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航天史上規模最大、技術最複雜、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紀重點工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於1999年11月取得首飛首勝,在世人面前震撼亮相……
1
首勝
1999年11月2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新建成的載人航天工程發射工位,由航天科技集團抓總研製的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首次飛天,將同樣由航天科技集團抓總研製的中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精準送入預定軌道。
環繞地球飛行14圈、完成各項試驗後,神舟一號返回艙於21日3時41分在內蒙古自治區主著陸場成功著陸,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任務成功後,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隨即發來賀電,賀電指出:
這標誌著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對推進我國高科技事業的發展,鼓舞全國各族人民,具有重大的意義。
當時,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用了16分鐘報導此次任務,隨後又推出連續報導。從中央指示、任務過程、工程意義到民眾慶祝,面面俱到。
▲ 央視新聞聯播報導載人航天工程首次飛行任務
2
跨越
「中國人也能送飛船上天!」
神舟首飛令國際同行刮目相看。因為同行很清楚,載人航天有多難,而中國人搞載人航天,得不到外國人的決定性幫助。
在惡劣的太空環境中,神舟飛船就是航天員的「安全之舟」。飛船研製團隊要實現「上得去」「待得住」「下得來」,必須攻克多達18個重大技術難關,破解成百上千個技術難題。
▲ 神舟試驗飛船
載人飛船13個分系統、600多臺設備、50多萬個軟體程序、300多根電纜、8萬多個接點,還有300多個協作單位,一個都不能出現問題,其難度之高,可以想像。
神舟飛船達到8噸級,創造了當時我國太空飛行器重量的新紀錄。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不僅要把這麼重的飛船送上天,還要確保航天員的安全,其可靠性高達0.97,安全性高達0.997。
▲ 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垂直轉運
研製團隊採用了55項新技術,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其中,故障檢測處理系統、逃逸系統、全冗餘控制系統、「三垂」模式、遠距離測試、發射和控制技術、先進的活動發射平臺等10項關鍵技術被認為達到了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
載人航天工程第一階段除載人飛船系統、運載火箭系統外,還包括航天員系統、空間應用系統、陸地發射系統、測控通信系統和返回著陸系統等。
載人航天工程首飛首勝,雖然還未實現載人,但足以表明工程多個系統經得起考驗,也正式宣告我國掌握了這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
放眼全國,載人航天工程除110多個直接研製單位,還有3000多個協作單位,涉及數十萬人,帶動眾多學科領域齊頭並進。工程首飛首勝,也成為我國高科技事業跨越發展的標誌之一。
3
振奮
許多參與那次任務的航天人回憶,當時有個提法:「1999年國家三大政治任務——50周年大慶、澳門回歸、神舟上天。」
的確,面對國際上的重重壓力,站在邁向新千年的窗口,我們需要一場大勝來展示力量、振奮人心,來寄託對民族復興新徵程的期盼。
當載人航天隊伍攜神舟飛船返回艙凱旋迴京,中央軍委領導專程來檢閱載人航天隊伍。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大任務」中,航天人除了「主打」神舟飛天任務,還在國慶前夕取得了新型遠程地地戰略飛彈的首飛首勝。該型號在當年的國慶閱兵中壓軸登場,震驚世界。
而在「澳門回歸」中,航天人也送上了一份特殊的禮物——由神舟一號飛船搭載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當年12月20日,在澳門回歸慶祝大會上,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鄭重地將這面旗幟交到時任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鏵手中。
▲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科研人員展開飛船搭載的五星紅旗
此外,神舟一號飛船還搭載了五星紅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後者在當年12月31日夜的香港迎千禧盛典上交予香港特別行政區。搭載的五星紅旗,則於2000年1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升起。
4
承啟
載人航天工程的首飛首勝,也是中國航天人新老交替的重要節點。
當走過「造飛彈不如賣茶葉蛋」的沼澤,年青一代航天人在以載人航天為代表的國家重大工程中鍛鍊成長起來,接過了老一輩航天人的衣缽;一批有志青少年也受此鼓舞,堅定了未來投入航天事業的決心。
他們漸漸彌補了令人憂心的人才斷層,同時也證明了自己的實力,讓國家更放心把後續多個重大工程任務交到航天人手中。
神舟一號之後,中國僅進行了3次無人飛行,就完成了載人飛行的全部準備。2003年10月15日,已獲「神箭」之稱的長二F火箭將載有航天員楊利偉的神舟五號飛船送上太空,飛船返回艙翌日安全返回,圓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飛天夢。
▲ 我國首次空間出艙活動
隨後是第一次多人多天飛行、第一次空間出艙活動、第一個空間目標飛行器/空間實驗室、第一次自動/手動交會對接、第一次航天員中期駐留、第一艘貨運飛船、第一次空間推進劑在軌補加……
如今,我國空間站工程正穩步推進,預計2022年前後建成運營。到那時,中國空間站將成為我國乃至人類的太空家園,成為我們在浩瀚宇宙中新的精神坐標。
相關連結
大盤點|你看過幾艘神舟飛船發射?
素材來源:《中國航天事業的60年》、《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哲學思想》、央視網、新華網等
編輯/楊成 高一鳴
校對/林佳昕
監製/黃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