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1月20日 布達拉宮維修三期工程完成
1992年11月中旬,舉世矚目的布達拉宮維修第三期工程業如期完成,並順利通過專家驗收,至此,維修工程最艱難的部分已經安然度過。這是布達拉宮維修領導小組副組長、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吉普·平措次登11月20日愉快地向中外記者宣布的。他強調,維修工程自始至終遵循了國際公認的忠實地按照原狀保存原物的原則。
布達拉宮一直是我國西藏政教合一的地方政府所在地,是藏傳佛教的聖地和藏文化精品的集中地,也是西藏同內地、同中央政府聯繫和交流的樞紐。由於布達拉宮絕大部分建築都已有3000多年以上的歷史,法王洞和觀音堂更已長存了1300餘年,整個建築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較大險情。為此,在以國務委員李鐵映為名譽組長的布達拉宮維修領導小組的領導下,於1989年10月正式開始維修工程。
第三期工程共28個項目,主要包括五世達賴靈塔殿、拉麻拉康、紅宮西大殿三層迴廊、白宮西日光殿、甘丹揚孜、銅器庫、唐卡庫、夏金窖、西大殿、供品室等關鍵工程。這期工程量大,技術難度高,且位於布達拉宮的最重要部分,涉及收藏的珍貴文物又特別多。吉普·平措次登認為,第三期工程的勝利完工,標誌著布達拉宮維修工程已取得決定性的成功,在未來的工程中不再存在特別令人擔憂的困難。
據了解,布達拉宮的維修工程十分注意尊重科學、尊重傳統、尊重民族和宗教習慣。西藏僧俗群眾稱讚這一工程是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功德,許多專家和技術人員也認為這一工程是文物保護的成功之作。
1995年11月20日 世界上首例人造心臟移植手術成功
1995年11月,一名退休的電影製片人成為世界上首例接受人造心臟的患者。手術是11月上旬在牛津進行的。手術的成功為成千上萬名等待器官移植的心臟病人帶來了希望。因為目前可供移植的人體器官非常有限。
這位名叫古德曼的患者當年64歲,是從25名志願接受手術的患者中挑選出來的。古德曼患有心臟衰竭,由於年齡的關係,他已不可能接受器官移植,醫生曾告訴他最多只能活6個月。
據報導,在手術進行的過程中,古德曼始終是清醒的。並且第二天他就能坐在床上了。
據醫生透露,人造心臟被縫合在病人的左心室中、承擔向體內供血的任務。醫生們表示,雖然還存在著感染甚至血液凝固的可能,但他們已經把危險降到了最低限度。醫生們樂觀地估計,這名患者有可能存活較長時間。
以心臟病醫生魏斯比為首的手術組試圖向人們證明,對許多患者來說,人造心臟比無休止的吃藥住院要好得多,而且價格也不貴。如果順利,預計牛津心臟病中心將長期向各地的心臟病患者提供人造心臟。
人造心臟仍有待解決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克服感染。目前安裝在古德曼身上的人造心臟是依靠體外的用電池帶動的氣泵來工作的,連接它們的導線使得感染隨時可能發生。為了攻克這一難關,牛津大學的心臟病中心正在與美國人工心臟的先驅者加維克博士合作,他們準備研製一種微型氣泵直接裝在患者體內以避免感染。牛津的霍德克裡夫醫院希望它的病人能夠成為第一批受益者。
1998年11月20日 十六國國際空間站升空
12月7日,「曙光」艙與「團結」艙太空對接成功1998年11月20日,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日本和歐洲航天局12個成員國組成的16國國際空間站首批發射成功,這標誌著人類和平開發太空的開始。空間站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最先進的載人飛行器,計劃耗資400億美元。
11月20日莫斯科時間9時40分哈薩克斯坦北部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常「轟滷一聲巨響,俄羅斯「質子·K」火箭帶著「太空城」主體裝置俄制功能貨艙,在一片火焰和濃煙中緩緩升起,拖著長長的尾巴飛向太空……這一聲巨響,標誌著人類太空領域最大規模的科技合作項目進入實際裝配階段;這一聲巨響意味著人類在探索、開發太空道路上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俄羅斯為此深感自豪:41年前,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在這裡升空;37年前,第一名太空人加加林在這裡飛向太空;而今,「太空新紀元在拜科努爾開始」。
這天,拜科努爾發射場上空的天氣不太理想,烏雲的遮蔽降低了能見度,風速也很大。看著三級運載火箭「質子」號頂端重達24噸的功能貨艙「曙光」號,在場人們的心裡都繃得緊緊的。發射前,俄羅斯航天局的官員們出語謹慎。
9時40分,一聲巨響,巨大的運載火箭噴著棕紅色的火焰和濃煙拔地而起。40秒鐘後,火箭消失在濃密的烏雲之中。在控制中心裡,廣播不斷地向人們報告火箭飛行情況:「飛行正常!」
「飛行正常!」9分48秒後,人們從屏幕上看到,「曙光」號功能貨艙已在200公裡的高空成功地與運載火箭分離,並順利進入軌道。美國宇航局發言人凱爾·海寧宣布:「運載火箭已經脫離,『曙光』號現在得靠自己了。」火箭將把該艙送至遠地點185公裡、近地點150公裡的初級軌道上。4天後,該艙將藉助自己的發動機上升到近地點350公裡、遠地點500公裡的預定軌道上。
12月7日1點07分,俄羅斯「曙光」艙與美國「團結」艙在地球上空約340公裡順利對接。
此次發射的功能貨艙是由美國宇航局出資、俄羅斯製造的。該艙重約20噸,長13米,內容積72立方米,可用面積為40立方米,是空間站的基礎艙。該艙主要用於連接空間站的各公務艙和生活艙,為空間站提供電源、導航、通訊、溫控等多種服務,是空間站的大本營。整個空間站建設將在2004年完成,使用期限為15年。但根據俄「和平」號的經驗,空間站的服役期可能會延長。
「阿爾法」空間站建成後,太空中將出現一個長108米,寬 88米的大型「金字塔」,成為世界最先進的綜合科研基地。科學家預測,新空間站的建立將可能對世界生物學、氣象學、天體物理學、地表探測等學科的發展帶來突破。
世界宇航事業的新紀元即將來臨,但目前僅僅是邁出第一步, 5年時間在歷史長河中只是稍縱即逝的一瞬,但對「阿爾法」來說卻是漫長的,未來還有許多未知數。
俄羅斯宇航界從開始就對這一項目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部分人認為,這是世界宇航界的一次革命性變革,可同月球探秘相提並論,有重大的歷史性意義;另一部分人認為,這一項目是「一場政治廣告遊戲」,不會給科學帶來「原則性的新知識」。
由於這一項目的實施使俄喪失控制太空的主導權,已有人公開反對「阿爾法」的實施。同時,俄政治、經濟、社會局勢至今未能實現穩定,未來5年內又是還債高峰。此次發射靠美國幫助才勉強過關,未來的資金從何而出?恐怕連總統也無法回答。俄羅斯承擔的80至100億美元能否落到實處是一個大大的未知數。而且,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實際花費很可能要超出原來預算。
名為「阿爾法」的國際空間站工程由美國、俄羅斯、日本、加拿大、巴西和歐洲航天局的11個成員國共同籌建。16個國家開展如此大型的合作史無前例,國際上尚沒有法規調整這一「太空王國」內「居民」的關係。「阿爾法」內將執行哪個國家的法律?如果俄羅斯太空人在日本的實驗艙操作失誤,給空間站造成損失,將按什麼法律進行處罰?各國法律出現衝突怎麼辦?僅這一小小的國際法律問題就夠法學家傷腦筋的了,更不用說在以後的工作中,還會出現一系列技術問題需要解決。
但無論如何,火箭已載著空間站升空,退路已經沒有,它只能向前,帶著全世界人新的希望向前。
相關資料:
國際空間站建造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1994年~1998年)
進行9次美國太空梭與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的對接飛行。送美國航天員到和平號上累計工作近3年,以訓練美國航天員在空間站上的生活和工作能力,試驗美俄在國際空間站上要用的硬體及指揮、控制和各種通信程序。
第二階段:初期裝配階段(1998年~2000年)
目前的計劃是:1998年11月20日,用俄羅斯質子號火箭發射功能貨艙;同年12月3日,用美國太空梭發射節點1號艙與功能貨艙在軌對接;1999年7月,用質子號火箭發射服務艙與它們在軌對接。此後,陸續發射聯盟TM飛船(用於航天員應急返回)、美國實驗艙、多用途笄誆蘸推盞取5?000年1月美國氣閘艙在軌對接完成時,則標誌著第二階段的結束。屆時,將派首批3名航天員登站,他們可用站上的13個機櫃進行實驗。在美俄籤署的文件中指出:成功地完成這一階段工作,是建立國際空間站的關鍵。
第三階段:後裝配階段(2000年~2004年)
主要完成國際空間站的裝配,達到6~7人長期在軌工作的能力。將先後發射和組裝美國的桁架結構、大型太陽能電池板、加拿大移動服務系統、日本實驗艙、歐洲哥倫布艙、美國居住艙、俄羅斯研究艙等。我國參與研製的「阿爾法」磁譜儀擬於2002年~2003年間裝到空間站的桁架上。2004年美國居住艙在軌裝配完畢後,則可以宣告國際空間站全部落成。
2001年11月20日 我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
今天,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為其第143個成員。
11月20日,世貿組織總幹事麥可·穆爾致函世貿組織成員,宣布我國政府已於2001年11月11日接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這個議定書將於12月11日生效,我國也將於同日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
外經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後,我國將全面參與世貿組織的各項工作。不久,我國將向世貿組織總部所在地——瑞士日內瓦派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常駐世界貿易組織代表團,並派出大使。我國將全面享受世貿組織賦予其成員的各項權利,並將遵守世貿組織規則,認真履行義務。「多哈發展議程」已經啟動,作為世貿組織成員,我國將認真積極參加世貿組織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並在其中與其他成員一道發揮積極和建設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