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第一次目睹磁星的誕生!比千噸級爆炸還明亮的餘輝,證明這點

2020-11-22 騰訊網

2020年5月22日,天文學家用了他們最好的武器:NASA 的斯威夫特空間天文臺、新墨西哥州的甚大天線陣(VLA)、夏威夷的凱克天文臺,以及太空的哈勃望遠鏡一起聯手展開了一次深度觀測。

看到了距離地球55億光年的宇宙中,一抹短暫而明亮的伽馬射線的爆發,接著是千洛諾娃閃光事件(kilonova flash)。這次的天文事件,也被正式命名為GRB 200522A

經過數據對比綜合分析後,天文學家們,大多數都認為:這是一次難得一見的、見證了磁星誕生的紅外信號。也是人類有史以來的第一次,親眼目睹了並記錄下了磁星這樣的宇宙龐然大物誕生的過程。

磁星,是一種具有極其強大磁場的中子星,在茫茫宇宙中,人們曾發現不少磁星,可卻從來沒有觀測到磁星誕生的過程。這次的發現,或許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最大證據就是它那極其不尋常的閃光圖案演繹的過程。比如,一開始就是最耀眼奪目的明亮的伽馬輻射爆發(GRB),然後接著是一個持續時間較長、發光比較有特點的kilonova flash,而這次的「餘輝」 也整整持續了好幾天。

科學家們,把這一幕用最形象和通俗的場景,展示給大眾:兩顆距地55億光年的超級中子星相撞了,然後結合成一個新生的磁星。新生的超級宇宙天體,可不是一個等閒之輩,在千噸級撞擊爆炸能量中,它不僅發出了耀眼的光芒,並且讓自己旋轉速度更遠超它的父母中子星。而強大的磁場更像攪拌器裡的刀片,將千噸爆炸中已獲得強勁能量的 kiloova 粒子,獲得更快的加速度,從而發出更明亮的光芒......

一般來說,中子星作為密度僅次於黑洞的天體,密度至少可高達10^11次方千克每立方釐米,換言之每立方釐米內約有1億噸重,而更重的甚至可高達20億噸。

所以,你可以想像到,這樣的龐然大物相撞,會是怎麼樣的場景。而從引力波的觀測,人們過去認為產生黑洞的概率會相對比較高,但也有另一種可能,他們的質量最終還是沒有達到黑洞的量級,而是製造中子星中超級怪物——磁星,它們的超級強大磁場會比一般的中子星要強大1000倍。

所以,這次的兩個中子星相撞事件,與2017年的天文事件GW 170817,那次的兩顆中子星相撞,最後合併形成黑洞不一樣。GRB 200522A 事件中的千洛諾娃閃光事件比2017年那時候的「餘輝」,要明亮足足10倍,再次佐證了兩次天文事件,誕生了不一樣的東西,2017年的那次是黑洞,而如今的這次是新磁星。

這樣的解說,完全契合了一開始科學家們的困惑:為啥兩顆中子星相撞的爆炸威力遠遠要比理論計算值要高?因為,科學家們通過哈勃空間望遠鏡天文臺發現了:在兩大中子星撞擊的千噸級爆炸中,它所發出的紅外線的亮度,要比理論值高出了10倍。這些預想中更明亮的紅外輻射,這表明有來自除撞擊能量之外,應該還有額外能量輸入,並非僅僅是合併過程的能量殘餘。而磁星的超級強磁場,似乎就能完美解釋了這一點。

按照這樣的推論,科學家們在觀測了16天後,又55天的數據,再次印證了這點事實。所以,依據於此,他們大膽地宣布:它來自於中子星撞擊產生的磁星!並將研究成果以科學論文形式,公布在《天文物理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today (Nov. 12) )

相關焦點

  • 超強伽馬射線暴或是見證磁星誕生
    美國宇航局(NASA)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在爆炸發生後的3天內迅速捕捉到了這束輝光,並確定它的近紅外發射比預測的要亮10倍,這與傳統模型相悖。這些觀測結果不符合傳統的短伽馬射線爆發的解釋,哈勃望遠鏡的近紅外輻射太亮了。
  • 這可能是整個銀河系中最快的磁星
    如果哥白尼擁有軌道X射線望遠鏡或強大的無線電接收器,他將親眼目睹一個磁星的誕生:這是一種超稀有強種的中子星,具有極強的扭曲磁場。僅僅500年後(假設天文學家的年齡正確了),這個尖叫的嬰兒的旋轉速度仍然比任何已知的磁星快,每1.4秒旋轉一圈。它的移動速度可能也比以前發現的任何形式的中子星快。
  • 科學家發現「基洛諾娃」閃光燈如此明亮,為何無法解釋?
    「哈勃望遠鏡的觀測旨在尋找中子星碰撞期間由重元素(例如金,鉑和鈾)的產生而產生的紅外輻射,」哈佛大學聯合天文學中心的天文學家埃德·伯格聲明中說,大學與史密森學會合著了這項新研究。中子星是爆炸恆星的超重殘留物,兩個這樣的物體碰撞產生的明亮餘輝被稱為千新星。
  • 磁星的磁場是中子星的100倍,它是如何形成的?現在終於有了解釋
    磁星是具有宇宙中最強磁場,但它們的起源仍有爭議。在《科學進展》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的,史無前例的詳細計算機模型,該模型可以解釋當快速旋轉的中子星在坍縮的大質量恆星中誕生時,這些巨大的磁場是如何產生的:通過放大先前存在的弱場而產生。這項工作為了解這些恆星最強大、最明亮的爆炸開闢了新的途徑。
  • 中子星合併產生的磁星發出光是經典千新星的10000倍
    據信中子星的合併產生了一個磁星,它具有非常強大的磁場。磁星產生的能量使爆炸產生的物質變亮。由西北大學領導的天體物理學小組研究了用光、X射線、近紅外和無線電波所產生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明亮爆炸之後,認為它有可能發現了磁星的誕生。研究人員認為,磁星是由兩個前所未有的中子星合併而成的。
  • 研究稱中子星碰撞可能產生了擁有極強磁場的罕見磁星
    據外媒CNET報導,當兩顆中子星相撞時,可能會產生「千新星」這種暫現天文事件,它可以發出明亮、快速的伽馬射線。它還會在時空結構中產生漣漪。研究團隊最終確定了一個被他們稱為 「磁星助推的千新星 」的模型來解釋這種極端的亮度。兩顆中子星在深空碰撞,可能產生了磁星。如果得到證實,這將是天文學家首次發現這些極端恆星的誕生。當兩個密度較大的宇宙天體-- 如中子星和黑洞相互撞擊時,就會產生千新星。
  • 我們銀河系中神秘的快速射電爆發來自一顆磁星
    當時,這兩者之間可能存在聯繫被認為是一種明顯的可能性,在收集、檢查、交叉參照和修正所有可用的天文數據之後,三個獨立的科學家團隊現在已經證實了這一點:磁星是FRBs的一個可能來源。天體物理學家表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觀測證據將FRB和磁星直接聯繫起來。但是,這三個研究團隊的探測報告首次提供了這樣的證據,從而提供了重要線索,有助於我們了解至少部分FRB的起源。
  • 磁星,比人類產生的最強磁場還強1億倍,宇宙最強磁體
    一些中子星如何成為宇宙中最強的磁鐵?一個德英天體物理學家小組已經找到了一個可能的答案,來回答磁星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們使用大型計算機模擬來演示兩顆恆星的合併,是如何產生強磁場的。如果這樣的恆星在超新星中爆炸,就會產生磁星。
  • 磁星至少是一部分甚至可能是全部快速射電暴的起源
    快速射電暴從近十年前第一次被發現以來,就一直令天文學家困惑不解。而根據英國《自然》雜誌4日同時公開發表的三篇論文,科學家首次確定了一個快速射電暴在銀河系內的起源。多個衛星及地面望遠鏡探測到的這些無線電波的明亮脈衝顯示,它們來自銀河系內的一顆磁星。科學家同時發表了對此次研究結果的看法以及人類目前對神秘快速射電暴的理解。快速射電暴首次發現於2007年。
  • 55億光年外,千新星孕育了一顆磁星,傳統理論再次遭遇挑戰
    然後,我們需要搞清楚這些極端高能爆炸的背後有哪些物理學機制。」我們知道,中子星是緻密星的一種,一般來自於死亡恆星的核心。這種天體的質量在太陽的1.1到2.5倍之間,但是這些物質高度集中,以至於體積非常小,直徑可能只有10-20公裡,表面積還不如一座普通的城市大。而如果是兩顆這樣恐怖的天體發生碰撞,那就會釋放出極其巨大的能量,同時還伴隨著強大的伽馬射線暴。
  • 磁星是什麼類型的行星?
    磁星是一種特殊的脈衝星,脈衝星是快速旋轉的中子星,中子星則是大質量恆星爆炸後形成的超新星:爆炸時恆星的外層被拋射入太空,而其核心塌縮成脈衝星
  • 磁星和快速無線電爆發有什麼關係?科學家似乎有了答案!
    雖然恆星們可能要花上好幾個世紀才能接近融合,但這一行為本身其實相當激烈和短暫。但是普通恆星的合併不足以為一個成熟的FRB提供能量。為了獲得所需的能量,你必須合併更多的奇異物體,比如中子星和白矮星,或者磁星。磁星是一種高度磁化、快速旋轉的超緻密恆星,同時也是居住在宇宙中最神秘的生物之一,它們的起源非常神秘。因此科學家對它們的來源充滿了好奇,它們是否是在恆星屍體相撞時誕生?
  • 我們即將目睹650年前發生的一顆...
    這就是為什麼天文學家多年來一直說參宿四「可能隨時」變成超新星的原因。美國變星觀測者協會的執行主任、研究參宿四和類似變星的天文學家斯特拉·卡夫卡表示,這顆恆星可能在明天成為超新星,也可能在十萬年後爆發。甚至有可能超新星已經發生,爆炸產生的光子仍在向地球移動。
  • 比人類產生的最強磁場強1億倍,宇宙最強磁體「磁星」怎麼來的?
    一個德英天體物理學家小組已經找到了一個可能的答案,來回答磁星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們使用大型計算機模擬來演示兩顆恆星的合併,是如何產生強磁場的。如果這樣的恆星在超新星中爆炸,就會產生磁星。來自海德堡大學,馬克斯普朗克學會,海德堡理論研究所和牛津大學的科學家參與了這項研究,其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上。宇宙被磁場纏繞在一起,例如,太陽有一個包絡,其中對流不斷地產生磁場。
  • 磁星的死神之力
    當恆星的質量比3個太陽還要大時,它們經歷超新星爆炸後會塌縮成黑洞。而1.44到3倍太陽質量恆星,爆炸後會塌縮成中子星。中子星是密度非常大的球體,直徑大約20千米。而本文的主角——磁星就是中子星大家族中的成員。中子星本身通常不具危險性,90%的中子星會成為所謂的脈衝星,能不斷地發出電磁脈衝信號。脈衝星有一個特點:高速旋轉,直到它們將剩餘的能量用完為止。
  • 什麼是磁星?
    而這就是磁星。 可能你已聽說過這個名字,但它們究竟是什麼?如上所述,磁星是由超新星形成的中子星。但與其他中子星不同的是,在它們形成後,高速的旋轉使得其磁場達到一個十分強大的水平。事實上,天文學家並不確定到底發生了什麼以至於磁場如此強烈。
  • 比人類產生的最強磁場強1億倍,宇宙中最強磁體「磁星」怎麼來的?
    一些中子星如何成為宇宙中最強的磁鐵?一個德英天體物理學家小組已經找到了一個可能的答案,來回答磁星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們使用大型計算機模擬來演示兩顆恆星的合併,是如何產生強磁場的。如果這樣的恆星在超新星中爆炸,就會產生磁星。來自海德堡大學,馬克斯普朗克學會,海德堡理論研究所和牛津大學的科學家參與了這項研究,其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上。
  • 天文臺在人馬座發現一顆才240歲的磁星,自轉一圈只需要1.36秒!
    我們知道太陽在銀河系中是圍繞著星系核心運行的,可以說整個星系都是在核心中超級黑洞的引力下聚集而成的,在宇宙中其實還有一些可見天體也存在極強的引力,最近NASA和歐洲(ESA)的科學家通過斯威夫特天文臺發現了一顆年輕的超級「磁星」——Swift J1818.0-1607,研究發現這是一顆形成才240年的新生磁星,但產生的磁場遠遠超過普通恆星
  • 《自然》最新三篇研究論文:確定一顆磁星是一個快速射電暴起源
    中新網北京11月5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一期發表的3篇天文學研究論文確定了一個快速射電暴在銀河系內的起源:多個衛星及地面望遠鏡探測到的這些無線電波的明亮脈衝顯示,它們來自銀河系內的一顆磁星。《自然》同期還發表一篇綜述文章,探討這項研究結果的意義以及目前對於快速射電暴的理解。
  • 2017年引力波的中子星合併584天後,可見光也最終消失了!
    2017年兩顆中子星強大合併的歷史性探測最後一章正式完成,在極明亮的爆發最終褪色之後,由西北大學領導的一個國際團隊煞費苦心地構建了餘輝,這是這一著名事件生命周期的最後一點。產生的圖像不僅是迄今為止中子星碰撞餘輝的最深照片,還揭示了有關合併的起源,創造的噴流和更短伽馬射線爆發本質的秘密。這是我們在可見光下對這一事件進行的最深入曝光,圖像越深,可以獲得的信息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