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微博微信都更新了表情
不知你更pick哪一個
隨著網際網路以及智慧型手機的普及
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網民
人們的交流早已不再局限於面對面
線上交流反而成為常態
火星文、顏文字、表情包
交流方式也日趨多元化
接下來Newsir就帶領大家一起
聊一聊交流那些事
焱暒妏
在那個非主流的年代
用火星文可是趕時髦的好方法
沒有酷炫的火星文QQ名
聊天都不好意思先開口
不易辨識、形態複雜的文字
會產生一定的審美價值
有一部分人用火星文的動機其實很單純
就是覺著火星文好看
顏文字
新時代來臨
跨入計算機時代
網友們的力量令人難以想像
一腳踏破次元壁
利用計算機字符碼錶中特定字符顯示外觀
結合二次元盡情創作
發展成為影響全球的世界文化符號
有「顏」亦有「字」
表情包
流行文化趨勢不可阻擋
伴隨社交網絡興起
上一刻斯文端正
下一秒變身大俠一聲吼
你永遠不知道自己和表情包有多麼和諧
隨著時間的推移
火星文等交流方式漸漸退出歷史舞臺
如今大家更多使用表情包和表情
只要手機內存夠,鬥圖PK任我秀
當同群好友聊得如火如荼
你一開口卻仿佛自帶禁言buff
開啟死寂一般的冷場
當你和朋友上一秒剛說完晚安
下一秒卻又在遊戲世界相遇
場面一度尷尬
此時的我們該如何是好
沒有什麼是一個表情包解決不了的
如果不行那就一來整套表情包
表情包和表情的使用
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
有時也會產生歧義
例如對於"齜牙笑"表情
不同年齡段的人的理解不同
所要表達的意思也不同
長輩:真開心
青年人:你看我打不打你就完了
在不明所以時
收到一個"死亡微笑"
同樣會被嚇得膽戰心驚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不少人開啟了漫漫學習之路
例如得跟家長學生打交道的老師們
也要緊跟時代步伐學習表情的使用
如此多樣的交流方式
表情包漸漸佔據主要地位
和Newsir一起聽聽大家對此有何看法
Newsir:同學,你對表情包交流有什麼看法?
我認為表情包聊天是一種不錯的交流選擇,文字有時候感覺冷冰冰的,就需要表情包來調節氣氛。
表情型文字確實有些可行之處,對比過去我們單純使用系統自帶的黃臉表情包的確更加生動,可以更準確地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情感,在聊天過程中增添了不少趣味性。
我不得不承認,這些非正規的交流符號也是迅速結束話題的好幫手,它既能達到一種易得的「融洽」,也可以成為敷衍的託詞
聽了大家的想法
我們的小記者也有話要說
@月夜龍騎士:
表情包是應時而生的一種流行文化
表情包本質上屬於一種流行文化。依託於社交和網絡的不斷發展,人們之間交流方式也出現了相應的改變,由最早的文字溝通到開始使用一些簡單的符號、emoji表情、表情包,逐步演變為日益多元化的表情文化,使用一些自製的、流行元素圖片來進行溝通。這類圖片以搞笑居多,且構圖誇張,通過收藏和分享此類圖片,人們可以獲得趣味,同時展現自己的藏圖,可以得到人們認可,實現心理上的滿足。由此可見,我們不應該一味的貶低它。
@阿晨晨晨晨晨:
表情溝通搭建連接心靈的橋梁
和朋友之間鬥圖鬥得火熱,一來二去,一鬥也可以是一天。面對父母,卻不知該說什麼 ,每天都是乾癟癟的吃了嗎?怎麼樣?哦哦,嗯……其實有的時候父母也在努力的融入我們的小圈子裡,多點耐心,多些理解,多些包容,善用表情包,或許可以讓我們與父母的關係更加親密。也許有那麼一瞬間,也許就是那個表情,讓我們更加理解彼此,更加活潑地表達愛。
@百變小叮噹:
鬥圖可以帶來許多樂趣
表情包因為其趣味性、高效性、方便擴展、表現力強,特別是可以拿來鬥的特點,一個魔性的鏡頭很快可以出品成套的表情,比如「葛優躺」。而且,當我們群聊陷入無話可說的境地時,我們就可以開始"鬥圖"炸群,這樣不僅可以活躍群氛圍,調動大家積極性,而且可以邊鬥邊樂,鬥的人樂此不疲,而且看的人也津津樂道。
@銀河遺落在人間的小星星:
表情包存在很多弊端
表情包在提供交流便利的同時,給人們的社交也帶來了煩惱。例如,有些人會曲解表情包之意,年紀較長的人會理解不了,泛濫的表情包會削弱人的思考深度等等。結合以上所說,表情包在充當我們聊天潤滑劑的同時,也會給人們網絡社交帶來一定的困擾。在網絡聊天中適當的使用表情符號無可厚非,但也沒有以此完全代替真實的交流。無論什麼時代,好好說話、有條理、寬以待人,都是與人交流的必修之課。
@今天吃魚了嗎:
警惕過量使用造成「消化不良」
表情包的使用要分清場合和情景,調節氣氛表情包成「調味劑」,然而,部分表情包的使用卻違背了初衷,並出現了「天可不聊,圖不可不鬥」「一言不合就鬥圖,滿屏皆是表情包」等跑偏現象。很顯然,一個群如果經常刷屏鬥圖,容易引起一部分人的反感,過量使用會讓人「消化不良」。
交流方式千變萬化
從火星文到顏文字
再到如今的表情包時代
它們開啟了交流方式的新大門
我們或許無法get到
每一個符號、圖片到底意味著什麼
但仍然可能對它們「一見鍾情」
並且樂此不疲的使用
多樣的交流方式
讓我們的交流更加豐富多彩
雖然新的交流方式會產生代溝
但也是時代發展所不可避免的
我們應該學會適應交流新變化
今天的「評論砰砰砰」到這裡就要結束了
關於交流方式的變化
大家有什麼想說的
抓緊時間來評論區告訴Newsir
文稿 | 王慧 郭彬 陳晨 陳雨婷 李燕紅 李佳
圖片 | 聊城大學報記者團 來源於網絡
排版 | 英其菲 高雅彬 陳曉燕
校版 | 齊晨彤
審核 | 焉小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