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在農村裡生活,對於農村的種種變化一直都記在心裡。過去農村裡收入低、生活條件差,自懂事記事起,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穿上新衣服。平時的衣服都是大的給小的,小時候也都是拾老姐穿,再壞之後還要留著布面納鞋底。
這時候成品衣逐漸的流行,但農村裡還是習慣買幾尺布,請裁縫來幫忙縫製。老媽也會做衣服,但相比專業的裁縫還是差了點型。二姨專門學過裁縫,各樣樣式的衣服都會做,手藝也特別的精湛,當時是村裡有名的裁縫,連專業的縫紉機都有兩臺。
圖片來源網絡
只要關於裁縫的活計都是信手捏來,只要能要出來的樣式,或者是個圖片就沒有做不了的衣服。不僅精通現在的服裝,連過去傳統的服飾也能做,帶大襟的褂子,旗袍也不在話下,連簡單的盤扣都會十來種。
圖片來源網絡
小時候穿過不少二姨縫製的衣服,反正自己親姨不花錢,穿著不合身的衣服也經常拿去讓二姨改。因為手藝好,比現在商場買的衣服一點都不差。請他縫衣服的人家絡繹不絕,甚至要等到好多天才能輪到。當時縫製衣服五到十元的工本費,這在農村裡算很吃香的行當。
圖片來源網絡
然而正當二姨縫紉技術達到頂峰的時候,農村裡卻逐漸發生了變化。人們買衣服的越來越多,縫衣服的人數急劇下降,零星有幾個,甚至乾脆就沒有了。所有樣式的衣服都有了專賣店,樣式越來越豐富。挑剔的人們自然看不上曾經穿過老樣式,連賣布的基本上都消失了。裁縫行當從興盛到衰落只用了幾年的時間,甚至讓人猝不及防。
圖片來源網絡
如今二姨早就不做衣服了,縫紉機擺放到了一旁。一年到頭甚至不曾動過,成孩子專門的寫字檯。二姨對現在的衣服一直詬病,料子那麼差卻賣的那麼貴。明明是之前並不受待見的布料,改個名字馬上成了新種類布料,其實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來,也就樣式上新穎一些罷了。
圖片來源網絡
二姨只是農村裁縫的一個縮影,也讓自己見證了農村的巨大變化。不過心裡總是五味雜陳,農村裡各種老手藝逐漸的消失,到底是好還是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