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級彈道飛彈核潛艇人類歷史上研製過的最大潛艇,該艇採用獨特雙耐壓殼體結構,全長171.5米,水下排水量48000噸,內置20枚SS-N-20潛射彈道飛彈,可對全球任何地點實施毀滅性核打擊。
「颱風」級真正綽號是「阿庫拉」,也就是俄語「鯊魚」的意思,「颱風」這個北約代號因湯姆·克蘭西著名軍事小說《獵殺紅色十月》而家喻戶曉。該級潛艇艇由紅寶石設計局研製,項目代號941,自1982年服役後就迅速成為蘇聯海軍戰略打擊武器庫的核心。
但好景不長,由於經濟困難,蘇聯海軍並無法實施「颱風」下餃子計劃,到蘇聯解體之前只建造出了6艘。繼承蘇聯海軍大部分遺產的俄羅斯海軍更是無力維持這6艘「颱風」的服役,只把「颱風」首艇TK-208「迪米特裡·頓斯科伊」(Dmitri Donskoi,一位13世紀的俄羅斯英雄)保留服役,用於測試RSM-56「布拉瓦」(Bulava)彈道飛彈。其餘5艘「颱風」中有兩艘被封存,三艘被拆解。
2018年,俄羅斯海軍宣布「頓斯科伊」將在接受深度改裝後重新服役,該艇將正式裝備RSM-56飛彈,與新銳「北風之神」級核潛艇一道執行戰備值班任務。不久前,俄羅斯北方艦隊的新聞辦公室宣布「頓斯科伊」已經在白海完成了戰鬥試驗。
現在,剩餘兩艘被封存「颱風」也有望重新服役。
近日美國國家利益網站報導,俄羅斯海軍上將奧列格·布爾採夫今年早些時候表示,自00年代中期就被封存的兩艘「颱風」級核潛艇——TK-17「阿爾漢格爾斯克」號(Arkhangelsk)和TK-20「謝韋爾」號(Severstal)同樣可在接受深度升級後重新服役。
這兩艘艇並不會改裝「布拉瓦」彈道飛彈,而是「口徑」巡航飛彈,「颱風」龐大的內部容積可以至少容納下200多枚巡航飛彈,使該艇成為令人生畏的遠程對地打擊利器。
雖然目前這只是布爾採夫提出的一個建議,但從近年來俄羅斯國防部肯花巨資升級「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和「彼得大帝」號巡洋艦來看,俄羅斯人在深度改裝並重新利用蘇聯海軍遺產上還是捨得花錢的。
布爾採夫指出,經過升級的「颱風」在火力密度上將超越能容納154枚「戰斧」巡航飛彈的美國「俄亥俄」級核潛艇,以及僅裝備16枚「口徑」的俄海軍「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級護衛艦,僅次於「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彼得大帝」號,改裝並裝備兩艘「颱風」有助於俄海軍在對地飽和打擊能力上追上美國同行。
作者:阿姆斯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