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阿海:"用榫卯結構的老房子 是修一棟少一棟了"

2020-12-06 東方網

  阿海是誰

  毛正海,四十多歲,江蘇高郵人,初中文化。

  十多歲操起木刨子,一直以此營生。20歲不到踏足上海灘,後進入上海徐房建築實業公司參與老房維護和修繕。他做的榫卯,精巧牢固,現已成為該公司木工班組組長。武康路上眾多老洋房、衡山坊、孔祥熙舊居、徐匯區政府大院2號樓大修道院等歷史保護建築修復中,均留下了他的好手藝。

  何謂榫卯工藝榫卯,是古代中國建築、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即在兩個構件上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榫卯工藝,即通過榫卯的做法,將建築物或家具各個部件連接起來的做法。若榫卯使用得當,兩塊木結構之間能嚴密扣合,達到「天衣無縫」的程度。這項工藝也是古代木匠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

  江湖有稱:手藝高低,榫卯見分曉。

  世間的完美,大抵是艱辛與苦困反覆煎熬成的果。

  「全年無休」、拼命三郎般幹活的阿海師傅,這次真的要請假了。

  下個月,老家的女兒參加中考,「這是個節骨眼兒」,阿海決定回家三五天,給自家姑娘加油打勁。至於能考多好,阿海心裡並沒有很高期許:「她盡力去考,我總要盡力給她『尋』所好點的學校。」

  盡力而為,順勢而推———二十多年榫卯活兒的技巧和精髓,已不自覺地投射進了阿海的生活。

  二十年來,阿海究竟削出了多少榫頭已無從考證,但在成堆的落肩木塊中,老家買上了新房,妻女有了安頓;二十年間,他鑿了多少卯眼也早已估摸不過來,但漫天飛舞的刨花木屑中,他憑著好手藝在圈子裡有了名氣,甩掉了初來乍到時他人嘴邊「小木匠」的戲謔。

  每次,當輪廓清晰的榫頭被推進尺寸「精準」的卯眼時,那「咔滋」一聲,簡直是阿海心中最動聽的聲音,也是他每晚得以踏實入眠的根本。

  當年,父母一句「荒年餓不死手藝人」,老實本分的阿海一頭扎進了卯眼的世界,就此被牢牢定格。

  但他不緊不慢,不糾結當下,不貪戀未來,在日復一日的艱辛、甚至帶點「自虐」的鑿打敲磨中,刨去了身上的世俗味與匠氣,收穫了屬於內心的平和,還有,穩穩的幸福。

  「門當戶對」的背後

  榫對卯深情款款:「執子之手」。

  卯,梨渦淺笑:「與子偕老」

  ……

  醒醒吧,這是寫給文藝青年們看的。

  真實的情況是:當一對榫卯實現相互咬合,天衣無縫,這是需要工匠們反覆打磨、敲鑿的,細節把控上稍有差池,卯眼容易開裂,榫頭也可能摧折。

  先來做個比較。

  用榫卯結構做一扇常規尺寸的窗戶,比起簡單地用釘子連接加固,前者耗費的時間是後者的幾十倍。

  那為何還要用榫卯?

  對於這一點,阿海有著他的小執拗:「相互咬合的榫卯更牢,也更好看些」。而且,冥冥中他總有一種感覺:這門手藝管用,還能「頂飽」。

  阿海似乎對了。

  當年,和阿海同時間拜師學藝的那幫小兄弟們,在裝修新工藝層出不窮、日夜迭代的那些年,他們嫌榫卯煩、嫌榫卯老土、嫌榫卯不「經濟實用」,逐漸荒棄了這項手藝。但阿海卻「抱」著這門手藝一路走了過來。

  每當別人爽氣地用完一盒釘子下工,他會在工地找個安靜的角落坐下,找幾塊邊角料,操練一下舊手藝,做一做當年師傅教授的那幾個「看家榫卯」。有時,根據實際的木工活兒,他會自設預想:「如果這個地方用榫卯做,該如何下手?」他甚至會琢磨著在標準基礎上做一些小改動,讓榫卯有更多的適應性。

  20多年來,無數個「如果」下的「自考題」,為阿海壘起了高於他人堅實地基。即便在這個主要看「效率」的年代裡,他卻憑一手「拙樸」的榫卯站穩腳跟。

  據典籍介紹,榫卯結構千變萬化,有百餘種之多。阿海不可能窮盡所有,但常用的結構他是熟稔的。

  比如,燕尾榫,常用於兩個木方的連接部位,一般來說,在抽屜製作中會常用到;平榫,多用於窗框、窗頂的製作;斜榫、對榫,常用於屋內房梁以及家具內部的製作……

  以一扇榫卯結構的窗戶為例,阿海師傅為我們大致還原了「門當戶對、琴瑟和鳴」背後的繁瑣與磨礪。

  首先是配料。即選擇木料及尺寸。舊式窗戶,大都是「華夫餅」似的多格玻璃窗。一扇窗有上橫檔、中橫檔、下橫檔,以及主檔之間更細小的木檔,各檔之間都是用榫卯連接。橫檔的寬度要根據窗框的裁口來,而通常來說,下橫檔要寬於上橫檔。因為下橫檔容易浸泡雨水腐爛,也易遭白蟻侵蝕,還要承受整個窗戶的重量。關於木料材質,老房子喜用柳桉、老楊松等,因為材質細膩、穩定性高;偶爾也有用紅松、樟子松、杉木等替代。

  第二步,畫線。即在選取的木料上,用鋼尺、直角尺等畫出榫頭的「剖面圖」。這一步是比較難的,因為這個「圖紙」其實完全在師傅心裡———包括榫頭的樣式,榫頭的大小。儘管以窗戶橫檔為例,榫頭厚度原則上在1.3釐米左右,但師傅還是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出自己的預判並調整。此外,榫頭的長度根據實際情況還能做成全榫和半榫之分。全榫,即榫頭全部穿過卯眼,而後將多餘部分截去。半榫,榫眼不鑿穿,直榫不外露,榫舌一般為全榫的三分之二。

  之後是落肩和鑿眼。即鋸去多餘木料,鋸出榫頭,同時鑿出卯眼。而卯眼也很講究精準,考慮到不同木料膨脹係數,卯眼尺寸通常要比榫頭略大。

  接著,由刨子上場「光一下」,推去木屑,平滑表面。

  最後就是組裝,將橫檔的榫頭插進豎框的卯眼內,同時在窗戶開合的一邊刨去兩毫米左右,防止後期木材膨脹,也為後面的油漆粉刷預留空間。

  還有一步並非「必選項」,但連阿海這樣的老法師也未必一定能免除。對於那些咬合不夠嚴絲合縫者,還需要在榫卯之間敲進一塊一頭厚一頭尖薄的三角形「楔兒」木片,起到緊固的作用。

  終極挑戰是屋梁

  對著一個徹頭徹尾的門外漢講榫卯,這對阿海來說,難度係數挺高。

  很多部件及工序,在手上很熟,但真正放到嘴邊、用精準的文字來表述,這令他感覺吃力。但這終究也難不倒阿海,說不好,那就操起筆畫吧。

  於是,他邊說邊畫,滿滿一大張紙,就一扇窗戶講了大半個小時。

  聽者已「雲裡霧裡」,掩嘴捂住哈欠:「是蠻複雜、蠻煩的。」

  阿海:「複雜?平榫窗戶,這算是最簡單的了。」

  ……

  阿海目前手頭的「大活兒」,是徐家匯天主教堂的修繕,因為屬於文物保護單位,這裡對修繕工藝要求嚴格,時間為期一年。屬於木工的活兒,就是門窗、樓梯和屋面。

  相較門窗而言,樓梯修繕考驗的是真本事。

  阿海說,教堂主建築內東西兩側各有一部樓梯,西邊的保護得比較好,只需要調校水平,而東邊的樓梯被白蟻蛀蝕得厲害。而且,這部轉角樓梯

  局部還帶有圓弧,修復起來更費功夫。

  這回,連畫圖都不管用了,阿海得指著實物說。

  與普通木樓梯一樣,這兒的樓梯主要由木龍骨、踏板、斜板(也叫立板)、扶手、立柱等組成。

  龍骨,也稱梁,是木樓梯的「骨骼」,也是樓梯中承載踏板、立柱等部件重量的主要結構,通常每步踏板下都有一根與之平行的龍骨,其一頭牢牢固定在牆內。

  龍骨上的踏板,就會用到榫卯了,通常踏板兩頭都有榫頭,一頭榫進牆裡,另一頭則插在斜板(立板)上。

  斜板,這是老式樓梯的匠心所在,美觀功能佔首位,更有甚者,會在斜板上雕花作畫。

  立柱,則會通過小的榫卯結構牢牢連接踏板和扶手。

  東側的這個樓梯,原材質是比較稀有的老楊松,修繕方還是想方設法在市場上找到了同類的老木料,用以替換遭破壞的結構。

  對於龍骨,換下壞的部分,補上老木料,而後全部加上角鐵,用以加固。

  踏板、斜板損壞的部分也要全部替換,這就意味著要重做很多新的榫卯用以安裝。

  最最費工夫的是,樓梯轉角的斜板部分。阿海指著一段剛修復好的、帶有弧度的樓梯斜板,「你數數木紋」。

  寬度不足一個巴掌的一段斜板,居然由9片弧度不同的木板拼接而成。每個木板都被鋸出不同弧度,拼起來竟渾然天成。阿海介紹說,由於每片木板比較纖薄,拼接時無法用上合規合矩的榫卯,但需要靠兩頭削尖的竹肖來固定連接。

  對阿海來說,修樓梯,充其量,只能算是煩。

  榫卯的終極挑戰是「換梁」。

  先緩口氣,因為屬於西式建築,天主教堂沒有這項考驗。不過,阿海還是不能免俗地、略帶驕傲地回憶起了「想當初」。

  那是兩年前,武康路上某涉密單位,老房榫卯結構的梁遭到了破壞,需要「更新」。阿海帶著工友們先仔細研究房梁的榫卯結構,而後還原至圖紙,分析整個房梁結構的著力點和支撐點。光這項工作,費了兩周時間。

  之後,搭好鋼架支撐著力點,拆掉舊梁,按原樣做好新梁,再組裝回去。

  儘管沒有很多的專業理論知識,但多年的木作活兒也讓阿海對於榫卯有了自己的歸結:「屋梁用榫卯,可以讓不同部件相互借力,又留有韌勁,老祖宗實在是太聰明了」。

  不過如此終極挑戰,在阿海這20多年的木工生涯中也並不多見。「用榫卯結構的老房子,是修一棟少一棟了」。

  苟且與遠方

  聞香識女人,是可以「同理類推」的。

  衡量一個靠手藝吃飯的人,「營生家當」是很有必要看一下的。

  阿海的工具箱在同行中絕對稱得上「驚豔」———不大的木箱子,完全由他自行設計製作,不僅分層,還有「暗格」用於收納細小零件。工具箱外加了把鎖,寫了名字,活脫脫一幅「御用」的腔勢。

  胖墩墩、笑眯眯的阿海,好脾氣是出了名的。這麼多年來,他在工地上唯一一次板面孔,是因為工友沒打招呼,就「順走」了他工具箱裡的工具。

  自此以後,他的工具箱上了鎖,加了名,就差沒在一件件工具身上刻「Logo」。

  各類大中小刨子、榔頭、圓刨、線放儀、角尺等等,工具箱裡的各類工具幾十種,其中絕大多數竟是阿海親手做的。

  工具箱下層正中央最寬敞的地方,留給了一把大刨子,因為經常使用,刨子本身的木材已有了光亮、醇厚的包漿。這是20多年前阿海剛學徒時,師傅教著做的,它也一直跟阿海走南闖北。「這把用得最順手」,阿海回憶說,早些年,每每完工,他都要記著給這把刨子的刨刀上點油,擦一擦。

  認真對待工具的阿海,同樣拿著這股勁對待手裡的活兒。

  經年累月、簡單重複的推刨動作中,他人眼中木屑飛舞、不值一提的苟且中,這把刨子給了阿海難以名狀的踏實與安穩;也見證著他刨去了生活中的疙疙瘩瘩、毛毛糙糙,刨出了精緻與滿足。

  至於能不能望見「遠方」,對於一個木匠師傅來說確實勉為其難。

  眼下的活兒越來越多、越來越難,但這把刨刀在手,阿海總覺得:慢慢來,什麼都不是問題。

  作為手藝人,總繞不過「傳衣缽」的話題。

  事實上,有著好手藝、熱心腸的阿海也曾想過收徒弟,但現實卻給了他無情的一巴掌。

  現在願意學手藝的年輕人少得可憐,肯學的人也多數跑去學油漆工、電工,因為上手快,活兒爽快,說到底,來錢快。偶爾一次,阿海修老房子時的好手藝吸引了一個小青年,主動上前向他請教。阿海心頭一熱,連連點頭,沒想對方拋出的第一個問題是:「學徒期間,吃住誰管,工資可以拿多少?」

  阿海愣住了,回想自己當年學徒時分文未取,推了足足兩年刨子,師傅才肯一點一滴抖出「錦囊」。罷了罷了,「還是自己一個人幹吧,爽氣」。

  木工、瓦匠,這是建築行當裡最苦逼的兩個差事。「心思不在活兒上,怎能做得好?」

  阿海口中的「心思」,在外人看來甚至有些「自虐」———塵土木屑飛舞、油漆味彌散的工地上,他從不戴口罩,因為覺得悶,頭腦不清楚反而幹不好活兒;大夏天,他的宿舍拒絕裝空調,怕舒服慣了,上工幹活反而不適應……

  作為家裡的老么,阿海頭上還有三個姐姐,從小他也是被寶貝著長大的。如今,靠著磨礪出的好手藝,他穩穩地撐起了一個小家、一個大家。阿海的三姐多年前嫁到了上海,在金山開了一家餐飲店,也終結了阿海在上海「舉目無親」的狀態。

  一年中,總有那麼一兩次,「全年無休」的阿海會特別想家。那時,他就會連夜坐上公交,花個四十分鐘去看望阿姐一家,而阿姐也總會好菜好飯地招待。

  這,大概也是阿海在上海到過的最遠的地方。

  榫卯,千年勾畫出的妥妥安全感

  作為一個門外漢,對榫卯的唯一一次直觀感受,與一次地震相關。

  幼年時,小縣城的老宅裡,半夜,睡夢中被一陣隱約的搖晃驚醒,睡意朦朧中,只覺得眼前暈暈,房子還不停發出「吱嘎吱嘎」的響聲。

  「怎麼了?」

  大人答:「地震了」

  我「哦」了一聲,扭頭很快又睡著。雖然是次小地震,但因為之前早聽大人說過:「這房子全是木頭結構,牢得很。」

  所以心裡暗暗對其託付了百分百的信任和可靠。

  而這次小地震之後,「木結構」(榫卯),也在我幼小的心裡種下了妥妥的安全感。

  其實,榫卯並非那麼神秘。

  2010上海世博會中國館,頭重腳輕的「東方之冠」就是採用了神奇的榫卯結構,鬥拱層層疊加,越抱越緊,有著難以估量的承受力。

  2014年,李克強總理贈送給德國總理默克爾一把「魯班鎖」,也是榫卯結構,在沒有釘子、繩子、膠粘劑的情況下,六根木條能緊緊交叉、抱合、固定在一起。

  據考證,中國榫卯結構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原始先民們居住的木結構房子裡便已出現,甚至早於漢字歷史。

  幾千年間,榫卯衍生出千百種花樣,派生極多,適用不同的建築構造及家具,起到了形體構造的「關節」作用。特別是明清家具,其製作幾乎用到了所有的榫卯種類,展現了榫卯結構進化的最終樣式。

  榫卯結構的背後,體現了古人樸素的「陰陽相生」的思想。「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順應自然規律,謀求萬物為人類所用、人類與萬物和諧相處。

  榫卯結構蘊含著力學、數學、美學和哲學智慧,同時也最有效地利用了木材的特性,達到了實用和美觀的完美統一。在中華民族的傳統工藝中,像榫卯這樣廣泛應用、萬世不朽的工藝並不多見。

相關焦點

  • 不是木工沒活幹,只是木工幹不好了,神奇的榫卯結構逐漸消失
    今天看了這樣的一則新聞——一個貴州的69歲老木匠,從事木匠工作44年,堅守匠心和工藝,完成了200多棟木製的吊腳樓,整棟樓全靠榫卯結構,不用釘子也不用膠水,建個四五層都能保證特別的牢靠。我不知道這樣的新聞帶給大家的是什麼樣的感覺?
  • 「半個木匠」張均成:用工匠精神傳承中國傳統榫卯工藝
    【解說】在河北石家莊,自稱「半個木匠」的張均成,七年前他帶領一群老木匠,把書裡的古代榫卯,復原成了實物模型。他們在製作過程中遵循古法,延續傳統,把古籍中記錄的明式家具榫卯結構一一復原,並附有詳細的拆裝圖解。今年43歲的張均成畫過畫,做過雕刻,從事工藝美術多年,他最初接觸榫卯,主要是源於對中國古典家具的喜愛。
  • 成都「蒼蠅館子」雨田拆了 裡面藏著一棟歷史風貌建築
    「周圍的老房子都拆了,就只留這一棟樓,肯定有故事。」市民呂先生駐足在成都市華興正街79號,仔細觀察後對記者說了這麼一句話。 2016年,因華興正街新集場巷片區改造項目,包括在此處開了30餘年、「蒼蠅館子」雨田飯店在內的諸多商戶均搬遷了。從那時起,華興正街79號附近都圍了起來。
  • 廣西網紅木匠爺爺火到國外,就憑一技榫卯工藝
    但榫卯作為一種基因,潛移默化間流淌在我們的血液裡,有些人因為榫卯,走出了不一樣的人生路。2017年,幹了大半輩子木匠的王德文帶著重要任務從山東老家來到了廣西,為了討孩子的喜歡,他想到了用自己熟悉的木工活製作出千奇百怪的小玩意,而這一切都讓正在做自媒體的兒子拍攝了下來,讓許多網友都認識了這位憨厚老實,又心靈手巧的網紅木匠——阿木爺爺。
  • 你知道榫卯結構是誰發明的嗎?魯班不僅僅是個木匠,也是個發明家
    我們會知道的就是鋸子,其實鋸子就是魯班發明的,當時的時候,他是在山上砍樹的時候,差一點兒就滑下山崖,所以他一把抓住了一種野草。野草是帶刺的,所以說當時把他的手劃破了很大一塊,並且流出了非常多的鮮血,他有著一些小小的鋸齒,就發現了其中的大道理,這對他日後發明鋸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回去之後,他就精心的製作,他進行了反覆的實驗,就發明了鋸子。
  • 一棟大棚就是一個「聚寶盆」
    一棟大棚就是一個「聚寶盆」,一棵果樹就是一株「搖錢樹」。一棟棟連方成片的種植大棚,瓜果飄香、綠意盎然,真正實現了一年四季有收成,一年四季有收入。四平市棚膜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讓農民在增收致富的路上有了實實在在的「金鑰匙」。
  • 榫卯,是一種充滿中國智慧的傳統木匠工藝
    ,任何親眼見過這座大樓的人無不被建築的精妙結構所折服,世人在感嘆日本精妙的設計時卻不知所謂的「河合繼手」 這便是中國的榫卯早在幾千年前已是古代工匠的必備技能,卯是一種充滿中國慧的傳統木匠工藝,凸出來的部分稱為「榫凹進去的部分叫做「,榫卯相契合,從而使木頭與木頭完美銜接,頭與木頭完美銜接
  • 在農村,蓋一棟二三層磚混或框架小樓,大概要多久?
    農村自建房,蓋一棟二三層磚混或框架小樓,大概要多長時間?文/農夫也瘋狂對於農民來說,當手頭富足了以後,這筆錢該怎麼花呢?當然是用來建房子了。一方面是城裡買房子的價格太高,往往一套房子的首付在農村就能建一棟房子了。另一方面父母都是在農村,而且以後老了自己也可能會回到農村,在農村有房子就是有個養老的地方。因此近些年這農村裡也興起了建房子的熱潮。那在農村裡自建房,蓋一棟二三層的磚混或框架小樓,大概要多長時間呢?這裡農夫說一下自己身邊的真實案例吧,供大家來參考一下。
  • 男子打造迷你小鎮 一棟棟「小別墅」深藏對女兒的愛
    上遊新聞記者 畢克勤 攝紅色的屋頂、綠色的草坪,院子裡停著跑車……昨天,十棟精緻的迷你小別墅被放在一起,吸引著人們的目光。每棟二層小別墅只有不到30釐米高,看上去就像一個色彩繽紛的迷你歐洲小鎮。這是一場關於「父愛」的獨特展覽,這個迷你小鎮上每一棟可愛的小房子,都出自71歲的饒照榮那雙靈巧的手,「我女兒小時候最喜歡我給她做的手工玩具。
  • 研究生的榫卯實訓課 傳統工藝的後浪來了!2020北京化工大學 榫卯...
    設計系學生實訓課 第2天:講解簡單榫卯結構,學生們學習開榫、並制榫設計系研究生實訓課 第3天:鑿卯今天的成績,上午學習了鑿卯的技巧,下午鑿卯並結合昨天的開榫,製做成了一個完整的榫卯結構,最值得讚揚的是同學們的作品嚴密度和精美度超出預期!
  • 福州版「阿木爺爺」,匠心傳承榫卯工藝
    一榫一卯,凝聚古人的千年智慧。最近,一位「阿木爺爺」火遍海內外,他不用一滴膠水,不費一根釘子,就做出了幾千年前式樣的魯班凳、微縮版中國館,讓人嘆為觀止。在福州,也有一群精通榫卯工藝的匠人,在內河邊建起一座座古韻流香的亭廊。
  • 拋開土地成本,建一棟30層的住宅樓一平方成本有多少?
    一、設計費。一棟住宅樓的建設並不是開發商想怎麼建就怎麼建,你必須根據政府的相關規劃要求設計住宅樓,那你就得請一些專業的建築規劃所來設計。至於這個設計費是多少,要看不同的建築所,一般情況下設計費大概在15塊錢到20塊錢之間每平米。二、監理費。
  • 昭通鎮雄一古街發生火災,幾棟木房熊熊燃燒成火海
    視頻顯示為幾棟低矮的民房正在燃燒,火焰熊熊,火光沖天,濃煙滾滾,不時傳來「噼噼啪啪」的燃燒爆裂聲和在場人員的驚叫聲,有人在火災現場滅火或搶救財產。據知情人介紹,此次火災造五六棟相鄰的民房著火,均為木頭老房子。
  • 在月球上修一棟玻璃房子,再利用太陽能發電提供熱量,可以活多久
    然後在月球和地球修一座巨大的信號塔,將地球的信號接收到月球來,這樣就能在月球看電視,玩網路遊戲和家人通話了。再定製一套防輻射保溫太空衣,無聊的時候就可以在你家附近逛逛。到時候真能修建這樣一棟房子,我就把我女朋友們帶上,從此過上沒羞沒臊的生活。
  • 「榫卯」怎麼讀?——從讀音開始,了解中國科技館「榫卯的魅力...
    榫卯的魅力   「榫卯」的讀音為[sǔn mǎo],而不是很多人口中的[sǔn mǒu]。它是木構件之間利用凹凸結構相互咬合的連接方式,凸出的部分叫榫,凹進的部分叫卯。榫卯是中國古代七千年前的一項重大發明。
  • ...18棟、19棟、D棟商業及門衛室)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意見公示
    2020年9月19日,恩施欣華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根據《欣華·理想城三期(12棟、13棟、16棟、18棟、19棟、D棟商業及門衛室)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調查報告表》並對照《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暫行辦法》,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技術指南 生態影響類》、本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和審批部門審批決定等要求對本項目進行驗收,提出意見如下:
  • 投資13億,沒修一棟辦公樓!成都這所K12學校,帶來的全是「硬貨」!
    一開校,就有藤校學子當學長,校友遍布全球頂尖學府; 博士、碩士、海歸組成的教師陣容震動成都教育圈,打出師資最強陣容 一大波美圖即將來襲, 家長們,準備好接招~
  • 235平豪華大氣新中式別墅,建一棟,真正的人生贏家
    所以,趁還有宅基地在手裡,手續還能審批下來,快建一棟吧。只要宅基地和設計圖到位了,建房就不是難事。這不,小編我就給您準備這套設計圖,氣質有格調的三層新中式別墅。最有特色的當屬這棟建築的露臺設計,三層超大露天平臺能夠滿足現代人對於休閒娛樂的多功能需求。此外,別墅之外還設計了小院子,與新中式的主體風格相襯。總體來看,這棟別墅典雅大氣,是建房的優選。
  • 在海珠湧大橋南引橋中間位置 有一處凹位往下看是一棟舊屋
    導讀:8月3日,廣州市環島路海珠湧大橋正式建成通車,大橋東西車道的夾縫中的「隱蔽角落」,一棟僅約40多平方方的老宅意外走紅。有人將大橋上的縫隙戲稱為「海珠之眼」,也有人將那棟夾在道路中間的房子稱為「廣州最牛釘子戶」
  • 面寬尺寸很相近的兩棟別墅,造型都比較簡約,第二棟為復古中式風
    面寬尺寸很相近的兩棟別墅,造型都比較簡約,第二棟為復古中式風。如果打算在農村蓋一棟兩層小別墅,應該考慮簡單實用為主,造型太過複雜就失去了蓋兩層小別墅的意義,下面兩款戶型,面寬尺寸很相近,造型都是比較簡約類型的,易施工就是它們身上的標籤,在老家蓋一棟這樣的別墅,想想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