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春天花朵》,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報導三農。如果想持續收到本欄目,請點上方藍色字「關注」。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農村『消失』的十種職業,現在已經很難看到了,兒時的回憶呀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一切事物都在推陳出新。近幾十年,農村發展迅速,有好多職業已經消失或者很難見到。想想這些,都是兒時的回憶,讓人嚮往令人懷念。現在小編就說一下有哪些職業已經消失:
一、收辮子的人
兒時,經常聽到街道上有吆喝收辮子的人。這時家裡有婦女或者女孩的,都會跑出去問他價格。如果價格合適,就忍痛把自己的辮子剪下來賣給他,也有的是提前把辮子剪掉收起來,等著他來收購。
那時一個小辮子,也就賣塊八毛錢,但在當時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小姑娘們,為了能得到這種零花錢,就把自己的辮子養起來,等著收辮子的人來。但是當買辮子的人來了後,讓她剪剪辮子的時候,她卻心疼的直掉眼淚。想想為了零花錢把自己又長又漂亮的辮子剪了,也確實讓人心疼。
二、打鐵匠
以前在農村,好多農用工具都是打鐵匠給定製的。如果誰家有什麼農用工具壞了,或者不好用想換新的,都可以讓他給你重新打制。那時是農村人的需要,打鐵匠也以此為生。當時的生活水平都不高,打鐵匠其實也掙不了多少錢。不過看他用力打鐵的勁兒,又熱鬧又響亮,感覺很掙錢似的,他打的很開心,其實那活又熱又累。現在這種打鐵匠,在農村也幾乎消失不見了。
三、接生婆
以前農村生孩子可不會去醫院生,當時也沒有這個概念,只會找當地的接生婆過來給接生。當時的接生婆很吃香,是一個令人尊重的職業。哪家要生孩子了,就會用農用車把她接過來,好吃好喝好招待。接生婆的經驗很豐富,但是醫療器械等硬體物資,卻遠遠達不到現在的水平,所以出現難產或者大出血等情況也無可避免。
時代發展了,現在所有孕婦都會去醫院生產,接生婆這個職業也就慢慢的消失了。現在可能在一些偏遠的山區農村還有,但是在平原地帶的農村已經看不到了。
四、雜貨匠
兒時在農村一聽到撥浪鼓的聲響,就會非常的興奮,因為此時雜貨匠來村裡了。小朋友們便拿著自己的私房錢,或者拉拽著大人的衣袖去街道上買東西。雜貨匠一般都是老頭,帶著個大皮帽子,和藹可親,有說有笑地。如果你買的東西多了,還會贈送你一些不值錢的小東西。
五、磨剪子熗菜刀
「磨剪子哩嘞,戧菜刀…」當時我們那磨剪子搶菜刀的人就是這麼吆喝的,吆喝的聲音很大,抑揚頓挫,非常吸引人。當時年紀小,感覺這種吆喝太有意思了。一般這時,老太太老婆們就會把自家的剪刀和菜刀拿出去讓他磨。像他們這種人,十裡八村都跑遍了,和老太太們很熟,一邊磨著菜刀還一邊和她們嘮嗑。
六、撬豬匠
以前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養豬,當時就出現了一個職業『劁豬匠』。現在已經沒有了,因為現在都是規模化養殖。在農村個別養雞的還有,但是養豬的已經沒有了,因為不掙錢,而且太費事,撬豬匠也為此而『失業』了。
七、補鍋匠
補鍋匠在當時也是一個非常吃香的職業。當時由於經濟條件差,鍋碗瓢盆不可能壞了或者舊了就換新的。俗話說,『新三年,舊三年,修修補補又三年。』。鍋漏了個洞或者薄了都會讓補鍋匠修一下。
八、抽籤人
抽籤人指的是集市上拿著一個抽籤筒,裡面放著好多竹籤,讓別人抽籤的人。其實這並不是一種迷信求籤,而像是一種賭博遊戲。花五毛錢或者一塊錢去抽一籤,運氣好的話會抽到一些值錢的東西,運氣不好的話也不要緊,就圖個樂呵。
九、釘馬掌
農村以前是靠牲畜耕地、播種和拉車運糧食的。那時家家養牲畜,有養牛的、養驢的、養騾子的、還有養馬的。馬乾活快,但是沒有牛有耐力,也比驢子吃的多。馬需要每年給它釘一回馬掌,釘馬掌之前要先修馬掌,當時小編家裡就養著一匹馬,感覺修馬掌和釘馬掌的時候,馬非常的疼,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十、供銷社服務人員
80年代初的時候,村裡還有供銷社。當時由於物資緊缺,很多物品供不應求。供銷社就相當於現在的超市,裡面什麼東西都有,但是經常缺貨。供銷社人員在當時很受人們歡迎,這是一個令人尊重的職業。由於社會在發展,供銷社已經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超市,小賣鋪等。這裡面的東西更全,更多,也能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
想想這些,都是兒時的回憶,非常讓人懷念。農民朋友,你們老家有沒有過去存在,現在已經消失的職業,大家都說出來,讓我們也懷念一下。
(如果您有不同看法和見解,歡迎在留言區留言。歡迎點上方藍色字「關注」,如果喜歡本文,請點讚和轉發,您的支持是我們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