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9時4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北鬥「收官之星」奔向蒼穹,暨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至此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比原計劃提前半年全面完成。
收官之星
今天北鬥三號收官發射真是跌宕起伏、玉汝於成。之前,因2次航天發射任務失利,工程全線舉一反三 ,進行質量複查,發射時間由5月調整至6月;6月15日,因臨射前發現產品技術問題,為確保百分百成功、不帶任何隱患上天,發射再次推遲。
此次發射的北鬥導航衛星和配套運載火箭分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36次飛行。
據悉,此次發射的衛星屬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經過一系列在軌測試入網後,我國將進行北鬥全系統聯調聯試,在確保系統運行穩定可靠、性能指標優異基礎上,擇機面向用戶提供全天時、全天候、高精度全球定位導航授時服務,以及星基增強、短報文通信、精密單點定位等特色服務。
「北鬥」簡史
階段一(北鬥一號系統):
1994年,啟動北鬥一號系統工程建設;
2000年,發射2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建成系統並投入使用,採用有源定位體制,為中國用戶提供定位、授時、廣域差分和短報文通信服務;
2003年,發射第3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進一步增強系統性能。
北鬥一號系統可提供區域導航定位、授時、廣域差分和短報文通訊服務。但採用有源定位體制,定位精準存在不足,服務範圍限於國內,且使用時設備需要具備衛星發射信號功能。
階段二(北鬥二號系統):
2004年,啟動北鬥二號系統工程建設;
2012年,完成14顆衛星(5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5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和4顆中國地球軌道衛星)發射組網,北鬥二號系統建成,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
北鬥二號系統在兼容北鬥一號系統技術體制基礎上,增加無源定位體制,可提供定位、測速、授時和短報文通信服務,但系統主要覆蓋亞太地區,並不具備全球使用條件。
階段三(北鬥三號系統) :
2009年,啟動北鬥三號系統建設;
2018年,完成19顆衛星發射組網,完成基本系統建設,向全球提供服務;
2019年,北鬥系統作為新中國成立七十年取得的輝煌成就之一,迎來了全球組網的攻堅衝刺,完成7箭10星發射,建成北鬥三號系統核心星座。北鬥規模化、產業化和國際化應用再上新臺階。「北鬥+」「+北鬥」的產業生態體系進一步豐富完善,新信號催生新產品,融合應用拓展新領域,傳統應用增添新活力。
2020年,完成衛星發射組網,全面建成北鬥三號系統。
「北鬥」與我們
說起北鬥總有人問,北鬥究竟怎麼用?與我們普通人有什麼關係?其實,它就在你身邊服務你每日生活的方方面面。
圖源:人民日報
北鬥衛星助力無人駕駛
據了解,河南鄭州已經將自動駕駛巴士投入商用。
該巴士依託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支持,為L4級自動駕駛巴士實現了釐米級定位,具備智能交互、自主巡航、換道、避障、進站以及緊急制動、精確停靠、車路協同等功能。
北鬥系統作為一種基礎設施,通過研發配套的車聯網系統,把導航信號傳輸給車輛,實現釐米級的精準定位。
此外,自動駕駛公交能通過雷達等感應系統感知其他車輛、行人等道路環境,然後通過車上的自動駕駛系統做出駕駛決策。而得益於5G技術高速率、低時延、大帶寬的特性,無人駕駛反應速度為毫秒(1/1000秒)級。
北鬥項圈
之前小奇在《人工智慧「顛覆」農業,萬億市場靜待開發》一文中所提及的20多頭牛的脖子上都戴著一個特製項圈便是北鬥項圈,為牧民養殖的牛裝上北鬥項圈,就可以通過北鬥系統的定位功能,知道牛群的位置。
牧民們因此再也不用漫山遍野找牛了,北鬥系統提供服務以來已經在交通運輸、農林漁業、救災減災等多個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未來,北鬥系統還會深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
文字不夠,漫畫來湊
針對北鬥衛星的一些解釋,網上有一組漫畫非常形象
(漫畫出處:航天五院西安分院。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