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作為20世紀最偉大而又最失敗的發明,以其便利性和價格低廉而大量生產,廣泛的應用在人們的生活中,同時也極大的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但其也有缺點,說是缺點,完全可以說是優點:塑料的穩定性太高了。高到要用幾百年甚至三千年才能完全分解掉,這些沒有分解掉的,同時是廢棄的塑料,給全球各個地區帶來了嚴重的「白色汙染」。
為了不讓這些塑料在陸地上「傷害」人類,人類把垃圾丟向了包容性極大的大海。但是大海不會消解這些垃圾,它只會把這些垃圾沉入海底或者繼續漂在水中,這也算是好的結果,也是暫時的辦法。一直在為這個頭疼的人類,從未停止想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直到最近出現新突破口,發現12小時就能消化塑料的蟲子,白色汙染能解決了?
這種蟲子學名叫蠟蟲,它們是種害蟲,常出現在蜂巢中,食用裡面的花粉、蜜蜂的蛻皮和蜂蠟。發現這種蟲可以吃塑膠袋的生物學家Federica Bertocchini 博士一位業餘的養蜂人,某天她在清理蜂房時,將清理出來的蠟蟲放進一個塑膠袋當中,準備待會再處理它們。隔天卻發現這個塑膠袋全是被蟲子「咬」的小洞,蠟蟲們也逃了出來。
這一發現激起了這位生物學家的好奇心,他將這種蟲子帶回到實驗室裡研究,他們反覆做了數次實驗,放了大量的蟲子與塑料,結果證明:這種蟲子真的可以吃掉並分解塑料。他們便開始仔細研究,發現蠟蟲的唾液腺和腸道內存在一種高效的酶,可以分解塑膠的化學鍵,而這也是它們可以食用蜂蠟和塑膠的原因。這一重大發現,是有巨大含義的,全球的白色汙染將會因此改變。
現在,科學家們已經將這一項研究設為重點計劃,希望可以早日研究出人造這種酶的方法,然後大量投入各個回收工廠、垃圾堆放區等地。如果成功的話,解決白色汙染只是時間問題。雖然這一發現給了一個突破口,但是如果因此而繼續濫用塑料的話,起到的效果依舊不大,最終還是要考=靠自己,從自身出發,減少白色垃圾的使用。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