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遊是全國「工藝美術之鄉」、「中國古典工藝家具之都」,是全國最重要的紅木集散地之一,吳志偉出生在這座城市。他家學淵源,從小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在接觸家具之前,他跟隨家中長輩學習古典佛像雕刻技藝。
佛像雕刻,鍛鍊了手與心的協調能力
佛像雕刻,是一門孤獨而沉悶的手藝。在前期的學習中吳志偉搬堆泥巴,和泥巴,釘結構木架,在師父的督促下堅持,雖然也覺得有點悶,但慢慢地靜下心來時他會發現其實這些準備都是為了打好基礎。
學習雕塑,一方面鍛鍊了他的手臂力氣和手的靈活度。因為使用的工具是竹製的刀具,在泥巴上雕,是有一定的阻力,可以想像下,在雕刻時竹刀在泥上切塊的阻力,一般要做到一刀下去,要出線條成型。上下搬堆泥巴的辛勞程度不亞於跑個半馬。
另一方面在打木架和雕塑時要靜心下來,靠的是心裡的佛像的理解來把內心認知的莊嚴慈悲的像在泥土上塑造出來,這就磨礪了他的心性。
這樣一學就是五年。
痴迷上傳統木質結構中的榫卯工藝
2011年,偶然的機會,他跟隨師傅去到當地的紅木家具生產工廠。在那,他看到別人畫的家具圖,接觸到家具的木質結構,這讓他覺得無比驚嘆。在做佛像雕塑時,他們總會需要去鐵店去定一個框架,但傳統的家具卻見不到一根釘,而且組合得非常穩妥,不晃動。這些傳統家具往往還能流傳百年。
他好像陷入了兒時那種拆玩具一般的情感裡,希望能去解讀這些奇妙的結構。當時,吳志偉的姨父有一家家具廠,他便跑到那去學習。
每一天他都到工廠裡跟著木工師傅問東問西,還一度被姨父責問,怕他耽誤了工人的工期。但木工師傅常常是只會做不會說的,他只能靠著自己猜悟和理解,摸索前進。
他開始動手做的第一個榫卯結構是燕尾榫,這是一個最常用的結構結合處使用的榫卯,也有適當的裝飾效果。偶然的一個機遇接觸到榫卯結構的一些知識,正好是他一直想研究的方向,在摸透榫卯結構後,興奮難以言喻。
他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學習傳統榫卯結構。於是,他開始了三十三式結構的製作。
做傳統家具,需要深厚的理解力
學習傳統家具的製作,是他人生的另一個開始。製作家具時為了達到家具韻味的表達,他首要學會挑選木材,這是極為重要的。初學的時候,他總覺得從外觀上來看每一根木料都一樣,沒多大區別。但開料後就會發現氣味、紋路其實都是不一樣的,裡面呈現的形狀也讓人充滿想像,木頭被切開後有山水紋路、水波紋路……
只有基於對木頭本身的思考和尊重,才會有每一件與眾不同的作品。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明白了其實紅木的每一根木料都不一樣,從木材的總類有分33種,密度高低不同,纖維結構不同,因密度及纖維結構的不同,材料的穩定跟韌性也就不同。
這就是要先對材料了解它的特性後,再單獨對每一種木材的特殊烘乾處理。
取料也是非常講究,木料上沒白皮,沒裂心,無橫紋,木質s最好的料為「二漂料」就是所謂原木裡的二層皮,這個部位的料質是在圈內公認的沒白皮,沒裂心,穩定的好料。所以廢料比較多,特別是製作一張好家具是很耗料耗工的,小型家具更甚。
懂得了如何去看木料後,更重要的是掌握核心工藝,在此榫卯就顯得尤為重要,它是家具的靈魂,是家具的核心支柱,家具的穩定性體現在榫卯的選擇應用與切割製作的精細度和結構的合理性上。
「傳統的榫卯結構,舉個例子夾頭榫的圓腿畫案,整張案子最為重要的結構就在腿部與牙的結合,腿部頂端的開口大小深度還有外側的燕尾口與牙板的燕尾槽厚深度要剛好吻合。不能太大,也不能太薄。大了會使吻合度鬆動,只有靠手工慢慢修飾使得精密度剛好吻合,且組裝時有那種空氣的助力感,且夾頭剛好牢牢的夾住鎖住兩側邊框,這樣就可以做到不用一滴膠水也能使其牢固穩定。」說起榫卯,他的話多了起來。
當我們往回看曾經的明式家具,清代家具,其實古人在家具上花的心思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家具的背後是一個龐大的脈絡體系,是關於人、自然、文化的多方思考。
比如吳志偉設計的一款炕幾。
在《韓熙載夜宴圖》中,我們就能看到羅漢榻上的炕幾被當作飯桌使用。到了明清家具發展巔峰的時期,炕幾的使用日漸普遍,款式繁多,且用材考究,製作嚴謹準確,結構合理規範,逐漸形成穩定鮮明的風格。
炕幾又帶有幾分文人的詩意。這件炕幾在器型上,我們可以輕易的發現傳統的古韻,所用的線條和造法幾乎都能在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研究》一書中找到對應的解說。
傳統家具的學習是廣而博的學識積累。
通過這些思考,吳志偉逐漸摸索出自己想要走的方向。在作品方面上,他一方面傳承中國最純正的家具器形,在工藝和結構上幾近苛刻;同時在古典家具上深入探究榫卯結構的創新應用。
如今的他取得了諸多榮譽。別人評價他,總說他是個「痴迷者」。也就是對榫卯一發不可收拾的痴迷,讓他在榫卯家具的創作中走到了今天,讓他的作品融合了現代的簡約審美、傳統的雕刻技藝和精湛的榫卯工藝。
雖是小件,卻見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