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登報反蘋果,他反的到底是什麼?

2021-01-15 手機鳳凰網

我們很久沒有看到科技圈的超級巨頭如此針鋒相對了。

12 月 17 日,Facebook 率先在《紐約時報》等媒體上登了一整版的「大字報」,標題赫然寫著:「為了各地的小公司,我們決定站到蘋果的對立面。」Facebook 表示,每月都有超過一千萬個小公司通過他們的定向廣告工具僱傭和觸達新客戶,而蘋果對 iOS 上對 IDFA(廣告標識符)的限制和對應用追蹤的控制,讓小公司不能精準投放廣告,也撼動了靠廣告營利的平臺提供免費服務的商業模式。

Facebook 為自家平臺上的小廣告主「出頭」|Facebook

「60%,如果沒有定向廣告,這些小公司的銷售額會銳減 60%。」Facebook 說,順便還質疑了蘋果關於應用追蹤用戶數據的政策。「這些都將會迫使公司的商業模式從免費模式,轉向訂閱制和其他應用內支付,後者都能直接讓蘋果獲利。」Facebook 負責廣告的高管 Dan Levy 直指,「蘋果這麼做是『反競爭』的,」Facebook 還公開支持 Epic Games 對蘋果的起訴,後者因為繞過蘋果的應用內購買被下架了全民遊戲《堡壘之夜》。「歐盟《數字市場法案》(DMA)也該為蘋果設定界限了……蘋果就是在利用自家應用生態傷害 Facebook。」

就在今天,蘋果 CEO 蒂姆·庫克也罕見地在 Twitter 上回應以上的「指控」:「對被收集的數據,以及平臺如何使用這些數據,用戶都應該有選擇權。Facebook 可以像以前一樣繼續在各個應用和網站上追蹤用戶,iOS 14 中的 App Tracking Transparency 只是要求他們先徵求你的同意。」

在人人都對用戶數據被濫用惶恐萬分的當下,蘋果的回應顯得有些有恃無恐,仿佛只是想保證用戶「知情同意」的權利。在這股用戶恐懼四散的潮流裡,蘋果傷害了什麼?又保全了什麼?

他們靠你的數據養活

要明白 Facebook 為之出面的小公司是怎麼利用 IDFA 進行數據採集和精準投放的,我們先要了解 IDFA 這種綁定在 iPhone 上的唯一識別符。各大網際網路公司用這個識別符來追蹤用戶行為、記錄廣告投放所獲得的下載或購買轉化次數,而廣告主以此決定向各流量平臺支付多少廣告費用。

比如,之所以你在 A 電商平臺瀏覽過某款商品後,打開 B 新聞客戶端會看到同款產品的廣告,正是因為兩個 A、B 兩個應用讀取了你 iPhone 的 IDFA。還可能出現這種情況:當你在微信上和好友提到奶粉,之後切換到電商 app 就看到了和奶粉相關的商品,就像是設備在「監視」你一樣。

IDFA 這個應用收集用戶數據的「開關」,此前是默認開啟的。但在今年 6 月,這個靜默生成的契約被蘋果撕毀了。在 iOS 14 上,IDFA 從「默認開啟」狀態改為為「默認詢問」,而且是在用戶打開 app 的初始界面上詢問。業界普遍認為大部分用戶都會選擇關閉,作為對比,先前會主動將藏得很深的 IDFA 關閉按鈕找出來的人只有不到一成。

一旦用戶在最初始不予一次授權,那行業一直以來的廣告營銷策略也就失效了|網絡

而未來大部分用戶的拒絕授權,會讓 IDFA 變得「名存實亡」。蘋果對 IDFA 的「主動淘汰」給數字廣告行業擲下了一枚炸彈,比如今年 8 月,Facebook 在 iOS 14 測試版上進行了小規模測試,結果是廣告收入出現了 50% 的斷崖式下跌。後來因各方反對聲音強烈,蘋果宣布將相關更新推遲到明年年初。

蘋果宣布對 IDFA 的更新政策後,用戶普遍的態度持正面,那是因為對他們來說,此前數據採集、交換和應用的過程如同一個全封閉式的黑箱。用戶並不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數據在哪個環節被利用和共享,而科技公司也沒有很直觀、透明地披露這個流程。

這種「不透明」成了用戶恐懼的源頭。每當適配的廣告出現在用戶的電子屏幕上,就會加重部分用戶的恐懼心理。但需要注意的是,經過「脫敏」的數據共享是門合理且合法的生意。應用和平臺在抓取數據、生成標籤、勾勒畫像的過程中,並不會顯示你叫什麼,或你長什麼樣,因為法律要求這些平臺「使用個人信息時應避免精確定位到特定的個人」。在經過去標示和匿名化的處理後,科技公司能獲取的,其實只是一個間接的、群體的畫像。

輿論對蘋果新政幾乎「一邊倒」的態度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普通用戶對數字廣告乃至提供免費服務的網際網路平臺存在「誤解」。用戶之所以能夠能享受平臺提供的免費服務,一部分是數字廣告系統在支撐供給。換句話說,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有營利需求的網際網路平臺,本來就需要用戶拿他們的「數據」作為交換。

這個本該達成的共識,是不易被用戶感知的,但用戶數據被濫用的風險,卻極易遭致人們的反感。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蘋果對 IDFA 的限制就要正式生效了。另外,主流的瀏覽器也在逐步停止對第三方 Cookie 的支持,Safari 和 Firefox 目前已經默認禁用 Cookie,Chrome 在 2022 年前也將停止支持第三方 Cookie。

上述營銷到「設備」的數據獲取方式,都要被科技巨頭主動淘汰了。原因之一是用戶的不信任傾向,這種不信任也讓這種數據獲取方式的弊病凸顯了出來,一旦用戶在最初始不予一次授權,那之前的廣告營銷策略也就失效了。

對於 Facebook 維護的那些利用大廣告平臺進行投放的小公司來說,IDFA 被限制意味著 app 無法把收集到的數據回傳過去,他們沒辦法在不同應用間找到同一個用戶,也就無法採取針對性投放進行獲客。而他們在短時間內並沒有更好的觸達潛在消費者的替代方案。

蘋果背叛「行規」

限制 IDFA,也並不是就能直接用戶被「監視」、被「賣貨」的問題。事實上,人們收到的廣告並不會減少,只是,廣告投放的精確度會大幅下降,你收到的廣告會更加隨機、不相關。

早在兩年前,蘋果就設計了一套針對 iOS 的廣告追蹤框架 SKAdNetwork,作為代替方案。它與 IDFA 一樣,可以追蹤廣告投放的效果。不同的是,SKAd 不會追蹤特定的用戶或設備,而只會追蹤「行為」。

但對於廣告主來說,蘋果的替補方案只能達到了解點擊或者是安裝的廣告目標,他們不能將用戶特徵這部分數據沉澱下來,也不能對安裝後的一些深度事件進行優化。於是,SKAdNetwork 依舊受到廣告平臺和廣告商冷落。

究其蘋果為何背叛「行規」,本質上還是商業模式和產品策略的差異。「隱私」這幾年都是蘋果產品的重要「賣點」,在 Safari 瀏覽器上自動阻斷廣告平臺對用戶長期的跨網頁追蹤,把數據收集和處理都留在設備本地處理,隨處可見的隱私提示……這些安撫用戶恐懼的做法,無疑是奏效的。庫克在各種場合反覆表示,「我們不會把顧客當成產品(賣掉)」。

但蘋果這種對通用 ID 的「淘汰」,也在悄然推動另一種行業格局的形成——大媒體也同步開始自造 ID。把握了大量用戶數據的 Facebook、Google、阿里、百度、騰訊、字節跳動,它們都構築了自己的廣告平臺。這些頭部網際網路平臺往往有帳號和用戶名體系可以用來定位。而現在,廣告主沒了 IDFA 數據,也只能更加依附頭部廣告平臺。

美國知名營銷技術平臺 LiveRamp 鏈睿亞太區總經理 Frederic Jouve 說道,「大媒體有能力應用自有識別符構建自己的生態系統,形成自我保護和相對封閉的圍牆花園。」同時,這些各家沉澱下來的數據只在各自的生態內通用,這無疑也在市場推向割裂和壟斷。

拿中國市場舉例,當廣告主和品牌總是處於或阿里或騰訊的選擇中,其實是失去了自主選擇的權利。

平臺秩序的建立者被動搖了

但隨著近年來用戶對數據安全的驚慌,和蘋果等公司對行業的「破壞」,也開始動搖平臺秩序的建立者——作業系統廠商。

早在今年 4 月,小米就在自家作業系統 MIUI 12 版本中推出了「照明彈」功能,它類似於 iOS 14 的新功能,在應用程式查看用戶剪貼板、在後臺獲取用戶地理位置,或者調用麥克風、攝像頭等功能時,該功能會觸發「攔截網」,在前臺向用戶發出彈窗通知。在「手機管家」應用程式中的隱私模塊,以日誌形式,統計了已安裝應用的操作行為幾點幾分調用了用戶的麥克風、幾點幾分査看了剪貼板等,以及有幾次相關行為。用戶可以在這個界面關掉他認為被濫用的權限。

MIUI 12 照明彈功能部分截圖,左側為 app 自啟動情況,右側為 app 被喚醒情況 | MIUI

小米發現,這套作業系統上線後,開發者們一開始就向用戶索要最高權限的次數在下降。「照明彈」功能確實給 MIUI 平臺上 App 的合規性帶來了提醒。誰自啟動了,誰啟動了誰,誰的啟動請求被系統拒絕了...... 這些原本就應該讓用戶知道的信息如今被清晰地展現出來。

就在幾天前,蘋果更新了 iOS 14.3,在 App Store 中引入了 app「隱私」信息。在具體的 app 介紹頁面,用戶可以看到「隱私」信息會分為三類:「用於追蹤您的數據」、「關聯到您的數據」與「不會與您關聯的數據」。其中,「用於追蹤您的數據」是指 app 會收集的用戶或設備數據用於定向廣告或廣告評估。「關聯到您的數據」是指通過 app 上的用戶帳戶、設備或其他詳情與用戶的身份關聯的數據。「蘋果曝光了 Facebook 追蹤你的所有方式。」有網友在 Twitter 上列出了 Facebook 長達十幾屏的 app「隱私」信息,不少人大呼叫好。

像上述的 LiveRamp 鏈睿,也推出了中立第三方解決方案 ATS(基於身份驗證的流量解決方案)。這一過程可以形象地理解為,在發起廣告請求時,ID 被套上了一個信封,然後再發送給不同的營銷技術平臺。當它們拿到信封,打開讀取到不同的識別符,完成廣告投放的鏈條。另外,這套方案還隨時允許用戶中途退出,「GDPR 和中國的《網安法》都規定用戶有權利選擇遷出,即停止授權數據方收集個人信息,例如鏈睿官網上就會有一個 Opt Out(退出)的選項,用戶選擇 Opt Out 之後,我們就不會再獲得任何這名用戶的數據。」鏈睿表示。

另外,也有新的技術也在試圖解決精準營銷和用戶數據的兩難問題。比如聯邦學習、安全多方學習等技術能夠在不公開數據的前提下,完成數據建模、提升 AI 水平。舉個例子,一家公司擁有用戶的信用卡數據,另一家公司擁有購房數據,二者可以在不知道對方用戶數據的情況下,完成兩套數據的綜合和匹配。但現實是,很多中小企業沒有動力採用這些前沿的技術。相對高的技術門檻、不菲的成本投入、有限的處罰措施,都是中小公司的合規阻礙。

科技公司該怎麼要我們的數據,而我們該怎麼給,這些都還在動蕩中形成新的平衡。

題圖:Axios

責編:靖宇

相關焦點

  • 到底什麼是反物質?為什麼要研究反物質?
    既然物質都還在,那麼反物質都去哪裡了?    反物質是如何被發現的?    我們先從反物質的物理淵源說起。故事開始於1928年左右。當時,物理學正處於重大改變期。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闡述了引力的本質,以及當物體以接近光速運動時會發生什麼情況。而另一群物理學家正在發展量子力學,來描述粒子的行為。
  • 蘋果向Facebook谷歌正式宣戰:瀏覽器部署反監控功能
    他表示,不完美的隱私保護仍然比沒有保護強得多。他打比方說,即使一個竊賊能夠利用自己的手段打開家門,那也不能成為老百姓不鎖家門的理由。在網站訪問活動中,網際網路公司利用Cookie文件和其他手段來監控用戶信息,比如網民的身份。
  • 什麼是反物質?怎麼理解?宇宙的終極能源,反物質到底有多強?
    反物質是什麼?反物質就是與正常物質狀態相反的物質,比如原子的原子核帶正電,核外是帶負電荷的電子。而在反物質的世界裡,他是由帶負電的原子核和帶正電的電子構成的。也就是說,一切可以相反的性質都會相反。最早提出正電子存在的是,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他從理論上論證了正電子的存在。
  • 「《反滲透法》」背後目的到底是什麼?
    他炮轟「綠委」為了貫徹「聖旨」,一定要在31日前完成「立法」。一個自己都搞不清楚的情況的「法案」,「背後目的到底是什麼?」國民黨團總召曾銘宗舉行記者會呼籲民進黨不要為了選舉趕在31日通過「反滲透法」。(中時電子報資料照片)蔡英文說31日要通過「《反滲透法》」,引發議論。退役上校李天鐸在臉書發文,知道「滲透」兩個字怎麼用嗎?
  • 作家編段子噴大陸不能上Facebook 網友實力找漏洞反噴
    作家編段子噴大陸不能上Facebook 網友實力找漏洞反噴  潛龍勿用 • 2015-04-13 14:59:17
  • 什麼是反重力?未來反重力應用的猜想
    一、什麼是反重力? 首先,根據牛頓老師樹下吃蘋果的理論,從物理學上講,重力等於物體質量乘以物體的加速度g即G=mg也就是說我們之所以可以停留在地球上而沒有被甩到宇宙空間的原因。當物體的加速度不變時,重力的大小取決於物體的質量。
  • 男子輕信GPS定位找蘋果手機反損失「3個蘋果」
    男子輕信GPS定位找蘋果手機反損失「3個蘋果」 2015-08-20 09:26:59來源:新民晚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劉湃 ,希望通過「GPS定位」尋回,沒想到卻陷入了連環套,被騙子以各種名義先後騙走1萬8千餘元,價值相當於3個「蘋果」。
  • 反重力實現了?飄升機——什麼是布朗效應
    最近說聽說有人研究出反重力了啊,到底什麼情況?是真事的話那可是大新聞啊!首先咱們得先來達成一個共識,什麼是反重力呢?是阿三哥的人體漂浮啊?中二所的磁懸浮實驗?這些其實都不算,他們都只是看起來不會受到重力,但其實人或者是物體都是會受到重力的啊,只不過有其他的力和這個重力平衡了而已啊。
  • 重力是什麼?反重力又是什麼
    什麼是反重力?什麼不是反重力裝置?我希望你能幫助我做一些研究,我正在做的附加圓錐和線圈,我們的貢獻者購買了假設,這是尼古拉特斯拉的反重力實驗的一部分。我正處於研究的初始階段,我不知道我在看什麼。 你知道特斯拉的設備或實驗嗎?你猜得出這個物體的用途嗎?這和能量有關嗎? 投稿人還提到,這是從一名聯邦調查局特工的遺產中購買的。從特斯拉的實驗中得到的材料被沒收了,據說再也見不到了。
  • 反物質是什麼,人類是如何發現反物質的?
    他剛剛完成了一項偉大的工作,把量子力學領域的薛丁格方程和宇宙量級上的相對論進行了結合,提出了屬於他的狄拉克方程。薛丁格方程,是用來描述微觀粒子運動的。可是,這個方程也有一個問題,他在計算粒子速度的時候,使用的是正常世界的公式。而在微觀世界,粒子都是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運動著,用宏觀世界的公式就顯得不合適了,而是要考慮到相對論的效應才可以。那麼,相對論是什麼效應呢?相對論告訴我們:物體的移動是不能超過光速的。
  • 追蹤反物質發現史,反物質究竟是什麼?以及反世界存在的可能性
    我認為反物質的發現可能是本世紀物理學所有重大飛躍中最大的飛躍。」-沃納·海森堡要說宇宙中什麼東西最神秘,莫過於我們這個世界的反版本。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反物質,今天我們就來談論反物質的發現史及其令人驚嘆的特性和難以置信的神秘。讓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始追蹤反物質之旅吧!
  • 反凡爾賽文學到底反的是什麼
    敲黑板,忘記的同學在溫習一下 微博  由微博博主@小奶球發起,@蒙淇淇77帶出圈,在凡爾賽文學不斷發酵之下,#反凡爾賽文學他輕輕一笑,從後面環住我。低聲道:「小傻瓜,我在,我聯繫一下我爸,讓他第一作換成你的名字」我瞬間一愣,臉馬上通紅。一個巴掌甩上去「學術不端的都給爺死!」
  • 反氫原子是什麼?研究者:或通過它揭示反物質的真正樣子
    反氫雷射物理儀器又被稱為ALPHA,這是一種專門檢測和研究反氫原子的儀器,可以為我們揭示宇宙中氫原子與反氫原子的之間的關係。 ,氫原子和反氫原子其實是一對完全相反的的粒子,也是證明反物質存在的有利證據。
  • 反滲透淨水器優點 反滲透淨水器原理
    反滲透淨水器是淨水器的一個類型,在眾多淨水器產品中,人們對於反滲透淨水器的評價比較高。反滲透淨水器也成為許多消費者們爭相追逐的對象,那麼反滲透淨水器身上到底有哪些與眾不同的地方呢,首先我們來看看反滲透淨水器的優點在哪裡?
  • 到底什麼是反物質?我們該如何研究反物質?為什麼它沒有毀掉我們
    雖然聽起來可能像科幻小說,但反物質確實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它在現代醫學界被普遍使用。而且你家廚房裡的香蕉也能產生反物質。(稍後會再次提到這一點。)反物質是物理學界最大的謎團之一。當一個反物質粒子遇上一個與它相反的正常物質的粒子時,它們會「同歸於盡」並爆發出巨大能量。宇宙大爆炸之時,正常物質(即構成你和我等世間萬物的東西)和反物質本應該是被等量創造出來的。
  • 理解什麼是反函數,從反函數的定義出發
    稱滿足上述定義的y=g(x)與y=f(x)互為反函數。那麼什麼條件的函數存在反函數呢?很顯然,函數值與自變量值要一一對應,也就是說兩個集合之間的元素是一一對應的,不僅每個自變量值對應只一個函數值,一個函數值也必須只能對應一個自變量值。
  • 反物質,人類的終極武器,到底有多可怕?
    在具體介紹反物質威力之前,我們先來簡單的了解一下究竟什麼是反物質?反物質一詞是在1928年,由著名的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所提出的。 反物質,人類的終極武器,到底有多可怕?
  • 蘋果的「生態化反」:要對PC產業降維打擊?
    在過去,iPhone、服務、Mac是蘋果三大營收來源,而蘋果在iPhone銷量與服務業務上都面臨著高增長的難題。服務業務雖然在近年來還算相對穩健的增長,但是蘋果有新的麻煩。 當下包括Spotify等13家公司與大牌應用開發者已結成「應用公平聯盟」,抗議App Store規則,不滿蘋果App Store對每筆應用內購交易收取15%-30%的抽成制度。
  • 宇宙大爆炸時,反物質經歷了什麼?
    這是因為,物質與反物質結合會產生巨大的能量。科幻小說經常借鑑用反物質來存儲能量的想法,例如,《星際迷航》中用來驅動飛船的燃料就來源於此。畢竟,反物質儲能是傳統燃料的十億倍。一克反物質所含能量足夠汽車繞地球開上1000圈,或將太空梭送入軌道。
  • 萬物皆可「反」,反電子、反物質、反宇宙、甚至反你,它們在哪?
    一分為二,對立統一你已經知道方程式E=mc代表什麼意思:質量能夠轉化成能量,同樣,能量也能轉化成質量。這是一個相當高的交換率。能量能夠從真空裡,從場裡借出一小會兒,創建出粒子。瞬息之前,除了真空,什麼都沒有。現在,有了一個電子,而電子帶有質量。它憑空出現這一事實就意味著一些沉睡著的能量被轉化成質量。那個E=mc的公式在行動。就是這樣。但電子還帶著電荷。這就帶來一個問題:那個電荷是從哪兒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