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大腦」取得重大突破!

2020-12-06 中關村在線

法國研究人員日前成功開發出能自主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即 artificial synapse。他們還創建了物理模型,這對於開發更複雜的電路十分關鍵。研究成果在昨日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

仿生學領域的一項重要目標,是模仿人腦——從大腦的機能與運轉方式獲取靈感,來設計更加智能的機器。這在信息學科應用廣泛,用來處理成特定任務的算法,如圖像識別,就受到仿生學的啟發。但它們能耗巨大。

以 Vincent Garcia 為首的法國科研人員,近日在該領域取得了突破:在晶片上直接創製出能夠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以及能夠解釋其學習能力的物理模型。該研究為創造人工神經突觸網絡,因而開發出更快速高效的人工智慧系統打開了一扇大門。


藝術家描繪的人工神經突觸結構圖

人腦的學習過程與神經突觸緊密關聯,後者起到連接神經元的作用。被激活的神經突觸越多,其連接就會受到強化,學習得到提升。

研究人員從這項機制獲取靈感,來設計名為憶阻器( Memristor)的人工神經突觸。該納米電子原件,由兩個電極,以及夾在它們之間的一層薄鐵電物質(ferroelectric layer)組成。後者的電阻,可用類似於神經元電信號的電壓脈衝來調整。

若電阻低, 突觸聯繫(synaptic connection)會很強;若電阻高,突觸聯繫會較弱。讓人工神經突觸進行學習,完全是基於這項調整電阻的能力。

雖然,全世界有許多頂級實驗室在研究人工神經突觸,這些設備的工作原理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法國研究人員的主要貢獻在於:首次開發出能預測人工神經突觸如何工作的物理模型。藉助該模型,創建更複雜的系統成為了可能,比如一系列與這些憶阻器相互連結的人工神經元。

雷鋒網獲知,作為歐盟 ULPEC H2020 研究項目的一部分,該發現將會用於在新型攝像頭上進行實時輪廓識別:除非觀察到視角變化,像素點會保持不活動狀態。該數據處理過程的能耗更低,並能更快地檢測選中的對象。

雷鋒網了解到,參與該研究的學者來自於CNRS/Thales 物理學聯合研究室,波爾多大學、巴黎第十一大學、埃夫裡大學 以及美國阿肯色大學。

news.zol.com.cn true http://news.zol.com.cn/633/6339036.html report 1718 法國研究人員日前成功開發出能自主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即 artificial synapse。他們還創建了物理模型,這對於開發更複雜的電路十分關鍵。研究成果在昨日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仿生學領域的一項重要目標,是模仿人腦——從大腦的機能與運轉方...

相關焦點

  • 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因此,以傳統方式一次製取的納米「人造分子」數量極小。最近,聶志鴻團隊開創性地提出聚合物誘導納米粒子定向鍵合形成納米尺度 「人造分子」的原創概念。
  • 人造子宮有了重大突破
    人造子宮今年有了重大突破!美國費城兒童醫院製造了一個外部人造子宮,維持超早產羔羊的生存。試驗中的羔羊在子宮內生活了4周,打破了子宮外裝置維持胎兒穩定機能的時間紀錄。超早產兒的死亡率很高,延長妊娠的體外系統沒有成功的先例。這一次,科學家製造了一個聚乙烯薄膜袋,充滿了人造羊水,通過臍帶接口連接氧氣,形成一個封閉的流體人造環境。
  • 中國核聚變取得重大突破,「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成功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繼中國華龍一號打破國外核電技術壟斷剛過去不久,據多維新聞援引綜合媒體12月4日報導,中國成都的「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成功!其採用的先進裝置以及結構與控制方式試驗成功,取得重大突破,對於一直鑽研核聚變發展的中國意義非凡,中國再次成功向未來核聚變堆試驗運行邁進一大步,並為中國未來核聚變示範堆和商業堆的自主設計與研發製造奠定基礎。據報導,完成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的是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項目,於2009年批准在中國成都建成。
  • 復旦大學聶志鴻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因此,以傳統方式一次製取的納米「人造分子」數量極小。最近,聶志鴻團隊開創性地提出聚合物誘導納米粒子定向鍵合形成納米尺度 「人造分子」的原創概念。(B-F)納米粒子反應形成BF3型 「人造分子」的過程圖示(B);不同反應時間下,產物的掃描電子顯微鏡照片(C); 「人造分子」產率統計分布隨反應時間變化(D); 不同反應時間,所得 「人造分子」內鍵角的統計分布(E);計算機模擬 「人造分子」的成鍵過程(F)。
  • 中國人造太陽核聚變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來源:小央視頻、快科技、國際核電的那些事近日,我國大科學裝置「東方超環」取得重大突破,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實現1億攝氏度運行近「東方超環」是我國自主設計研製的磁約束核聚變實驗裝置,也被稱為「人造太陽」。據央視國防軍事頻道報導,我國大科學裝置「東方超環」近日取得重大突破,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實現1億攝氏度運行近10秒。
  • 東方傳來好消息,核聚變取得重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曝光
    尤其是對於中國來說,除了在經濟上和軍事力量上有了重大的突破以外,還在科技上有著飛躍的進步,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間,其他國家忙著治理國家內部疫情的時候,我國卻已經憑藉自身的力量成功的控制住了疫情,並且還頻頻傳來捷報。
  • 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核聚變領域獲重大突破
    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核聚變領域獲重大突破時間:2020-12-05 23:0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核聚變領域獲重大突破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 科學新知|中國取得重大突破!「人造太陽」夢想更近一步!
    在「探月」成功的同時,我們距離「人造太陽」的夢想也更近了一步。12月4日,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也就是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未來開發核聚變能打下基礎。來源:央視財經
  • 探索大腦的奧秘,人造大腦
    科學家希望通過對人類大腦的不斷深入研究和開發,以此來希望創造出跟我們人類大腦比較相似的人造大腦,這樣就能夠有效地處理各種問題,在人工智慧科學的領域裡面,科學家所提出的究竟能否創造出具有人類全部功能的這種人造大腦,通過思維實驗,證明其實這種理論還是可行的,而且非常有望實現。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記者昨天從國家原子能機構獲悉,昨天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四川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我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我國建成新一代人造太陽 並實現首次放電
    聊點科技【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我國建成新一代人造太陽 並實現首次放電】記者從國家原子能機構獲悉,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太陽之所以能發光發熱,靠的是其內部發生的核聚變反應。
  • 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為傳感、超材料等開闢更廣闊應用前景
    人造衛星、人工智慧、人造太陽……對自然存在物的人工模仿與超越,為人類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那麼,能否模仿從原子到分子的鍵合過程創造出「人造分子」,為傳感、催化、超材料和光電器件等領域開闢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呢?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成果於今日(9月11日)發表在《科學》主刊。
  • 復旦大學高分子系聶志鴻《Science》: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因此,以傳統方式一次製取的納米「人造分子」數量極小。最近,聶志鴻團隊開創性地提出聚合物誘導納米粒子定向鍵合形成納米尺度 「人造分子」的原創概念。
  •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記者從中核集團獲悉,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建成並實現首次...
    記者從國家原子能機構獲悉,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太陽之所以能發光發熱,靠的是其內部發生的核聚變反應。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記者從國家原子能機構獲悉,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太陽之所以能發光發熱,靠的是其內部發生的核聚變反應。因此,核聚變裝置被人們形象地稱作「人造太陽」。
  • 復旦大學《Science》重大突破!製備納米「人造分子」
    」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聶志鴻團隊為製備納米「人造分子」找到了一則簡易方法——通過設計聚合物配體間的簡單化學反應實現對納米「人造分子」組裝構築和物理性能的調控。這一製備方法與傳統方法的最大區別,在於概念的創新。
  • 中國人造太陽實現重大突破!問題來了,中國有幾個人造太陽?
    我有一個~ 美麗的願望~ 長大以後能——前幾天,一則跟中國「人造太陽」有關的消息又刷爆了朋友圈,根據央視新聞報導,我國大型核聚變實驗裝置「東方超環」(EAST)取得重大突破,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實現 1 億攝氏度運行近 10 秒。
  • 中國人造太陽獲重大突破;南極洲9000萬年前或為雨林丨科技早新聞
    新華社發 (鄧智煒 攝)純科技資料圖: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託卡馬克(EAST)東方超環●日前,我國大科學裝置「東方超環」取得重大突破,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實現1億攝氏度運行近10秒。「東方超環」是我國自主設計研製的磁約束核聚變實驗裝置,也被稱為「人造太陽」。
  • 盤點:2017年量子計算、人造子宮和人工卵巢都取得了突破
    回顧剛剛過去的2017年,科技繼續擔當著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其中量子計算、人造子宮和人工卵巢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這一年,量子計算機取得突破。2017年5月3日,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在上海亮相。國際學術界將量子計算機計算能力超過現有經典超級計算機的目標,稱為「量子稱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