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類的水解》教學設計

2020-11-27 騰訊網

一、教材分析

《鹽類的水解》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化學教科書(必修加選修)第二冊第三章第三節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化學平衡、水的電離和溶液PH值的相關內容,本節的是對這些內容的加深和運用。教學方法上主要是採用設疑探究的手段,引導學生自主發現水解的本質。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強酸弱鹼鹽和強鹼弱酸鹽的水解過程;理解鹽類水解的本質。

能力目標:養成由現象和事實到提出假設,分析過程尋求本質的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自主解決問題能力。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

三、教學重點

鹽類水解的過程 ; 鹽類水解的本質。

四、教學過程

提出問題>前面我們曾經學習過酸、鹼、鹽三類物質。它們都是電解質,溶於水能發生電離,使溶液呈現一定的酸鹼性。如,酸溶液顯酸性,鹼溶液顯鹼性,那麼鹽溶液呢?(學生:顯中性,少數學生說不一定)

提問:檢驗溶液酸鹼性最方便的方法是什麼?(學生:指示劑)

以石蕊為例,在不同溶液中分別呈現什麼顏色?(學生:石蕊在酸性溶液中顯紅色,在鹼性溶液中顯藍色。中性溶液中顯紫色)

那麼,HCl溶液、NaOH溶液中加入石蕊試液分別顯什麼顏色?(學生:紅色、藍色)

實驗驗證>在1mol/L的HCl溶液、NaOH溶液中分別滴入石蕊溶液,觀察現象。對學生的回答表示鼓勵,培養學生的學習成就感。

鹽溶液中呢?是不是也和大家估計一樣,是紫色?

在1mol/L的Na2SO4和Na2CO3溶液中分別加入石蕊試液,觀察顏色變化,判斷溶液酸鹼性。(學生:Na2SO4中為紫色,溶液顯中性;Na2CO3中顯藍色,溶液顯鹼性。鹽溶液不一定都是中性的。)

溶液顯酸性或者鹼性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討論:1、 加入了酸或者鹼。

2 、加入酸性氧化物或者鹼性氧化物和水反應生成了對應的酸或者鹼。

3、 加入的物質在水中發生其他反應生成了酸或者鹼。)

由於只是加入鹽,應該是第三種情況。

提問:前面學習了水的電離,溶液酸鹼性。用什麼物理量來描述?具體含義是什麼?(學生:用溶液的PH值表示。PH>7,溶液顯鹼性,表示c(H)+c(OH)-;PH=7,顯中性,表示c(H)+=c(OH)- 。

實驗:用PH試紙檢驗CH3COONa、Na2CO3、NH4Cl、Al2(SO4)3、NaCl、KNO3溶液的酸鹼性。將結論與生成對應鹽的酸鹼性強弱相聯繫,找出規律。(學生:CH3COONa、Na2CO3溶液顯鹼性,屬於強鹼弱酸鹽;NH4Cl、Al2(SO4)3溶液顯酸性,屬於強酸弱鹼鹽;NaCl、KNO3溶液顯中性,屬於強酸強鹼鹽)

規律:強鹼弱酸鹽水溶液顯鹼性,

強酸弱鹼鹽水溶液顯酸性,

強酸強鹼鹽水溶液顯中性。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大家先觀察CH3COONa溶於水的過程演示,然後結合下列問題進行討論、分析。

CH3COONa溶於水的動畫。同時展示思考的問題:

(1) CH3COONa屬於哪一種電解質?電離程度怎樣?

(2) 溶液中的水能電離嗎?寫出電離方程式。在純水中,各離子濃度關係怎樣?

(3) 水的電離平衡中,改變H+濃度,會對平衡產生怎樣的影響?

(4) CH3COONa溶液中存在哪些離子?

(5) CH3COO-與H+能夠大量共存嗎?為什麼?

(6) CH3COO-與H+反應以後結合成弱電解質,溶液中c(H+)怎樣變化?如何影響水的電離平衡?

(7) 水的電離程度是增大,減小,還是不變?

(8) 根據勒沙特列原理,水的電離平衡移動以後,c(OH-)怎樣變化?c(H+)怎樣變化?最後二者大小關係如何?溶液酸鹼性如何?

分析過程>CH3COONa=CH3COO-+ Na+

H2OH++ OH—

CH3COOH

提問:離子方程式應該怎麼表示?造成溶液顯鹼性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離子方程式:CH3COO-+H2OCH3COOH+OH-原因是醋酸鈉電離出的CH3COO-和水反應生成弱電解質醋酸,使水的電離平衡向右移動,c(OH—)增大,c(OH—)大於c(H+))

剛才我們討論的是CH3COONa溶液,也就是強鹼弱酸鹽溶液的酸鹼性,那麼,強酸弱鹼鹽又是怎樣的情況呢?下面以NH4Cl為例,大家先結合下面問題,聯繫剛才的CH3COONa溶液情況進行思考,待會叫同學起來敘述整個過程。

(1) 寫出NH4Cl的電離方程式和水的電離方程式。

(2) NH4Cl溶液中存在哪些離子?它們之間存在哪些平衡?

(3) 離子結合的過程發生以後,溶液中的c(OH—)怎樣變化?水的電離平衡怎樣移動?

(4) 水的電離平衡移動,c(H+)怎樣變化?最後c(H+)、c(OH—)的相對大小怎樣?溶液酸鹼性如何?

分析過程>請一名同學敘述整個過程。另一名同學用電離方程式表示。

NH4Cl=NH4+ +Cl-

H2OOH—+H+

NH3•H2O

總反應方程式:NH4Cl+H2ONH3·H2O+HCl

提問造成溶液顯酸性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離子反應式:NH4++H2ONH3•H2O+H+原因是氯化銨電離出的NH4+和水反應生成弱電解質氨水,使水的電離平衡向右移動,H+濃度增大,大於OH-濃度)

現在結合 (a) 和(b)兩個反應式。尋找相同點:鹽溶液能呈現一定的酸鹼性的原因是什麼?(學生:鹽電離的離子能和水反應生成弱電解質,促進水的電離,使溶液中的H+和OH-濃度不相等)

探究:剛才學習的兩種鹽溶於水,水溶液都不是中性。大家對照它們各自的電離過程和溶液中存在的化學平衡,找出鹽中參加反應的關鍵離子,以及離子和水反應的實質。

總結:鹽類水解的概念:在溶液中鹽電離出來的離子跟水電離出來的H+或OH-結合生成弱電解質的反應,叫做鹽類的水解。

相關焦點

  • 高中化學說課稿:《鹽類的水解(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①知識與技能:使學生掌握鹽溶液酸鹼性的規律,能夠理解鹽類的水解的原理,能夠正確的書寫鹽類的水解的離子方程式;②過程與方法:發現問題,實驗探究,探討不同鹽類的酸鹼性;歸納總結,能將信息有效的分類和提煉;類比分析,將鹽類的水解的知識加以應用;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實驗探究在化學學習中的重要性,體會表象與內在的聯繫,體會將所學運用到實際的喜悅感。
  • 影響鹽類水解的主要因素-化學選修4同步優質系列教案
    3.3.2影響鹽類水解的主要因素〖教學流程〗通過上節課鹽類水解過程的分析總結水解方程式的書寫方法 → 通過練習區別水解方程式和電離方程式 → 科學探究2和思考與交流2得出影響鹽類水解平衡的因素 → 教學評價。
  • 運用「酸鹼質子理論」判斷鹽類水解後溶液酸鹼性的方法研究
    摘 要:鹽類的水解是高中化學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尤其是學生運用水解的知識解決酸式鹽溶液的酸鹼性、緩衝溶液中離子濃度大小的比較等方面有所困難。本文從酸鹼電離理論和質子理論對鹽類水解概念的分析對比入手,分析質子理論在討論鹽類水解後溶液酸鹼性的判斷方法,輔例以質子理論解決鹽類水解的幾個典型問題,從而揭示酸鹼反應的本質。
  • 高中化學知識點總結:鹽類的水解
    1.鹽類水解的定義在溶液中,鹽電離出來的離子和水電離出來的氫離子或者氫氧根離子結合,生成弱電解質的反應,叫做鹽類的水解。2.鹽類水解的表示方法鹽類的水解用水解方程式表示。鹽類水解程度一般都很小,水解產物也很少,通常不產生沉澱或氣體,所以書寫水解方程式時不用氣體和沉澱符號。鹽類的水解是可逆反應,除發生強烈的雙水解外,一般都用可逆符號。
  • 鹽類水解中的三大守恆
    相關推薦:教師招聘考試《化學》學科知識點|常見考點匯總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鹽類水解是常考知識。其中,有關溶液中離子濃度的問題是其重難點內容。對於這一類問題,明確溶液中離子濃度關係是解題關鍵。書寫技巧:①明確溶液中發生的電離、水解過程(注意水的電離);②寫出溶液中所有陰陽離子;③注意離子所帶電荷數。
  • Na2CO3水解過程溶液pH 與溫度關係的探究
    原來Na2CO3是強鹼弱酸鹽,易水解,鹽類水解的規律之一是「越熱越水解」,也就是溫度越高水解程度越大,相應的鹽溶液的酸性或鹼性就會隨著增大或減小。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一探究竟。 由於鹽類水解在隨著溫度升高時,溶液的PH會發生細微的變化,普通的實驗儀器難以捕捉實驗中微小的變化。
  • > 高三化學教案:《電離平衡和電化學》教學設計
    「高三化學教案:電離平衡和電化學」,希望可以給大家的學習或教學提供更多的幫助。  (1)理解鹽類水解的原理.了解鹽溶液的酸鹼性。理解影響弱電解質電離平衡的因素。理解弱電解質的電離跟鹽的水解的內在聯繫,能根據這種聯結關係進行辯證分析。
  • 高三化學教案:《電離平衡和電化學》教學設計
    「高三化學教案:電離平衡和電化學」,希望可以給大家的學習或教學提供更多的幫助。  (1)理解鹽類水解的原理.了解鹽溶液的酸鹼性。理解影響弱電解質電離平衡的因素。理解弱電解質的電離跟鹽的水解的內在聯繫,能根據這種聯結關係進行辯證分析。
  • 鹽溶液的水解規律及試題精講
    在鹽溶液中,也有呈現酸性或者鹼性的鹽溶液的,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就是本節要給大家介紹的鹽類的水解。鹽類的水解規律:對於鹽溶液,都強不水解,誰強顯誰性,誰弱誰水解,都弱雙水解——意思就是如果鹽對應的算或者鹼都是強酸或強鹼,那麼都不水解,容易呈中性;若果是強酸弱鹼鹽,則容易對應的鹼根水解,溶液顯酸性;如果強鹼弱酸鹽,則酸根水解,溶液呈鹼性;而如果是弱酸弱鹼眼,則呈現雙水解,具體的酸鹼性要看鹼根和酸根,相對來說哪個更強。基本規律如下圖:
  • 教師資格證筆試大綱《化學學科知識及教學能力》(高級中學)
    具有基於課程標準、教材和教學設計知識進行教學設計的能力。3.化學教學實施能力。設計化學教學程序(1)理解化學教學內容組織的基本形式和策略,能夠設計合理的教學流程。(2)通過研究典型的化學教學設計的案例,掌握教學設計的方法,評價教學案例的合理性。(3)能夠在規定時間內按照化學課時教學設計的一般步驟完成所選教學內容的教案設計。(三)教學實施1.
  • 水解酸化池設計指南
    水解-好氧生物處理工藝設計指南一、預處理設施預處理的目的之一是去除粗大固體物以及無機可沉固體,這對配水有特殊要求的水解池尤為重要。另外,不可生物降解的固體在水解反應器內的積累會佔據大量的池容,反應器池容的減少最終將導致系統完全失效。一般預處理系統包括去除大的固體、較小顆粒的格柵和水力篩及去除砂和礫石的沉砂池。
  • 2020教師資格考試筆試大綱《化學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高級中學)
    具有基於課程標準、教材和教學設計知識進行教學設計的能力。3.化學教學實施能力。設計化學教學程序(1)理解化學教學內容組織的基本形式和策略,能夠設計合理的教學流程。(2)通過研究典型的化學教學設計的案例,掌握教學設計的方法,評價教學案例的合理性。(3)能夠在規定時間內按照化學課時教學設計的一般步驟完成所選教學內容的教案設計。(三)教學實施1.
  • 2021年初中化學知識點:水解理論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初中化學知識點:水解理論,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水解理論   ⑴弱酸的陰離子和弱鹼的陽離子因水解而損耗;如NaHCO3溶液中有:c(Na+)>c(HCO3-)。
  • 第三節 鹽類溶液的PH值
    第三節 鹽類溶液的PH值   除強酸強鹼鹽無水解反應外,根據酸鹼質子理論,其它各種鹽的水解反應,實質由是一種質子轉移反應,即酸鹼反應。在純水中,[H+]和[OH-]相等,呈中性。但加入鹽的離子和H+及OH-作用後使水中H+或OH-濃度發生改變,故多數鹽的溶液顯示出酸性或鹼性。
  • 數位化實驗探究明礬淨水與鹽的水解 說課文稿
    高中化學·魯科版選修四數位化實驗探究明礬淨水與鹽的水解一、實驗教學分析1、教學內容分析鹽的水解屬於山東科技出版社新編教材選修四 《化學反應原理》,第3章「物質在水溶液的行為」,第2節「弱電解質的電離 鹽類的水解」,明礬淨水在必修一《化學》第2章第1節「物質的分類」中也提到過。
  • 《細胞的能量「通貨」─ATP》教學設計
    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ATP化學組成的特點及其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教學難點】ATP與ADP的相互轉化。三、教學方法講授法、問答法、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等。(板書課題)(二)合作探究,新課教學1. 合作探究1:探究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物質。利用多媒體展示「螢火蟲發光器實驗」所需要的材料器具,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並強調實驗設計要遵循對照、等量和單因子原則,之後請學生衝刺實驗現象及可能的結論。隨後多媒體展示具體的實驗流程,最後得出結論,ATP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物質。
  • 高中地理《地球的結構》教案教學設計及說課稿模板!
    教師之夢微信公眾號在之前也發過不少教學設計模板和一些萬能模板,需要的同學可以在後臺回復教學設計進行查看。《地球的結構》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1.藉助地震波傳播速度和距離地表深度的關係圖,說出劃分地球內部三個圈層的主要依據和主要界面,並分析說明界面附近地震波傳播速度的變化特徵
  • 1,4-β-D-葡聚糖葡糖苷水解酶
    英文名稱:Cellulase Onozuke R-10其他名稱:1,4-β-D-葡聚糖葡糖苷水解酶CAS號:9012-54-8級別:BR相對分子量:約為58.7KD來源:綠色木黴Trichoderma Vride活力:≥10u/mg活力定義:1g酶粉(或1ml酶液)於50℃、pH4.8條件下,1min
  • 乾擦筆,水溶筆和水解筆優缺點分析!
    乾擦筆,水溶筆和水解筆優缺點分析!隨著大家對無塵板書教學的重視,現在市面上有上百個品牌的板書筆,但是筆的類型歸納起來主要就三種,乾擦筆,水溶筆和水解筆。筆的外形看上去都差不多,所以怎麼選擇一款好用的板書筆讓不少學校老師都比較頭痛,走了不少彎路,吃了不少苦頭,今天小編就在這裡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三種類型的筆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