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在河北石家莊,自稱「半個木匠」的張均成,七年前他帶領一群老木匠,把書裡的古代榫卯,復原成了實物模型。他們在製作過程中遵循古法,延續傳統,把古籍中記錄的明式家具榫卯結構一一復原,並附有詳細的拆裝圖解。今年43歲的張均成畫過畫,做過雕刻,從事工藝美術多年,他最初接觸榫卯,主要是源於對中國古典家具的喜愛。
【同期】張均成
(我)喜歡明式家具,就想做這個東西,但是想把明式家具的格調、造型做好,就會涉及到一些它的結構問題,(到底)是怎麼做的,在這個基礎上就(開始)研究榫卯構造。
【同期】老木匠 吳喜太
張老師把榫卯的圖片拿過來以後,我覺得這個(復原榫卯結構)挺不錯的,因為明式家具是中國家具的頂峰,我本身就是木工,也想把這個(榫卯技藝)傳承下去。
【解說】榫卯是一種古老的結構智慧,是中國古代建築和家具的主要結構方式,榫卯顧名思義:凸出的部分叫榫,凹進的部分叫卯,凸出的榫頭與凹進的卯眼緊密契合,就能將木構件牢固地連接在一起。
【同期】張均成
到今年2020年,大概有六七年的時間了,這個過程中我們把實物復原出來,已經復原出50多種(榫卯模型),古代榫卯結構存在過的、包括文獻記載的(明式家具的榫卯構造),我們統計了一下大概有180多種。
【解說】張均成說,榫卯結構是木構件之間多與少、高與低、長與短的巧妙組合。製作榫卯模型,需要精確設計、畫線,並通過鋸、刨、鑿、磨等工序,這樣製作的木作,不需要一根釘子、一滴膠水。
【同期】張均成
比如說鋼筆,鋼筆的筆帽和筆往一塊兒一插,本身它就是一個榫卯結合的原理。螺絲釘也是(利用榫卯的原理),螺絲棍本身就是個榫,螺絲母本身就是個卯。
【解說】張均成把每種榫卯模型的構件和拆裝過程,都拍成了照片,他把這些內容做成帖子發布到木工論壇上,在木工圈和家具圈掀起了一場榫卯熱。張均成多年來專注榫卯研究與教學,讓榫卯走進數十所大學和多家博物館,引發了學界和大眾對傳統榫卯的關注。
【同期】北京化工大學設計系研究生 安琪
我們平時在學校學習的理論偏多一些,實際操作的課是較少的,這次來到石家莊和張老師一起學習榫卯結構,學到了很多在學校學不到的知識,比如說榫卯是如何穿插的,榫卯有多少種結構。
【同期】北京化工大學設計系研究生 張迪
一個家具它裡面的複雜的結構,是我們正常的肉眼看不見的,尤其是運用到榫卯結構的家具。平常也會去了解日式的家具還有北歐的家具,我發現中國的家具會在結構上更加的精細化,手工活更有它的智慧在裡面。
【解說】在張均成看來,由於榫卯結構大多是存在於家具裡面,不將家具拆散,很難見到其真容。他把榫卯結構展示出來,供大眾參考學習,就是希望年輕一代能夠更多地了解這門優秀的傳統技藝。
【同期】張均成
真正跟這些老師傅們在一起的時候,你會發現他在製作過程當中形成的這種知識、經驗,這種智慧的積累是你想不到的。保護傳統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發展它,讓它和這個知識時代和這個經濟時代去結合就好了。
邢璐 河北石家莊報導
責任編輯:【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