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觸的不少內家拳法裡,發現都有一個共通的東西,那就是「剪刀勁」。
不論一拳道,還是太極,形意,八卦等。
所謂「剪刀勁」顧名思義,就是外形形同剪刀實則運用的是槓桿原理。
剪刀省力費力都取決於支點的位置,練拳與實際運用也是這個道理。
當動力臂比阻力臂長,剪刀省力卻費距離,如老虎鉗;如果動力臂短於阻力臂,剪刀費力卻省距離,如裁縫的剪刀。
兩個刀柄能有效結合在交叉點,是剪刀運用的關鍵;用剪刀時你會發現,如果用根部剪東西就省力。打拳推手也應該有這個東西才對。
內家拳之巧,比如太極拳,首先在拳架上就是「剪刀」式的運行結構;很多人練拳時是「1」字型走到底,看似筆直中正其實練不出內家拳的巧勁來。
太極等諸門內家拳之所以能四兩撥千斤,首先在拳架上就運用了槓桿原理,一般從邁步到落步的過程是走「\」身形,有點像鏟子的味道;而定步則是「∕」形的架口;從而使得前後身勢最終形成類似「×」這樣的交叉並激發出「剪刀勁」來。
很多人看不懂董英傑和楊澄甫的拳,認為他們的拳架子有點不中正;其實是看不懂別人的「剪刀勁」身形。
在內家拳中,不僅是拳法,包括不少步伐都是類似「剪刀」的行走,如太極拳中的「退步跨虎」。其不僅速度快,且勁道更直接。
內家拳注重的是形神兼備的修煉,所謂「剪刀手」、「剪刀步」只是對拳架結構的要求;而從內在講,關鍵要有剪刀一樣的「合勁」才有效,也就是兩刀柄的那個交叉節點。
能練出剪刀勁來,你才是厲害的。
(本文作者:太極弟子 戚海軍 作者原創 嚴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