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對他來說,就像樂高那麼神奇!

2020-12-05 東家APP

仙遊是全國「工藝美術之鄉」、「中國古典工藝家具之都」,是全國最重要的紅木集散地之一,吳志偉出生在這座城市。他家學淵源,從小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在接觸家具之前,他跟隨家中長輩學習古典佛像雕刻技藝。

佛像雕刻,鍛鍊了手與心的協調能力

佛像雕刻,是一門孤獨而沉悶的手藝。在前期的學習中吳志偉搬堆泥巴,和泥巴,釘結構木架,在師父的督促下堅持,雖然也覺得有點悶,但慢慢地靜下心來時他會發現其實這些準備都是為了打好基礎。

學習雕塑,一方面鍛鍊了他的手臂力氣和手的靈活度。因為使用的工具是竹製的刀具,在泥巴上雕,是有一定的阻力,可以想像下,在雕刻時竹刀在泥上切塊的阻力,一般要做到一刀下去,要出線條成型。上下搬堆泥巴的辛勞程度不亞於跑個半馬。

另一方面在打木架和雕塑時要靜心下來,靠的是心裡的佛像的理解來把內心認知的莊嚴慈悲的像在泥土上塑造出來,這就磨礪了他的心性。

這樣一學就是五年。

痴迷上傳統木質結構中的榫卯工藝

2011年,偶然的機會,他跟隨師傅去到當地的紅木家具生產工廠。在那,他看到別人畫的家具圖,接觸到家具的木質結構,這讓他覺得無比驚嘆。在做佛像雕塑時,他們總會需要去鐵店去定一個框架,但傳統的家具卻見不到一根釘,而且組合得非常穩妥,不晃動。這些傳統家具往往還能流傳百年。

他好像陷入了兒時那種拆玩具一般的情感裡,希望能去解讀這些奇妙的結構。當時,吳志偉的姨父有一家家具廠,他便跑到那去學習。

每一天他都到工廠裡跟著木工師傅問東問西,還一度被姨父責問,怕他耽誤了工人的工期。但木工師傅常常是只會做不會說的,他只能靠著自己猜悟和理解,摸索前進。

他開始動手做的第一個榫卯結構是燕尾榫,這是一個最常用的結構結合處使用的榫卯,也有適當的裝飾效果。偶然的一個機遇接觸到榫卯結構的一些知識,正好是他一直想研究的方向,在摸透榫卯結構後,興奮難以言喻。

他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學習傳統榫卯結構。於是,他開始了三十三式結構的製作。

做傳統家具,需要深厚的理解力

學習傳統家具的製作,是他人生的另一個開始。製作家具時為了達到家具韻味的表達,他首要學會挑選木材,這是極為重要的。初學的時候,他總覺得從外觀上來看每一根木料都一樣,沒多大區別。但開料後就會發現氣味、紋路其實都是不一樣的,裡面呈現的形狀也讓人充滿想像,木頭被切開後有山水紋路、水波紋路……

只有基於對木頭本身的思考和尊重,才會有每一件與眾不同的作品。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明白了其實紅木的每一根木料都不一樣,從木材的總類有分33種,密度高低不同,纖維結構不同,因密度及纖維結構的不同,材料的穩定跟韌性也就不同。

這就是要先對材料了解它的特性後,再單獨對每一種木材的特殊烘乾處理。

取料也是非常講究,木料上沒白皮,沒裂心,無橫紋,木質s最好的料為「二漂料」就是所謂原木裡的二層皮,這個部位的料質是在圈內公認的沒白皮,沒裂心,穩定的好料。所以廢料比較多,特別是製作一張好家具是很耗料耗工的,小型家具更甚。

懂得了如何去看木料後,更重要的是掌握核心工藝,在此榫卯就顯得尤為重要,它是家具的靈魂,是家具的核心支柱,家具的穩定性體現在榫卯的選擇應用與切割製作的精細度和結構的合理性上。

「傳統的榫卯結構,舉個例子夾頭榫的圓腿畫案,整張案子最為重要的結構就在腿部與牙的結合,腿部頂端的開口大小深度還有外側的燕尾口與牙板的燕尾槽厚深度要剛好吻合。不能太大,也不能太薄。大了會使吻合度鬆動,只有靠手工慢慢修飾使得精密度剛好吻合,且組裝時有那種空氣的助力感,且夾頭剛好牢牢的夾住鎖住兩側邊框,這樣就可以做到不用一滴膠水也能使其牢固穩定。」說起榫卯,他的話多了起來。

當我們往回看曾經的明式家具,清代家具,其實古人在家具上花的心思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家具的背後是一個龐大的脈絡體系,是關於人、自然、文化的多方思考。

比如吳志偉設計的一款炕幾。

在《韓熙載夜宴圖》中,我們就能看到羅漢榻上的炕幾被當作飯桌使用。到了明清家具發展巔峰的時期,炕幾的使用日漸普遍,款式繁多,且用材考究,製作嚴謹準確,結構合理規範,逐漸形成穩定鮮明的風格。

炕幾又帶有幾分文人的詩意。這件炕幾在器型上,我們可以輕易的發現傳統的古韻,所用的線條和造法幾乎都能在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研究》一書中找到對應的解說。

傳統家具的學習是廣而博的學識積累。

通過這些思考,吳志偉逐漸摸索出自己想要走的方向。在作品方面上,他一方面傳承中國最純正的家具器形,在工藝和結構上幾近苛刻;同時在古典家具上深入探究榫卯結構的創新應用。

如今的他取得了諸多榮譽。別人評價他,總說他是個「痴迷者」。也就是對榫卯一發不可收拾的痴迷,讓他在榫卯家具的創作中走到了今天,讓他的作品融合了現代的簡約審美、傳統的雕刻技藝和精湛的榫卯工藝。

雖是小件,卻見大智慧。

相關焦點

  • 新發現表明:巨石陣就像古代樂高玩具一樣「被縫在一起」
    根據自然資源保護論者的說法,巨石陣的巨大石板就像「古代樂高」一樣被縫在一起,一張罕見的巨石陣上的照片揭示了一系列的槽和洞被用來連接紀念碑,就像早期版本的積木玩具。
  • 古代神奇的榫卯結構,為什麼到了現在幾乎消聲覓跡了?
    這就是我國建築歷史上的文化瑰寶——榫卯。這麼神奇的方法,你能想像是從什麼時代流傳下來的嗎?唐朝?明朝?不不不,其實早在距今大約六七千年的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遺址中就已經存在了榫卯結構的構件部分。沒錯,古人的智慧,超出你的想像。下面,讓我們真正認識一下何為榫卯結構吧。
  • 神奇的「榫卯工藝」品其之美 享其之趣
    但很有必要說一說咱們祖先的智慧結晶,也是獨屬於咱們中國的建築文明瑰寶——榫卯結構。榫卯結構榫卯結構所採用的材料,一眼望去其實就是一些木塊,但它之所以被稱為國粹,並不是沒有道理的。榫卯結構概括起來就是精巧和結實。它主要是用木塊進行相互咬合的結構方式,常用於建造的主要結構有立柱、橫梁、順檁等,用於連接這些部件的關鍵咬合方式就是榫卯結構咯,榫卯的存在使得它們的結合更加吻合。採用的方式為凹凸連接,凸出來的部分叫做榫頭,凹進去的部分叫卯眼或卯槽,榫與卯的高度咬合,可以保證建築結構的穩定。
  • 神奇的榫卯結構,不用一顆釘子卻堅固無比!
    榫卯工藝最早誕生於石器時代,在古代,皇室和達官貴族的家中,大到房屋,小到桌椅都用到了榫卯結構。雖然沒用任何金屬的構件,但是製作出來的家具和建築都牢固無比,有的甚至歷經數百年的風雨都還屹立不倒,保存至今。技藝高超的工匠做的榫卯結構扣合十分嚴謹,基本沒有縫隙。
  • 椰雕工藝師朱凡:椰殼之間有榫卯
    作為一項古老的傳統技藝,椰雕是一門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穿越時光阻隔,銘刻歷史之記憶,它不僅是工匠們世代相傳的謀生手段,還蘊含著瓊州獨特的人文氣息和深厚的文化內涵。  時至今日,海南椰雕雖然已輝煌不再,但民間手藝人依然默默堅守和傳承著這一雕刻技藝。  海口市美蘭區大致坡鎮金堆村委會美貼村是個美麗的村莊,村前池塘綠波蕩漾,村旁村後古樹參天、竹葉青翠、椰樹成林。
  • 木匠阿海:"用榫卯結構的老房子 是修一棟少一棟了"
    即便在這個主要看「效率」的年代裡,他卻憑一手「拙樸」的榫卯站穩腳跟。  據典籍介紹,榫卯結構千變萬化,有百餘種之多。阿海不可能窮盡所有,但常用的結構他是熟稔的。對於那些咬合不夠嚴絲合縫者,還需要在榫卯之間敲進一塊一頭厚一頭尖薄的三角形「楔兒」木片,起到緊固的作用。  終極挑戰是屋梁  對著一個徹頭徹尾的門外漢講榫卯,這對阿海來說,難度係數挺高。  很多部件及工序,在手上很熟,但真正放到嘴邊、用精準的文字來表述,這令他感覺吃力。但這終究也難不倒阿海,說不好,那就操起筆畫吧。
  • 古代兩款黑科技鑑賞,榫卯工藝與水運儀象臺,富含古人思想智慧
    古人用他們的智慧,在使用簡陋工具的前提下,製造出了很多直到今天仍令我們驚嘆不已的神奇物品。這些物品到了今天仍然能夠讓我們大開眼界,感嘆老祖宗的奇思妙想。那麼,就讓我們走進古代黑科技,領略一下祖先的神奇智慧吧。
  • 「榫卯」怎麼讀?——從讀音開始,了解中國科技館「榫卯的魅力...
    榫卯的魅力   「榫卯」的讀音為[sǔn mǎo],而不是很多人口中的[sǔn mǒu]。它是木構件之間利用凹凸結構相互咬合的連接方式,凸出的部分叫榫,凹進的部分叫卯。榫卯是中國古代七千年前的一項重大發明。
  • 研究生的榫卯實訓課 傳統工藝的後浪來了!2020北京化工大學 榫卯...
    設計系學生 榫卯實訓課 第6天:已進入家具設計製作階段,對設計系研究生來說 學習劃線不是難事,設計系研究生基本都會三維建模,空間感很好,木作的構造主要用立體幾何,都一個原理。下午設計面板並修形,同學們棒棒噠!
  • 不是木工沒活幹,只是木工幹不好了,神奇的榫卯結構逐漸消失
    今天看了這樣的一則新聞——一個貴州的69歲老木匠,從事木匠工作44年,堅守匠心和工藝,完成了200多棟木製的吊腳樓,整棟樓全靠榫卯結構,不用釘子也不用膠水,建個四五層都能保證特別的牢靠。我不知道這樣的新聞帶給大家的是什麼樣的感覺?
  • 《樂高漫威超級英雄2》神奇四俠大反派成最終BOSS
    《樂高漫威超級英雄2》神奇四俠大反派成最終BOSS 時間:2017-05-16 04:59:59 來源:3DM新聞組-某某
  • 九歲的男孩用樂高為自己製造義肢,現已擁有第四件樂高手臂
    樂高之家,被BBC評選為「全球2017最佳建築「之一這個房子你大概看到過,叫「樂高之家」——就像是用樂高顆粒搭建的。它是丹麥小城比隆最顯著的建築。小城只有6000多人,其中很多都在樂高工作。這顆重達20噸的樹,由6316611塊樂高積木搭成,光是規劃和建造這個項目,就讓3個設計師團隊花費了9個月的時間,以全天24小時三班倒的形式工作。為從草綠色的底座到樹冠的所有細節,都需要精心構思。走進去,一上頂層,你會看見幾隻咆哮的恐龍:為什麼那麼憤怒?
  • 拍一部樂高大電影需要多少塊小積木?
    時隔五年,正傳續集《樂高大電影2》再度回歸,依舊由星爵克裡斯·帕拉特配音的樂高小人艾米特及他的朋友們也悉數回歸,無論對於DC粉絲、樂高玩家還是觀眾來說又是一次積木世界的狂歡,然而,你知道拍這樣一部創意十足的「超長樂高廣告片」是怎樣製作的嗎?新京報獨家揭秘《樂高大電影2》的製作及花絮彩蛋,揭開積木世界背後的故事。
  • 你知道榫卯結構是誰發明的嗎?魯班不僅僅是個木匠,也是個發明家
    魯班,其實大家是非常熟悉的,覺得他是建築界的始祖。我們最了解的就是他發明了鋸子,你是不是和小編一樣這樣認為呢,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他在歷史上的很多發明。也是小編經常見到的那時候,作為木工來說,這一個是非常的重要的。如果說畫直線的話,拉開之後一彈就能夠有墨汁談到木板上,可以說對於木匠來說是一個非常有用的物體。他不光是在木匠方面,他還對於農業機械也是非常的有研究的。他用石頭髮明了很多的東西,石磨就是一個非常有代表的。
  • 福州版「阿木爺爺」,匠心傳承榫卯工藝
    最近,一位「阿木爺爺」火遍海內外,他不用一滴膠水,不費一根釘子,就做出了幾千年前式樣的魯班凳、微縮版中國館,讓人嘆為觀止。在福州,也有一群精通榫卯工藝的匠人,在內河邊建起一座座古韻流香的亭廊。70歲老木匠林明順是其中一員。白馬河畔6座亭廊、嚴復故居、光祿坊劉家大院、安民巷8號……福州諸多建築都留下了老師傅精心雕琢的痕跡。
  • 「半個木匠」張均成:用工匠精神傳承中國傳統榫卯工藝
    【解說】在河北石家莊,自稱「半個木匠」的張均成,七年前他帶領一群老木匠,把書裡的古代榫卯,復原成了實物模型。他們在製作過程中遵循古法,延續傳統,把古籍中記錄的明式家具榫卯結構一一復原,並附有詳細的拆裝圖解。今年43歲的張均成畫過畫,做過雕刻,從事工藝美術多年,他最初接觸榫卯,主要是源於對中國古典家具的喜愛。
  • 【樂高創意百變】樂高創意百變系列玩具系列熱賣產品
    樂高拼砌玩具曾經伴隨無數多孩子的成長,在孩子和家長的心目中,樂高代表的是快樂,是無限的想像,是創意的未來。    1949年,樂高開始生產用塑料磚塊進行拼砌的玩具,從此奠定今天樂高玩具的基本形式,但真正的玩具革命,直到1955年才發生。
  • 迷你世界:教你做歷史悠久的八仙桌,體會神奇的榫卯結構
    圖中這個樣子是模仿榫卯結構,但是迷你世界好像不太需要榫卯結構。第八步,沿著桌面,將上下都去掉一圈,這樣桌面沿邊打磨的痕跡就出來了。第九步,本來是用不同顏色的木板將桌面內填補上,後來發現微縮出來的木頭顏色有點不太好掌握,所以這裡就用同一種木頭做桌面,然後摳出木板輪廓。
  • 又醜又萌的樂高吸血鬼:樂高節日套裝40203吸血鬼與蝙蝠圖文評測
    【壞雪的樂高倉庫——雨時原創,敬請關注】今天我們來看的,就是這款:樂高於2016年推出的節日產品:吸血鬼,編號40203。來感受一下他的這個造型,小夥伴都只用了1個字形容,那就是醜!他的整體大量使用了各種黑色零件,想讓人感受它那種恐怖氣息,當然我手裡的這個呆呆醜醜的吸血鬼並沒那麼兇吧!提到吸血鬼我們也能聯想到古堡裡會飛出一群黑壓壓的蝙蝠,那麼我們這套方頭仔它也搭配了一隻它看起來還挺可愛,它的翅膀還能忽煽忽煽的動兩下子。吸血鬼的裝扮是一身黑色燕尾服,禮服衣領這裡用到這種特有的零件領兩邊向上感覺很挺拔。
  • 樂高:如何進行可持續創新?
    對於樂高的二代接班人哥特弗雷德來說,在逆境中對自己的遙遠目標一心一意的追求證明了他經受住了對毅力的考驗,而這一價值在商業中卻總是被低估。」樂高歷史上的第二次重大轉型同樣出現在上世紀50年代,但一直延續至今,這就是企業從單一遊戲產品到整個「遊戲系統」的轉變。根據羅伯遜的回顧,樂高最早提出「遊戲系統」這一概念,是在1954年哥特弗雷德參加倫敦玩具展時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