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福大學鮑哲南院士《AFM》綜述:教你如何設計壓力傳感器的微結構

2020-08-19 高分子科學前沿

壓力傳感器在消費電子、醫療和機器人等領域的重要性已無需贅述。伴隨著電子皮膚等概念的飛速發展,更輕、更薄、可穿戴的壓力傳感器層出不窮。現階段,科學家已經在這一領域積累了大量的工程經驗和理論基礎。當我們站在現在,展望將來的壓力傳感器發展路線時,我們最需要的是更成系統的設計理念,讓我們從「設計-製備-測試-再設計」的經驗主義走向「理論預測/設計-製備-測試」的理性設計路線。

近日,史丹福大學鮑哲南院士團隊針對壓力傳感器活性層的微結構設計進行了綜述。針對四種最常見的壓力傳感器,即電容傳感器、電阻傳感器、壓電傳感器和摩擦電傳感器,分別討論並比較了提升其靈敏度、感應範圍、響應時間、形變回復速率、和感應下限的微結構設計機理和加工方法。上述文章以「Microengineering pressure sensor active layers for improved performance」為題,發表於《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1. 哪些指標最重要?

圖 1壓力傳感器的用途、類型、結構和指標

對於器件性能而言,靈敏度、感應範圍、響應時間、形變回復速率和感應下限最重要。

靈敏度:靈敏度用於描述傳感器受到單位強度的壓力時輸出信號強度的變化幅度,用輸出信號強度的變化值除以初始輸出信號強度再除以壓力變化值來表示。一般而言,高靈敏度也同時意味著稿信噪比,這使得傳感器對微小壓力變化的感應能力增強。

感應範圍:感應範圍代表了在多大的壓力範圍內傳感器能給出有效的輸出信號。一般而言,傳感器在整個感應範圍上會有多個線性感應區間,在一個區間內,信號強度變化量正比於壓力變化量,具有統一的靈敏度。

響應時間和形變回復速率:這兩個量分別代表著傳感器輸出信號變化相對於施加壓力和撤去壓力的滯後程度。對於高頻脈衝信號的探測而言,快速響應十分重要。

感應下限:是傳感器能感受到的最小壓力的大小。對於不同的應用場景,其壓力探測範圍也不同,因而要調整感應下限和感應範圍以達到在應用範圍內靈敏度最大化。

對於製備方法來說,工藝複雜度、結構均勻度、形狀/尺寸的多樣性和可調節性以及規模化前景是最重要的。一個優秀的製備方法應當能夠通過簡單的操作流程製備具有不同微結構(金字塔、圓柱、半球、多孔結構等)的高度均勻的傳感器活性層,並具有大規模生產的潛力或兼容現存工藝。

2. 提升電容傳感器性能的機理與加工方法

圖 2電容式傳感器的微結構及增強原理

電容式壓力傳感器通過探測電容隨壓力大小的變化來感應壓力大小。受壓時,電容兩極板間距和電介質介電常數會發生變化,從而導致電容的變化。因此要想提高電容傳感器的靈敏度、響應速度和感應下限,常用的方法是減小介電層的壓縮模量並提高其介電常數。需要注意的是,減小模量往往會導致感應範圍的下降,彌補的辦法包括賦予材料隨應變增大而增大的壓縮模量以及增大傳感器厚度。能實現上述要求的微結構主要包括微圖案陣列(金字塔形、半球形、圓柱形等)、微孔結構(1 – 1000μm的微孔)和混合式結構。可用於加工微圖案陣列的方法包括光刻/軟光刻和生物模板法;微孔材料一般通過混合造孔劑(孔模板)如水、方糖和聚苯乙烯微球和彈性體來製備。

3. 提升電阻傳感器性能的機理與加工方法

圖 3電阻式傳感器的微結構及增強原理

電阻式壓力傳感器是通過檢測兩極板間電阻隨壓力的變化情況來測量壓力大小。當壓力增大時,電流流動的截面積增大,流動距離縮短,電阻下降。然而一般的壓力傳感器都具有薄厚度、大面積的特性,因而電阻式傳感器的靈敏度都很低,並且其響應速度和感應下限都受限於傳統活性層較高的壓縮模量和較慢的回覆速度而得不到提升,因此微圖案陣列和微孔結構法仍適用於提升電阻式傳感器的性能。此外,科學家還開發出了多層堆疊微結構的方式進一步提高其性能。不過與電容式傳感器的微加工法有所區別的是,電阻式壓力傳感器的性能提升要點在於提高電流流動截面積隨壓力變化而變化的量,單純降低壓縮模量所能提升的性能有限。相比於金字塔等結構,圓頂式結構以及多尺度圓頂結構對提升電阻式傳感器的靈敏度和感應範圍更為有效。同樣地,光刻/軟光刻、生物模板法以及傳統彈性多孔材料的製備方法也都適用於加工電阻式傳感器的微結構。

4. 提升壓電傳感器性能的機理與加工方法

圖 4壓電傳感器的微結構

壓電壓力傳感器是利用壓電效應將壓力信號轉化為電信號。具有壓電效應的材料在受壓形變的過程中,材料內部原有的偶極會發生變化,從而導致電荷在材料兩面聚集,產生電壓。常用的壓電材料包括聚偏氟乙烯、鈦酸鋯酸鉛和氧化鋅等。理論上來來說,適用於電容式傳感器的微結構設計原理也同樣適用於壓電傳感器。通過增大材料在受壓過程中的形變量,可以有效提高傳感器的靈敏度、響應時間和感應下限。目前對於壓電傳感器的微納結構修飾仍處於研究初期,相關報導較少,但已有實驗證據表明金字塔狀和三角截麵條帶可有效提高壓電傳感器的靈敏度。

5. 提升摩擦電傳感器性能的機理與加工方法

摩擦納米發電機結合了摩擦起電和靜電感應兩個效應。兩個表面能不同的界面相互摩擦會使其攜帶相應的電荷,兩者距離的改變則會引起表面電荷量的變化,當通過電極與外電路相接時,就會在外電路中產生瞬時電流和電壓,其大小和兩表面的距離有關。對兩表面的微結構處理能夠有效增加在摩擦起電過程中兩表面的接觸面積,並提高電荷轉移量,因而能顯著提高摩擦納米發電機的輸出電壓和功率,有助於提高傳感器的靈敏度。目前最為常用且經濟的處理方法是採用砂紙對表面進行一定程度的打磨,提高其粗糙度。

6.結語

從先前的研究中,我們已經能夠把握微結構對傳感器核心性能的影響規律,並對其做出定性分析。然而為了實現對壓力傳感器的理性設計,更為精確的定量模型仍有待進一步完善。通過結合有限元分析等強有力的計算工具,我們能夠更為精確地針對不同的應用場景設計壓力傳感器的微結構,並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003491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投稿模板:

單篇報導:上海交通大學周涵、範同祥《PNAS》:薄膜一貼,從此降溫不用電!

系統報導:加拿大最年輕的兩院院士陳忠偉團隊能源領域成果集錦

相關焦點

  • 史丹福大學鮑哲南院士《AFM》綜述:教你如何設計壓力傳感器的微結構
    當我們站在現在,展望將來的壓力傳感器發展路線時,我們最需要的是更成系統的設計理念,讓我們從「設計-製備-測試-再設計」的經驗主義走向「理論預測/設計-製備-測試」的理性設計路線。 近日,史丹福大學鮑哲南院士團隊針對壓力傳感器活性層的微結構設計進行了綜述。
  • 專訪|斯坦福鮑哲南團隊開發出無線皮膚傳感器
    研究人員用金屬墨水將天線和傳感器列印到貼片上,後者可以像創可貼一樣貼在皮膚上,並能夠無線發送數據至夾在衣服裡的閱讀器。圖 | 手腕上的無線傳感器,以及夾在衣服裡的閱讀器。(來源:牛思淼)該研究通訊作者是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鮑哲南教授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陳曉東教授。
  • 鮑哲南任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院長,是斯坦福首個華人女性院長!
    ▲小烯導讀南京大學校友、著名科學家鮑哲南是FusionFund 投資合伙人。近日,據Fusion Fund消息,鮑哲南已經升任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院長,是第一個在斯坦福當院長的華人女性。她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和國家發明學會的成員。史丹福大學可穿戴電子中心創始人和主任,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她還是Precourt研究所,伍茲研究所,ChEM-H和Bio-X的客座教授。
  • 對話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ACS首位顛覆者和創新者獎得主
    近日,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成為「ACS Central Science Disruptors & Innovators Prize(顛覆者和創新者獎)」首位獲獎者。這一獎項旨在表彰在推動科學進步方面做出顛覆性突破的科學家。
  • 連發2篇《Science》,柔性電子女神,鮑哲南院士2020年成果集錦
    然而,已有的四種傳感機制(轉換為數字讀取的電信號)的傳感器外部組件(精密光學測量組件等)體積龐大,因此將這些傳感器用於需求緊湊的外形尺寸的應用中仍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基於此,史丹福大學的鮑哲南教授團隊報導了一種仿生的、薄順應性傳感器。
  • 史丹福大學鮑哲南團隊《AEM》綜述:柔性可拉伸電池
    現如今,血氧檢測傳感器、體溫檢測傳感器等有已經商業化,在實驗室中也有許多傳感器正在開發以期實現更為複雜的功能如神經調節、電子皮膚等等。在近幾年中,柔性可拉伸電晶體、傳感器、顯示器和導體的發展,使得可穿戴設備發展出了更多的應用場景和功能。而這些柔性電子設備發展的一大阻礙就是電池。現商業化的電池是非柔性的,這導致電池無法和這些可拉伸設備集成。
  • 鮑哲南:國人中首位斯坦福院長,她是美國院士,更是賢妻良母
    近期,美國科學院公布了2019年度最新的科學院士名單,其中外籍院士有25人,而且在這二十五人裡還有兩名中國籍院士。這兩名院士一位是中科院院士著名的美女教授顏寧。還有一位是來自北京微生物研究所的高福教授。其實除了這兩名大家都熟知的院士之外,還有一名華裔的女科學家也上榜了。
  • 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人造皮膚將改變我們的生活
    化學家、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系主任鮑哲南教授帶來了關於 「人造皮膚」 的設想。「我們將會用像人造皮膚一樣的電子器件,讓人和人之間溝通。」 這位被譽為人造皮膚領域的 「材料大師」 說道。鮑哲南介紹了她的團隊所做的突破性工作。「當分子排列成不同的序列的時候,它們會給分子不同的性能。」 鮑哲南團隊通過分子的設計得到了不同的材料,「當我們有了分子的設計,然後用化學反應去製作出材料的時候,我們才可以去實現不同的性能。」
  • 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人造皮膚將改變我們的生活
    化學家、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系主任鮑哲南教授帶來了關於 「人造皮膚」 的設想。「我們將會用像人造皮膚一樣的電子器件,讓人和人之間溝通。」 這位被譽為人造皮膚領域的 「材料大師」 說道。在她看來,這並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因為過去電子工業的發展已經證明了材料革新的可能性:25 年以前,可摺疊的屏幕是鮑哲南的夢想。
  • 「科研女神」鮑哲南:斯坦福首個華人女院長!
    2019年元旦,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院長鮑哲南回南京探親,引起廣泛關注。她是第一個在美國史丹福大學當院長的中國女性,曾獲得「影響世界華人大獎」、2015年《自然》年度人物、2017年「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等殊榮。她攻克了人造皮膚的難關,讓人類永葆美麗不再是遙遠的夢!這位全球著名的科研女神,生活中還是擁有兩個孩子的美麗辣媽。鮑哲南有著怎樣的故事?
  • 南京大學校友鮑哲南升任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院長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南京大學校友、著名科學家鮑哲南是FusionFund投資合伙人。近日,據Fusion Fund消息,鮑哲南已經升任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院長,是第一個在斯坦福當院長的華人女性。
  • 對話華人傑出學者鮑哲南:電子皮膚還有多遠的路要走?
    2015年,鮑哲南教授因「能傳導觸覺的人工皮膚」相關工作,入選Nature評選的十大年度人物;2016年,因在柔性電子器件的有機半導體材料領域的貢獻,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2020年,鮑哲南教授成為「ACS Central Science Disruptors & Innovators Prize(顛覆者和創新者獎)」首位獲獎者。
  • 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人造電子皮膚不是夢,未來再無智能機
    鮑哲南,史丹福大學K.K. Lee 化學工程學教授、化學教授和材料科學與工程教授,史丹福大學可穿戴電子中心創始人、主任和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在2004年加入史丹福大學之前,她是1995-2004年朗訊科技貝爾實驗室傑出技術人員。
  • iCANX Talks 學術報告︱鮑哲南教授·電子皮膚:改變電子領域的未來
    (Stanford University)鮑哲南教授為我們作線上報告,鮑哲南教授介紹了可拉伸可自愈電子皮膚的研發,以及電子皮膚在可植入醫療設備、機器人傳感器和可穿戴電子設備等領域的應用空間。有幸請到了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鮑哲南教授為我們作線上報告。
  • 女科學家鮑哲南:大美南京,是我起飛的地方
    美國當地時間3月29日上午8點50分,47歲的鮑哲南教授步行來到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大樓。    每天步行一小時上下班被稱為史丹福大學「走路英雄」的鮑哲南教授,腳著球鞋步履輕盈,臉上綻放出靦腆又真誠的笑容,和當年中學同學合影照上並無區別。謙遜的鮑哲南不忘來路:「大美南京,是我起飛的地方。」
  • 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與「人造皮膚」 科學的柔韌力量
    」根據《科學進展》的報告,鮑哲南團隊曾經選中了一種具有生物相容性,又有很強導電性的塑料。鮑哲南解釋說:「之所以選擇這種材料,是為保證電極與人體接觸時的安全性。」但這種塑料比較脆弱,很容易碎裂,完全不適合作為可穿戴電子器件的載體。
  • 【綜述】微結構可控材料的製備策略綜述
    同時,這些特殊性質僅需改變組成單元的結構參數即可實現,無需額外改變材料性質,因而微結構可控材料需要先進位備方法的支撐。微結構可控材料的特異性質來源於微結構的尺寸效應、周期性結構設計、分級結構設計以及響應性結構設計,其對於製備精度、三維結構成型、製備效率都提出嚴格要求。
  • 史丹福大學第一位華人女院長!更是美國工程院士!請悉知!
    今天小編要說的這位,也是非常厲害的一位女角色,她有著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和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院長的多重身份!拋開史丹福大學化學系工程學院院長一職不說,就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一職可不是想獲得就有的!由於鮑哲南的父親是南京大學的一名物理學教授,從小就善於思考的她漸漸地對理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美國史丹福大學鮑哲南團隊在柔性電子領域實現新...
    1月31日,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洛阿爾託的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接受記者採訪。     1月31日,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洛阿爾託的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抵達實驗室準備開始工作。   1月31日,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洛阿爾託的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展示團隊開發的可拉伸電晶體陣列。
  • 斯坦福鮑哲南團隊研發電子皮膚,健康信號一「貼」即知
    最近,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化學工程系的鮑哲南教授領銜的實驗團隊開發出一種檢測方法,使用柔性傳感器技術,在皮膚上粘貼一塊「創可貼」,如同電子皮膚一般,將人體健康數據傳輸到接收器上。這項系統名為BodyNet,研究人員在《自然·電子》(Nature Electronics)期刊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具體描述了這款「電子皮膚」的系統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