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全國一卷歷史部分選擇題是從24-35題共12題,每題4分,共計48分。姚哥通過試卷給大家講解歷史背後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2020年全國一卷歷史高頻考點背後的故事(選擇題部分上)
上一講說到了第28題,本講咱們接著講29題-32題。
29.20世紀20年代,中國度量衡的狀況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別」「同一天平也,有庫平、漕平、湘平、關平之分別」「同一尺也,有海關尺、營造尺、裁衣尺、魯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別」。這一狀況
A.提高了市場交易的成本
B.加劇了軍閥林立的局面
C.造成國民經濟結構失衡
D.阻斷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答案為A。考察的知識點是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材料主旨為20世紀20年代中國度量衡不統一,反映出市場交易混亂不一,不利於商品交易的便利,提高了市場交易的成本。B選項是無關選項,C選項材料主旨為度量衡不統一,而非國民經濟結構。D項中「阻斷了」說法絕對,只能是影響商品流通。
背後的歷史故事:中國度量衡漫談
中國度量衡的發展大約始於父系氏族社會末期。傳說黃帝「設五量」,「少昊同度量,調律呂」。度量衡單位最初都與人體相關:「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謂之掬,兩手謂之溢」。這時的單位尚有因人而異的弊病。《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禹「身為度,稱以出」,則表明當時已經以名人為標準進行單位的統一,出現了最早的法定單位。商代遺址出土有骨尺、牙尺,長度約合16釐米,與中等身材的人大拇指和食指伸開後的指端距離相當。尺上的分寸刻劃採用十進位,它和青銅器一樣,反映了當時的生產和技術水平。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立,各國度量衡大小不一。商鞅為統一秦國度量衡而於公元前344年製造的標準量器銅方升上刻有「十六寸五分寸壹為升 」,用度量審其容。方升遺存至今。
《考工記》詳細記載了製作量器時冶煉青銅和鑄造的技術條件及所包括的各個量的尺寸、容量和重量。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推行「 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頒發統一度量衡詔書,制定了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
漢代度量衡也沿用秦制。西漢末劉歆將秦漢度量衡制度整理成文收入《漢書·律曆志》,成為最早的度量衡專著。
長度單位規定
度:「度」是度量長度、距離的單位,如:分、寸、尺、丈、引等。《漢書.卷二一.律曆志上》說:「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長短也。」
秦漢時尺長約合今23釐米。
南朝太史令錢樂之依照當朝尺長(合今24.5釐米)更鑄張衡渾天儀。
隋文帝統一全國後,下令統一度量衡,用北朝大尺(長30釐米)作為官民日常用尺,用南朝小尺測日影以冬至和夏至。
唐代僧一行測量子午線,宋代司天監的圭表尺、元代郭守敬造觀星臺所標的量天尺都採用隋唐小制。
1975年,天文史家從明代製造的銅圭殘件上發現當時量天尺的刻度,考定尺長24.525釐米, 與錢樂之渾天儀尺度相符。
重量單位規定
春秋中晚期,楚國製造有小型衡器——木衡、銅環權,用來稱黃金貨幣。完整的一套環權共十枚,分別為一銖、二銖、三銖、六銖、十二銖、一兩、二兩、四兩、八兩、一斤。一銖重0.69 克,一兩重 15.5克,一斤251.3克,十枚相加約500克,為楚制二斤。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有一支戰國時銅衡杆,正中有拱肩提紐和穿線孔,一面顯出貫通上下的十等分刻線,全長為戰國的一尺。形式既不同於天平衡杆,也不同於秤桿。可能是介於天平和桿秤之間的衡器。
秦漢以後桿秤流行。
權衡:砝碼或秤錘叫權,秤就叫衡,權衡就是稱量物品輕重的工具。
鈞石:鈞、石是用來測量重量的準據。三十斤為一鈞。
鬥斛:鬥、斛都是容量的器具,十升為一鬥,十鬥為一斛。明代時已經改五鬥為一斛,十鬥為一石。
國際公制在中國的推行
明清兩代採用營造、庫平度量衡制。清乾隆帝接受西方科學技術,在欽定《數理精蘊》中對度量衡詳加考訂,並用萬國權度原器與營造尺、庫平兩進行校驗。營造尺相當於米制32釐米,庫平兩約合37.3克。
光緒34年(1908年),清政府擬訂劃一度量衡制和推行章程。商請國際權度局製造鉑銥合金原器和鎳鋼合金副原器,次年製成運回中國。
民國初期,社會動蕩加劇,在國計民生與對外貿易方面,度量衡制度更加混亂。民國三年三月,國民政府頒布了《權度條例》,定其制度為甲、乙兩種。甲種是採用清代的營造尺庫平制,主要考慮民眾習俗,需要一個過渡階段;乙鍾是採用萬國公制(即米突制),這對對外經濟交往提供了便利。後經修改更其名為《權度法》,於民國四年一月六日由大總統明令公布,仍採用甲、乙兩制。
但推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很多,這就是本題目出題的歷史背景,於是1928年,中華民國政府公布度量衡法,規定採用「萬國公制」為標準制,並暫設輔制「市用制」作為過渡,即1公尺為3市尺,1公升為1市升,1 公斤為2市斤。改革後的市制適應民眾習慣,又與公制換算簡便,逐漸為民眾接受,1949年後,市用制通行全國。
民國度量衡劃一工作的歷史意義和積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不但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科學的度量衡管理體系,而且實現了度量衡的部分劃一。「米制」的引進與實施是根本性的突破,它擺脫了幾千年傳統觀念的束縛,勇敢地與世界接軌,接受科學進步的事物,這是對我國幾千年形成的度量衡制度的一次徹底革命。
1984年,國務院發布命令,採用以國際單位制為基礎,同時選用一些非國際單位制單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簡稱法定單位)。自1991 年1月1日起, 法定單位成為中國唯一合法的計量單位。
30.1949年5月,中共中央發出指示:「只強調和資本家鬥爭,而不強調聯合願意和我們合作的資本家……這是一種實際上立即消滅資產階級的傾向」「和黨的方針政策是在根本上相違反的」。這一指示有利於當時
A.在經濟領域實行公私合營
B.接管城市後生產的恢復發展
C.確立國營經濟的主導地位
D.對新民主主義政策進行調整
答案為B。材料時間為1949年5月,新中國建國前夕,再結合材料內容,可以推斷為七屆二中全會之後。「只鬥爭、不聯合資本家」和黨的方針政策是根本上相違反的,得知這一指示內容為要與資本家合作即把工作重心從農村轉移到城市,進行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建設,故答案為B。公私合營為三大改造時期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時間為1953-1956年,排除A。C選項國營經濟佔主導是計劃經濟體制,形成於一五計劃。
背後故事:七屆二中全會不僅僅有兩個務必!
中國共產黨於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中央機關食堂,召開了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出席這次全會的有中央委員34人,候補中央委員19人。列席會議的11人。會議由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組成的主席團主持。這是中國共產黨為建立新中國奠基的一次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