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存在化學現象。儘管溶液這一詞在生活中很少出現,可生活中的溶液並不少,如,氯化鈉溶於水,蔗糖溶於水,都能形成溶液。今天,我們一起分享關於溶液的知識。
一.定義:由一種或一種以上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中形成均一、穩定的混合物。
二.組成:
1.溶質和溶劑。
2.溶質:被溶解的物質;溶劑:能溶解其它物質的物質。
3.溶質和溶劑的判斷:
A.固、氣體與液體混合,液體為溶劑,固、氣體為溶質;
B.兩種液體混合時,一般量多的作為溶劑;
C.兩種液體混合且有水時,無論水多少,水一般作為溶劑(98%濃硫酸)
4.溶液的特點:均一性、穩定性(溶液各處密度相等)
三.物質的溶解性
1.定義:一種物質在另一種物質中溶解的能力
2.影響因素
內因:溶質、溶劑本身性質
外因:溫度(對大多數固體而言,升高溫度,物質的溶解性提高)
四.分類:
1.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
2.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溶劑中,不能再繼續溶解某種物質的溶液。
不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溶劑中,能再繼續溶解某種物質的溶液。
3.二者間的轉化:
飽和→不飽和:增加溶劑、升高溫度
不飽和→飽和:增加溶質、蒸發溶劑、降低溫度
五.溶解度
1、定義:固體的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溫度下,某固態物質在100g溶劑中,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氣體的溶解度通常是指該氣體的壓強為101kPa和一定溫度時,溶解在一體積水中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氣體體積。
2、影響溶解度的因素
內因:溶質(劑)本身性質
外因:固體:溫度(大多數固體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大)
氣體:壓強、溫度(大多數氣體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減小,隨氣壓升高而增大)
少數固體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變化不大:氯化鈉
極少數固體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變小:氫氧化鈣
六.溶質質量分數
1、溶液的質量=溶質的質量+溶劑的質量(體積不可加減)
2、溶質的濃度:溶質的量與溶液的量的比值
溶質的質量分數=溶質質量/溶液質量ⅹ100%
(上述公式可進行質量分數的有關計算,還可以根據需要配製一定質量分 數的溶液。)
3、配置一定濃度的溶液步驟:
計算——稱量、量取——溶解
以上就是關於溶液的知識,在學習溶液這一章,涉及到的計算比較抽象,需要我們熟悉概念,根據公式去計算。大家可以在家裡製作最常見,也比較容易操作的食鹽溶於水,記錄不同質量的食鹽和不同體積的水相融合的狀態。
溫故而知新,學過的知識需要我們回過頭去複習,總結,願你每天進步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