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飛發了個大招。
一次性放出 18 集超級酷的成人動畫,直接炸翻了全球各大媒體。
喏,就是被譽為年度神作的——
《愛,死亡和機器人》
Love,Death & Robots
上線不到一周,豆瓣評分人數就超過 4 萬。
以9.4的高分,直衝今年的最佳動畫寶座。
IMDB也不遜色,9.1分。
製作陣容,堪稱頂級。
大衛·芬奇(《搏擊俱樂部》《七宗罪》)和提姆·米勒(《死侍》),兩位偏愛重口、陰鬱、黑暗風的大導演,為它擔任監製把關;
劉宇昆、阿拉斯泰爾·雷諾茲、麥可·斯萬維克等獲過星雲獎、雨果獎的世界知名科幻作家們為它編寫劇本;
以及來自美國、法國、韓國等國家的一流動畫製作團隊操刀呈現。
《愛,死亡和機器人》這部系列動畫,由18 個風格迥異、腦洞突破天際的獨立短篇組成。
每一個完整又反轉不斷的故事,都被濃縮在 5-20 分鐘的時長裡。
無論什麼樣的形式,什麼樣的類型都有。
從 2D 到 3D,從諷刺、喜劇,到戰爭、科幻,甚至神話、哲學都沒有落下。
魚叔在點開每一集之前,根本無從預料等待我的故事會是什麼樣貌。
但每一篇帶給我的刺激感,不亞於在電影院來一場沉浸式的大片體驗。
想看特效,有!
第 7 集《裂縫之外》
想看視覺衝擊,有!
第 12 集《古魚復甦》
想要演技,有!
第 10 集《變形者》 (電腦特效演技比摳圖演技還要好)
想看創意,有!
加點諷刺,有!
第 17 集《不一樣的歷史》(作者為希特勒安排了改變歷史的不同死法)
想要內涵,更不缺!
第 2 集《三個機器人》
在這裡,魚叔選取了三個最打動我的篇章,帶大家一同進入這部動畫的奇想世界。
《裂縫之外》
Beyond the Aquila Rift
改編自英國科幻作家阿拉斯泰爾·雷諾茲的短篇小說《Beyond the Aquila Rift》。
這一集主打硬核畫風。
逼真的人物特效,直教人跪了!
影片一開頭,是湯姆為首的三人小隊,駕馭著宇宙飛船,離開地球。
通過天使方舟調度站(類似傳送門),就可以快速地把他們送到指定的空間站。
原本以為是稀鬆平常的星際航行,沒想到這次出了點意外。
由於調度站的指令錯誤,湯姆一行人被送到了偏離航道幾光年的王良四區,沙姆拉基太空站。
在這裡,湯姆遇到了他的舊情人,葛麗塔。
儘管與舊愛重逢,度過了一夜春宵,但並未打消湯姆回到原定軌道的念頭。
然而,葛麗塔接下來坦誠的真相,令湯姆大失所望。
原來他們現在所在的地方,並不是王良四區,而是天鷹座裂縫之外,離地球幾千光年。
換言之,他再也回不了家了。
在這之前,也有不少人因為調度站的指令錯誤,被送到了這裡。
每個人都無法再回地球,只能原地等死…
如果說看到這,還是套路的科幻片情節,那麼接下來的轉折,堪稱驚豔:
葛麗塔怎麼可能這麼巧,也出現在這裡?
當然不是真的。
這只是湯姆的大腦所接受到的虛假形象,她的真實樣子是這樣的——
這部短片的所有反轉和懸念,都匯聚在 15 分鐘內。
震撼的視覺效果,流暢的故事遞進自不必說;
魚叔覺得最有趣的還是,這個故事意味悠長的設定。
雖然片尾 Boss 級別的怪物,樣貌可怖,但其實,她並沒有傷害湯姆。
反而借葛麗塔的人形,讓湯姆在這荒蕪之地,沉浸在美好的記憶裡,度過殘生。
她所做的一切,不過是一場臨終關懷。
因為系統錯誤而來到這裡的人類,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與其讓他們在絕望中醒來,不如沉睡在愛人相伴的美夢裡。
就像魯迅曾經說的: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以走。做夢的人是幸福的;倘沒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緊的是不要去驚醒他。
《狩獵愉快》
Good Hunting
改編自劉宇昆的同名短篇小說。
說起美籍華裔科幻作家「小劉」,相信大家並不陌生。
科幻迷們鍾愛的《三體》、《北京摺疊》,都是經他翻譯,才踏上了「雨果獎」的領獎臺。
而他本人也曾憑藉《手中紙,心中愛》和《物哀》,兩次獲得雨果獎。
《狩獵愉快》這個故事,帶著中國神話的烙印,頗有些《聊齋》的味道。
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驅邪人和他的兒子「梁」,受僱於大戶人家,前來捉拿魅惑少主人的狐妖。
確認過眼神,是熟悉的國產畫風
兩人一路追逐,來到了狐狸精的老巢。
就此,梁第一次遇到了狐狸精的女兒「燕」。
兩個小孩肆無忌憚地爭執起來。
梁說,你們狐妖魅惑男人。
燕反問,人為什麼不能愛上妖?
以傳統的捉妖故事開篇,拉開了反傳統故事的序幕。
時間一晃,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現代化。
梁成了一名香港火車工,雖然聰明能幹,但始終是不可逾矩的下等人。
而燕的境況也沒好多少,仿佛失去了魔力,找不回從前的爪子和尖牙,只能靠出賣肉體謀生。
她無比懷念從前在深林中奔跑狩獵的感覺,但在現代社會,徹底淪為了別人手中的獵物。
癖好變態的權力者,把燕的肉體改造成了閃著金屬光澤的機械,滿足著他們扭曲的欲望。
她乞求梁的幫助,重新找回自己的獵場。
面對已經被困在人世間太久的燕,梁最終用機械補回了她失去的魔法。
而燕,也終於如願,登上了這一片鋼筋水泥叢林的頂端,衝著那些自以為是的男人們咆哮。
這則短片雖然是傳統的中國畫風,但內核實在讓人耳目一新。
從山水中國、到蒸汽朋克、再到香港標誌性的賽博朋克風格。
傳統與現代,再到後現代的反擊,細節的隱喻無處不在。
從燕的角度來看,人類的進步壓榨著自然的魔力。透過她的困境,我們也萌生了保護環境的反思。
而諷刺的一段更是絕妙:手握權力、只對鋼鐵軀體「性奮」的總督,像極了工業革命中痴迷機械、壓榨勞工的資本家。
這片土地上的原生居民:梁和燕,也在壓迫中學會了對抗。
我們風月無邊的狐妖傳說,被重新刷上了反抗和勵志的色彩。
《齊馬的作品》
Zima Blue
這部並不是系列中評分最高的作品,卻是魚叔最愛的一集。
改編自阿拉斯泰爾·雷諾茲的科幻短篇小說《齊瑪藍》。
齊馬,是一個傳奇藝術家。
從肖像畫起家,卻執著於探索、呈現宇宙的奧妙。
有一天,他的新畫作上出現一個藍色的方形,與周圍宏大的宇宙背景格格不入。
而後,更是一發不可收拾,藍色畫塊佔據了每一幅作品的中心。
直到畫作變成全藍,直到把這個藍色畫出地球,畫到了太空裡。
大家把這種藍色,稱為「齊馬藍」。
最近,他將公布自己最後一件作品,然後永遠地離開公眾的視野。
在這之前,齊馬將自己鮮為人知的身世,告訴了最為信任的記者——
很久以前,有個才華出眾的女人,製造了幾十個機器人為她做家務。而她最喜歡的是一個清潔泳池的小機器人。
但她對這個小機器人的工作並不滿意,所以為之裝上了視覺系統,賦予了更多智能權限。
在她死後,小機器人不斷被轉手,不斷加入新的軟硬體。
直到最後,被改造成了人類模樣的機器人。
沒錯,這就是齊馬的誕生過程。
直到這一刻,我們才發現,齊馬不是人類,是機器人。
而藍色,是那個熟悉的泳池裡,每一塊瓷磚的顏色。
跟記者講完自己的故事,齊馬終於向公眾揭幕了最後一件藝術品:
他縱身一躍,跳入重新修建的泳池,並在泳池裡一步步拆解掉自己的身體。
在活著的幾百年裡,齊馬感受過宇宙的美妙,探知到窮極一切的真理。
最後,選擇回歸眼前這個小小的泳池。
這是他誕生的地方,也是他的歸宿。
當他帶著宇宙的終極奧義,再次選擇回歸本真,像極了陸九淵所言的:
「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
這,或許是整個系列中最具哲學意味的一集。
可以說,十八集動畫各有千秋,就算一次刷完,仍感到意猶未盡。
在科幻作品盛行的許多年裡,魚叔仍然覺得,動畫這種突破一切現實限制的形式,才是想像力的最佳表達方式。
《愛,死亡和機器人》就像是一出華麗的實驗,用迥然不同的元素和畫風,探索想像和世界的邊界。
驚喜的是,它突破的不僅僅是呈現形式。
短短的篇幅,鋪陳出完整的故事起伏,也在結尾之後留下不少餘味。
愛,死亡,機器人,三個科幻常用的元素,在這裡有了新的解讀角度。
不少短片就跳出了人類的視角。
從外星生物、機器人、食物的眼裡,讓我們感受到人類作為侵入者、夥伴、低等生物,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在人類血腥、壓迫的生活之外,機器人也可以擁抱愛。
死亡也不再是迴避的選項。
有人擁抱死亡以保護隊友;有人在神話復甦的夜裡,興奮地走進了幽靈世界;有人在欣賞過宇宙的美妙後,主動回歸了沉寂。
3個命題,18個故事,只是紛紛大千世界中的一瞥。
而剝開眼花繚亂的包裝,餘下的仍然是這三個永恆的主題。
大概這就是科幻的魅力,可以拋開肉身放飛想像,也可以在這個光怪陸離的旅途裡:
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
助理編輯:史迪西
喜歡這篇文章的人也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