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2日,天文學家用了他們最好的武器:NASA 的斯威夫特空間天文臺、新墨西哥州的甚大天線陣(VLA)、夏威夷的凱克天文臺,以及太空的哈勃望遠鏡一起聯手展開了一次深度觀測。
看到了距離地球55億光年的宇宙中,一抹短暫而明亮的伽馬射線的爆發,接著是千洛諾娃閃光事件(kilonova flash)。這次的天文事件,也被正式命名為GRB 200522A。
經過數據對比綜合分析後,天文學家們,大多數都認為:這是一次難得一見的、見證了磁星誕生的紅外信號。也是人類有史以來的第一次,親眼目睹了並記錄下了磁星這樣的宇宙龐然大物誕生的過程。
磁星,是一種具有極其強大磁場的中子星,在茫茫宇宙中,人們曾發現不少磁星,可卻從來沒有觀測到磁星誕生的過程。這次的發現,或許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最大證據就是它那極其不尋常的閃光圖案演繹的過程。比如,一開始就是最耀眼奪目的明亮的伽馬輻射爆發(GRB),然後接著是一個持續時間較長、發光比較有特點的kilonova flash,而這次的「餘輝」 也整整持續了好幾天。
科學家們,把這一幕用最形象和通俗的場景,展示給大眾:兩顆距地55億光年的超級中子星相撞了,然後結合成一個新生的磁星。新生的超級宇宙天體,可不是一個等閒之輩,在千噸級撞擊爆炸能量中,它不僅發出了耀眼的光芒,並且讓自己旋轉速度更遠超它的父母中子星。而強大的磁場更像攪拌器裡的刀片,將千噸爆炸中已獲得強勁能量的 kiloova 粒子,獲得更快的加速度,從而發出更明亮的光芒......
一般來說,中子星作為密度僅次於黑洞的天體,密度至少可高達10^11次方千克每立方釐米,換言之每立方釐米內約有1億噸重,而更重的甚至可高達20億噸。
所以,你可以想像到,這樣的龐然大物相撞,會是怎麼樣的場景。而從引力波的觀測,人們過去認為產生黑洞的概率會相對比較高,但也有另一種可能,他們的質量最終還是沒有達到黑洞的量級,而是製造中子星中超級怪物——磁星,它們的超級強大磁場會比一般的中子星要強大1000倍。
所以,這次的兩個中子星相撞事件,與2017年的天文事件GW 170817,那次的兩顆中子星相撞,最後合併形成黑洞不一樣。GRB 200522A 事件中的千洛諾娃閃光事件比2017年那時候的「餘輝」,要明亮足足10倍,再次佐證了兩次天文事件,誕生了不一樣的東西,2017年的那次是黑洞,而如今的這次是新磁星。
這樣的解說,完全契合了一開始科學家們的困惑:為啥兩顆中子星相撞的爆炸威力遠遠要比理論計算值要高?因為,科學家們通過哈勃空間望遠鏡天文臺發現了:在兩大中子星撞擊的千噸級爆炸中,它所發出的紅外線的亮度,要比理論值高出了10倍。這些預想中更明亮的紅外輻射,這表明有來自除撞擊能量之外,應該還有額外能量輸入,並非僅僅是合併過程的能量殘餘。而磁星的超級強磁場,似乎就能完美解釋了這一點。
按照這樣的推論,科學家們在觀測了16天後,又55天的數據,再次印證了這點事實。所以,依據於此,他們大膽地宣布:它來自於中子星撞擊產生的磁星!並將研究成果以科學論文形式,公布在《天文物理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today (Nov.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