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微結構可控材料的製備策略綜述

2021-03-01 X-MOL資訊

微結構可控材料憑藉單元結構的尺寸、幾何構型、排列方式獲得不同於宏觀材料的優異性質,在微納功能器件、超材料、浸潤性表面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同時,這些特殊性質僅需改變組成單元的結構參數即可實現,無需額外改變材料性質,因而微結構可控材料需要先進位備方法的支撐。

微結構可控材料的特異性質來源於微結構的尺寸效應、周期性結構設計、分級結構設計以及響應性結構設計,其對於製備精度、三維結構成型、製備效率都提出嚴格要求。東南大學顧忠澤教授團隊受邀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上發表題為「Controlled Microstructural Architectures Based on Smart Fabrication Strategies」的文章。該綜述文章圍繞微結構可控材料的製備問題,從「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兩個角度展開,分別總結了膠體晶體自組裝和雙光子聚合技術的最新進展及其對未來微結構可控材料的影響

膠體晶體自組裝技術憑藉著成本低廉和大規模批量製備的優勢,在周期性結構和分級結構的製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新發展的「可控組裝」和「可控腐蝕」兩種途徑,進一步提高了自組裝微結構的整體形貌和內部結構。然而,單個組成單元的形貌限制使得自組裝方法難以應對複雜結構的製備,外界環境的幹擾也使得組裝過程中容易出現缺陷。

作為一種高精度增材製造方法,雙光子聚合技術具有亞微米級的列印精度和三維直寫加工的能力。得益於納米光子學在超分辨成像、自適應光學、光束整形方面的最新進展,雙光子聚合技術在加工精度、加工質量以及加工效率方面得到顯著提高。尤其雙光子吸收效應同樣可以引發金屬離子的還原成型,使得適用於飛秒雷射增材製造的材料從聚合物拓展至金屬材料。

這一成果近期發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東南大學博士後丁海波,通訊作者為東南大學顧忠澤教授和上海理工大學顧敏院士。相關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和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的資助。

原文(掃描或長按二維碼,識別後直達原文頁面):

Controlled Microstructural Architectures Based on Smart Fabrication Strategies

Haibo Ding, Qiming Zhang, Hongcheng Gu, Xiaojiang Liu, Litao Sun, Min Gu, Zhongze Gu

Adv. Funct. Mater., 2019, DOI: 10.1002/adfm.201901760

導師介紹

顧忠澤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45903


本文版權屬於X-MOL(x-mol.com),未經許可謝絕轉載!歡迎讀者朋友們分享到朋友圈or微博!

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輕鬆關注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化學 • 材料 領域所有收錄期刊

相關焦點

  • 化學氣相沉積法生長二維材料:可控制備、高質量材料及生長機理
    二維材料具有高遷移率、帶隙可調、大比表面積和原子級厚度等優點,在電子、光電子、傳感器、柔性器件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材料的可控制備是二維材料應用的前提,化學氣相沉積(CVD)是製備二維材料的重要方法。
  • 綜述:新型納米晶催化材料在綠色化學中的應用
    目前在納米材料合成技術日臻成熟以及表徵手段不斷豐富的基礎上,各國科學家逐漸認識到催化過程與催化劑的尺寸、形貌
  • 史丹福大學鮑哲南院士《AFM》綜述:教你如何設計壓力傳感器的微結構
    當我們站在現在,展望將來的壓力傳感器發展路線時,我們最需要的是更成系統的設計理念,讓我們從「設計-製備-測試-再設計」的經驗主義走向「理論預測/設計-製備-測試」的理性設計路線。 近日,史丹福大學鮑哲南院士團隊針對壓力傳感器活性層的微結構設計進行了綜述。
  • 史丹福大學鮑哲南院士《AFM》綜述:教你如何設計壓力傳感器的微結構
    近日,史丹福大學鮑哲南院士團隊針對壓力傳感器活性層的微結構設計進行了綜述。對於製備方法來說,工藝複雜度、結構均勻度、形狀/尺寸的多樣性和可調節性以及規模化前景是最重要的。一個優秀的製備方法應當能夠通過簡單的操作流程製備具有不同微結構(金字塔、圓柱、半球、多孔結構等)的高度均勻的傳感器活性層,並具有大規模生產的潛力或兼容現存工藝。2.
  • 【材料】浙江大學唐睿康教授課題組Adv. Mater.綜述:生物礦化,從材料方法到生物策略
    不同於實驗室的材料製備,在生物礦化過程中大量的有機基質,特別是蛋白質介入到無機材料的形成過程中,控制材料的成核、生長、取向和組裝可以構建性能優異的複合材料。傳統的生物礦化研究強調模仿自然開展材料的仿生設計和製備,突出了有機體系對無機結晶的調控,從而提高材料的性能。
  • 科學家發表石墨烯和孔石墨烯材料的化學和應用前景研究進展綜述文章
    )的綜述文章。該研究團隊一直致力於高質量石墨烯材料宏量可控制備、石墨烯宏觀體的設計與組裝,及高效電化學儲能器件(鋰離子電池、超級電容器、柔性/微型儲能)等方面的應用基礎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研究成果。  基於前期的研究基礎,該團隊系統綜述了石墨烯和孔石墨烯材料的化學和應用前景研究進展。
  • Nature重磅:5篇最新高分子材料綜述
    而催化劑高效的催化作用對於單體的合成、選擇性聚合反應的促進以及廢棄材料的循環利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可持續聚合物材料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牛津大學的Charlotte K.Williams等人對利用可再生資源製備的可持續性聚合物做出了詳細的綜述。利用可再生資源生產的聚合物,其性能十分優越,但生產過程仍存在諸多挑戰,例如成本高,耐用性不足等問題。
  • 超快雷射直寫二維材料製備多功能光子學器件綜述
    近日,來自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Centre for Translational Atomaterials研究團隊綜述報導了用雷射直寫技術在二維材料中製備功能性光子器件的最振奮人心的進展,提出了深層次的總結和理解。綜述文章發表在Chinese Optics Letters2020年第2期。
  • 張晗教授綜述:二維熱電材料研究進展
    2 綜述了基於微納器件的單層/少層二維材料本徵熱電性能測試方法及研究進展。3 討論了基於二維材料的光-熱電效應在自供電光電器件中的應用進展及機制。內容簡介近年來,大量的理論預測表明,包括石墨烯、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第四主族硫族化合物、黑磷、MXene等在內的二維材料具有非常優異的熱電性能,實驗也證實這些材料具有較大的應用潛力。近日,深圳大學張晗教授等人發表綜述,詳細總結了二維材料在熱電領域的研究進展。
  • 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朱宏偉團隊在《化學學會評論》發表石墨烯綜述論文
    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朱宏偉團隊在《化學學會評論》發表石墨烯綜述論文清華新聞網7月10日電 7月5日,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朱宏偉教授團隊與合作者在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旗下的《化學學會評論》(Chemical Society Reviews)期刊上在線發表長篇綜述論文《石墨烯-表面的物理與化學》(The physics
  • 劉忠範和彭海琳課題組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綜述:石墨烯製備決定...
    》(Nature Materials)上發表題為「石墨烯產業化-製備決定未來」的綜述文章「Synthesis Challenges for Graphene Industry.面向石墨烯產業化應用的製備技術不是對實驗室製備過程的簡單放大,規模化製備對製備技術的可重複性、安全性和成本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儘管從產能上看石墨烯的粉體和薄膜均實現了宏量化製備。然而,石墨烯產品的生長工藝、原材料、設備甚至生產批次的不同,得到的產品質量和性能參差不齊,且很難達到統一的標準。以史為鑑,參考另一類戰略性碳材料——碳纖維的產業發展歷程可知,材料的品質決定了其應用前途。
  • 史丹福大學鮑哲南團隊《AEM》綜述:柔性可拉伸電池
    ,分別是彎曲結構策略、2D/3D微結構設計策略、剛性島狀結構策略和本徵可拉伸材料策略。組件級圖顯示了B)彎曲結構,C)2D / 3D微結構,D)剛性島狀結構,E)本徵拉伸性。 在實現集流體柔性化的策略中,最常用的是彎曲結構策略、2D/3D微結構設計策略和本徵可拉伸材料策略三種。彎曲材料策咯主要是在已經被拉伸的彈性材料基體上蒸鍍上一層金屬材料,後鬆開被拉伸彈性材料基底得到柔性的集流體。
  • 材料學院周濟課題組在《材料科學進展》發文綜述力學超材料相關...
    材料學院周濟課題組在《材料科學進展》發文綜述力學超材料相關研究進展清華新聞網12月26日電  12月21日,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周濟教授課題組在材料科學領域的國際權威期刊《材料科學進展》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上發表題為《關聯強度
  • 最新綜述:質子導電的共價有機框架
    共價有機框架作為晶態固態材料領域中的極富活力的一類晶態材料,以其結構的多孔性、可設計性、可修飾性以及突出的結構穩定性等特點,在催化、藥物、光電、能源等領域得到了迅速的關注。質子導電材料在燃料電池、分子傳感器、質子分子篩、生物化學等領域有著巨大的潛在應用價值,也是目前在能源和材料領域研究的熱點之一。
  • 港中文《先進材料·綜述》微/納機器人開發,驅動,定位和系統集成
    隨著納米科學和納米技術的飛速發展,功能性納米材料通過應用程式在機器人技術和納米醫學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這些應用程式具有通過可編程的能量輸入以遙控方式按需執行指定任務的功能。微型機器人的尺寸通常小於1毫米,而納米機器人的尺寸小於1微米。
  • 港中文張立《先進材料綜述》微/納米機器人趨勢,驅動和系統集成
    因此,本綜述針對生物醫學微型機器人的四個不同方面:設計/製造,功能化,驅動和本地化。從這些觀點出發,香港中文大學張立教授團隊綜述了機器人在診斷,傳感,顯微外科,靶向藥物/細胞遞送,血栓消融和傷口癒合中的生物醫學應用。對已開發的生物醫學m-bot系統進行全面比較並根據其特性進行評估。總結了該領域的當前挑戰和未來研究的方向。
  • 科學家發表黑磷研究綜述文章
    作為第一個被成功製備的單元素二維半導體,黑磷具有高遷移率、各向異性、可調帶隙等獨特性能,在催化能源、光電器件、生物醫學和阻燃材料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近年來,深圳先進院喻學鋒研究團隊圍繞著黑磷和黑磷烯的製備和應用技術開展了系列研究工作,先後在Nature Commun.、Adv. Mater.、Angew Chem. Int.
  • 【綜述】Chemical Society Reviews:基於共價交聯的LbL多層膜的專題綜述
    目前的主要研究方法可分為後處理策略製備共價交聯多層膜和基於連續共價組裝製備穩定的多層膜。 論文首先對交替層狀自組裝(LbL)的發展歷史進行了簡要的回顧,系統總結了通過化學策略實現共價組裝多層膜的製備,解析並對比了與傳統非共價組裝多層膜相比的優、缺點;然後分小節詳細地介紹了後處理策略製備共價交聯多層膜和基於連續共價組裝製備多層膜的方法及兩者之間的差異
  • 綜述:共價有機框架材料的後合成功能化
    共價有機框架材料COF結構的功能化對於定向合成具有特定性質功能的目標材料是至關重要的。通過後合成修飾的方法將新功能引入到COFs中,從而獲得具有多種性質且可廣泛應用的功能化COFs。 近日,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發表的一篇新綜述中,吉林大學無機合成與製備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方千榮教授及其合作者總結了COFs後合成功能化的最新進展。
  • 東林教師在國際Top期刊發表綜述文章
    東林教師在國際Top期刊發表綜述文章 2018-03-22 17: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