同的見解,比如有人認為,智力是由多項基本能力組成的,他們是:語言理解、推理能力、理解速度、數字能力、詞彙運用、聯想記憶、空間想像。
也有人把智力分為兩種,一種是抽象的邏輯推理能力(Fluid Intelligence,流體智力),另一種是知識經驗水平(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晶體智力)。解決問題需要邏輯推理能力,也需要知識經驗水平,這兩項共同作用,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一般而言,流體智力隨年齡增長而遞減,晶體智力隨年齡增長而增加。
我們習慣上說一個學生是否聰明,主要看的是他的推理能力、理解速度、數字能力、空間想像等方面,所以第一種關於智力的定義,比較符合我們對「聰明」的認識。
二、物理和數學,哪科更難?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顯然數學和物理這兩門學科,更能體現學生的「智力」,這裡主要說的是高中及以上的水平,因為小學和初中的數學和物理,多為機械記憶,不能真正體現一個學生的智力。
那麼,數學和物理,哪個更能體現學生的智力?我認為應該是物理,因為數學好的同學,物理不一定好,物理好的同學,數學一般都比較好。物理不僅需要數學推理能力,還需要學生腦補一些運動的過程,有些物理的內容,也許很多學生腦補也想不出來,從高中階段來說,物理的難度是高於數學的。
當然,如果再進一步提升,那就很難說了,有人說物理的重點是數學,數學的重點是哲學,這也許有一定的道理。
三、聰明的學生,學習不一定好
最後,我還想說明一個問題,那些聰明的學生,未必是學習好的學生,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有些學生是很聰明,知識「一點就通」,但是就是不幹,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目標不明確,所以成績並不好。
反而那些不太聰明的學生,經過刻苦努力的學習,最終發生逆襲。尤其是像語文和英語這樣的學科,光靠聰明肯定是不行的,需要學生刻苦努力的積累和重複,才能學好。
最後,我覺著最聰明的人,應該是懂得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做正確事情的人。那些上學期間不認真學習的學生,就算智商再高,也不能算聰明人。
總結:
孩子成績差有多種原因,有的是理解力問題,多數是因為自制力差,不能集中精力學習。和聰明關係不大。有可能遇到他們感興趣喜歡做的事情,就會暴發出驚人的能力。以學科成績來衡量孩子聰明不聰明,是片面的,不科學的。
正所謂一千個孩子有一千種聰明,只是聰明的方式不一樣。家長和老師不要因為孩子某科成績有些問題就給孩子下不聰明的結論,那樣對教育有害無益。
來源:孩子的成長
聲明:文字圖片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