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神奇的榫卯結構,為什麼到了現在幾乎消聲覓跡了?

2020-12-05 青樓大茶壺

悠悠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文明中誕生了不少聞名中外的建築,其中知名度最高的應該就是現在的北京故宮了。可是你知道嗎,偌大的北京故宮中,那些氣勢恢宏,富麗堂皇的宮殿在建造時居然沒有使用一根釘子,全靠木製結構互相支撐。

這就是我國建築歷史上的文化瑰寶——榫卯。

這麼神奇的方法,你能想像是從什麼時代流傳下來的嗎?唐朝?明朝?不不不,其實早在距今大約六七千年的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遺址中就已經存在了榫卯結構的構件部分。沒錯,古人的智慧,超出你的想像。

下面,讓我們真正認識一下何為榫卯結構吧。

榫卯結構的定義與優點

所謂榫卯,有點像現在的積木,拼圖,就是利用木塊凹凸的結構相互結合連接。榫,也可以叫榫頭,指的就是木塊凸出的部分;卯,也可以稱為榫眼,榫槽,指的就是木塊凹進去的部分。

榫卯結構,利用木塊之間的面,點,組合等方法,通過木塊之間對方向的相互制約限制來達到整體建築結構的結實堅固。

完全木製的結構,不但更加輕巧簡便,更是節省成本的好方法。通過鐵釘連接的木塊只能固定一個方向的力,同時也存在時間一長,鐵釘腐鏽的潛在隱患。而且由於木製本身擁有韌性,其堅固耐用的程度甚至超過了使用鐵釘連接的。

榫卯結構的分類

榫卯結構,其實充滿了現代力學的智慧,資深的工匠可以遊刃有餘地根據建築或者家具的需要做出上百種不同的榫卯結構。

先給大家介紹一些最基本的榫卯結構形式。

就以一張桌子為例,其榫卯結構相對簡單,大致有三種,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和穿帶榫。

槽口榫是最基本的榫卯結構,就是一塊突出的木塊和一塊有凹槽的木塊相連接。

企口榫與槽口榫的基本原理類似,多用於扁平的木塊,其開口為T字形,橫插即可。

穿帶榫,也被成為"檔木",需要用一塊長條木塊貫穿留有凹槽的木製面板,又因其形狀和使用方法,故成為"穿帶"。

燕尾榫,被稱為最堅固的榫卯結構。形如其名,用以連接兩塊直角木板,木板開口多為梯形,上面的部分大,下面的部分小,被稱為"溜"。這種結構能夠很好地防止木板受力脫節,隨著木板安裝下落,結構愈發緊固。

以上四種榫卯結構,都是用來連接面與面,或者面與邊的木塊結構。

那麼像點,角這種結構如何構成呢?

連接長直形,弧形木料,需要木塊之間呈現丁字形結合,成角結合,交叉結合。像這種類型的榫卯結構大致有格肩榫,雙榫、勾掛榫、鍥釘榫、半榫、通榫等等。

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格肩榫。製作 格肩榫時,需要在木塊中間開口一個方形的榫頭,然後在榫頭旁邊做出兩個傾斜的斜面,稱為榫肩。其中,帶了皮夾的被稱為"虛肩",不帶皮甲的被稱為"實肩"。皮夾的存在主要是為了加大木塊之間的摩擦力,所以帶著皮夾的"虛肩"更為牢固一些。正是由於這種結構的特殊性,使得木塊很難用外力扭動,使物體更加經久耐用。

根據不同的製作要求,單單一個格肩榫也分化出了好幾個分支類型,比如榫頭外露的 透榫和隱藏了榫頭的半榫。

最後一種是由多個木塊組合拼接的方法,其榫卯結構和上面兩種比起來顯得更加複雜精妙。

其中最常見的就是長短榫,簡單來說就是製作出兩個相反方向,一長一短的榫頭加以拼接。而長短榫,又可以分為 粽角型長短榫,柱頂型長短榫兩種。

粽角型長短榫顧名思義,就是形狀酷似粽子,多用於方形規整木料。製作時,把三根木料的頂端用刀具製作出四十五度的斜角面,把內部挖空做出一長一短的對應形狀,形成了三角齊尖的樣子。

而 柱頂型長短榫則相對而言簡單一些,由於沒有斜面,使得這種方法可以用於更多不同形狀的木料,不僅可以用來製作桌角曲腿,還能應用於圓形,方形兩種。

另外,抱肩榫也是經常被應用於連接家具中的水平部件和垂直部件的重要手法。其斷面是一個 掛銷,形狀就像半個銀錠,通過套掛在牙條背後的挖槽口形成固定。

榫卯結構的"隱退"

了解了這麼多的榫卯結構,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現在不再使用榫卯結構了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古代使用榫卯結構的原因,就為了在減少成本的情況下保證堅固。而到了現代社會,無論是從成本角度,還是堅固程度,木製榫卯都已經不是最佳方案了。

榫卯結構需要精巧複雜的設計,這就對工人的專業素養提出了很嚴格的要求。另外,由於部件所需的尺寸,材質等問題很難在工廠機械化量產,而且組裝難度也大。相比較而言,塑料,新型複合材料,可以隨意彎曲,擬定各種形狀,成本低廉,製造容易,輕盈程度和堅固程度也絲毫不比木料榫卯遜色。

況且現在的建築物基本都是摩天大樓,哪怕是居民樓高於十幾二十層的也很普遍,考慮到火災,用電用水等隱患,是絕不可能再使用木料搭建的。現代的鋼筋水泥成本低廉,不但堅固,而且更容易加工,零部件的生產和整體的建築工期也會更加短。

說到底,在現代社會技術的進步和人們需求的改變使得榫卯結構變得不再那麼使用廣泛了。在古人的時代,材料有限,成本有限,榫卯結構可拆卸,方便運輸修理,一件家具要用十幾年,乃至幾十年,所以必須要求堅固耐用。而現在的人擁有更多的選擇,更加追求外形特點,追趕時尚與個性。很多東西通常是壞了就扔,因為修理起來費時費力,投入成本或許還得不償失。

儘管人們或許已經淡忘了榫卯結構,但是古人的奇思妙想卻是永遠讓我們驚嘆。

相關焦點

  • 神奇的榫卯結構,不用一顆釘子卻堅固無比!
    榫卯工藝最早誕生於石器時代,在古代,皇室和達官貴族的家中,大到房屋,小到桌椅都用到了榫卯結構。雖然沒用任何金屬的構件,但是製作出來的家具和建築都牢固無比,有的甚至歷經數百年的風雨都還屹立不倒,保存至今。技藝高超的工匠做的榫卯結構扣合十分嚴謹,基本沒有縫隙。
  • 古代兩款黑科技鑑賞,榫卯工藝與水運儀象臺,富含古人思想智慧
    古人用他們的智慧,在使用簡陋工具的前提下,製造出了很多直到今天仍令我們驚嘆不已的神奇物品。這些物品到了今天仍然能夠讓我們大開眼界,感嘆老祖宗的奇思妙想。那麼,就讓我們走進古代黑科技,領略一下祖先的神奇智慧吧。
  • 神奇的「榫卯工藝」品其之美 享其之趣
    榫卯結構概括起來就是精巧和結實。它主要是用木塊進行相互咬合的結構方式,常用於建造的主要結構有立柱、橫梁、順檁等,用於連接這些部件的關鍵咬合方式就是榫卯結構咯,榫卯的存在使得它們的結合更加吻合。採用的方式為凹凸連接,凸出來的部分叫做榫頭,凹進去的部分叫卯眼或卯槽,榫與卯的高度咬合,可以保證建築結構的穩定。
  • 「榫卯」怎麼讀?——從讀音開始,了解中國科技館「榫卯的魅力...
    榫卯的魅力   「榫卯」的讀音為[sǔn mǎo],而不是很多人口中的[sǔn mǒu]。它是木構件之間利用凹凸結構相互咬合的連接方式,凸出的部分叫榫,凹進的部分叫卯。榫卯是中國古代七千年前的一項重大發明。
  • 木匠阿海:"用榫卯結構的老房子 是修一棟少一棟了"
    他做的榫卯,精巧牢固,現已成為該公司木工班組組長。武康路上眾多老洋房、衡山坊、孔祥熙舊居、徐匯區政府大院2號樓大修道院等歷史保護建築修復中,均留下了他的好手藝。  何謂榫卯工藝榫卯,是古代中國建築、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即在兩個構件上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
  • 榫卯對他來說,就像樂高那麼神奇!
    痴迷上傳統木質結構中的榫卯工藝2011年,偶然的機會,他跟隨師傅去到當地的紅木家具生產工廠。在那,他看到別人畫的家具圖,接觸到家具的木質結構,這讓他覺得無比驚嘆。在做佛像雕塑時,他們總會需要去鐵店去定一個框架,但傳統的家具卻見不到一根釘,而且組合得非常穩妥,不晃動。這些傳統家具往往還能流傳百年。
  • 古代金瘡藥那麼神奇,為啥現在不生產?配方現在也有,苦於原料!
    這樣一說大家是不是對它有了一些印象,甚至還想起了一些劇中的橋段,比如說某位窮人受了傷,剛好被皇家貴族或者大將軍之類的貴族救了,結果就拿出金瘡藥,甚至是一瞬間就止了血,效果非常神奇!當然了,電視劇中可能對其有些誇大的成分,但這種藥必定是比普通的藥效果要好上千倍,所以才被如此「神化」!或者說這種藥原本就這麼神奇。
  • 不是木工沒活幹,只是木工幹不好了,神奇的榫卯結構逐漸消失
    今天看了這樣的一則新聞——一個貴州的69歲老木匠,從事木匠工作44年,堅守匠心和工藝,完成了200多棟木製的吊腳樓,整棟樓全靠榫卯結構,不用釘子也不用膠水,建個四五層都能保證特別的牢靠。我不知道這樣的新聞帶給大家的是什麼樣的感覺?
  • 椰雕工藝師朱凡:椰殼之間有榫卯
    20年的孤獨修行,在方寸之間揮刀如筆,從工藝到藝術,他信步而過,終於摸索和練就了一套爐火純青的純手工椰雕工藝。  運用榫卯結構  作為一名椰雕設計者和雕刻者,朱凡量料取材、因材施藝,把椰雕的自然之美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 他為金庸寫續集,靠著《九陰九陽》被譽為大陸金庸,如今消聲覓跡
    很顯然,這些小說都沒有得到金庸的同意,按現在來說,屬於「侵權作品」。只不過,當年根本沒有人管這個。而武俠迷因為太喜歡金庸的武俠小說,看了金庸小說還想看相關人物的故事,在事實上造成了金庸續書的流行。這其中,「金庸新」寫的《九陰九陽》,可說是比較熱門的一本金庸續書了。
  • 2700多張榫卯結構設計圖紙圖片 中國風傳統家具明式製作工藝
    榫卯結構的連接方式成為古典家具不斷傳承的精髓所在。它起源於建築,盛傳於家具。老人曾說「榫卯萬年牢」是真的。榫卯是在兩個木構件上所採用的一種凹凸結合的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起到連接作用。
  • 「半個木匠」張均成:用工匠精神傳承中國傳統榫卯工藝
    【解說】在河北石家莊,自稱「半個木匠」的張均成,七年前他帶領一群老木匠,把書裡的古代榫卯,復原成了實物模型。他們在製作過程中遵循古法,延續傳統,把古籍中記錄的明式家具榫卯結構一一復原,並附有詳細的拆裝圖解。今年43歲的張均成畫過畫,做過雕刻,從事工藝美術多年,他最初接觸榫卯,主要是源於對中國古典家具的喜愛。
  • 研究生的榫卯實訓課 傳統工藝的後浪來了!2020北京化工大學 榫卯...
    設計系學生實訓課 第2天:講解簡單榫卯結構,學生們學習開榫、並制榫設計系研究生實訓課 第3天:鑿卯今天的成績,上午學習了鑿卯的技巧,下午鑿卯並結合昨天的開榫,製做成了一個完整的榫卯結構,最值得讚揚的是同學們的作品嚴密度和精美度超出預期!
  • 榫卯,是一種充滿中國智慧的傳統木匠工藝
    在瑞士有一座純木料建成的大樓由深諳「河合繼手」的日本建築師坂茂設計完成 整棟樓沒有用到任何聯接硬體和膠水全憑精巧的連鎖結構扣在一起,任何親眼見過這座大樓的人無不被建築的精妙結構所折服,世人在感嘆日本精妙的設計時卻不知所謂的「河合繼手」
  • 聲學大觀園:全球各種酷炫消聲室分享
    因此,一般都需要在房間內創造出具有自由聲場特點的實驗室,即消聲室。消聲室分全消聲室和半消聲室二種類型。房間的六個面全鋪設吸聲層的稱為全消聲室,一般簡稱消聲室。凡要求測量誤差比較小,如要求在dB以內,或者有測量聲源的方向特性等要求的,一般都設計全消聲室。房間的六個面中只在五個面或四個面鋪吸聲層的,稱為半消聲室。
  • 小米上架千年榫營造積木祈年殿:1:200還原 榫卯結構
    殿高38.2米,直徑24.2米,內部開間還分別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時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築僅存的一例。小米千年榫營造積木祈年殿融合了魯班榫卯文化和微縮模型的設計理念,包含877個零件,採用ABS/PC材質。整體分為三層的祈谷壇和三重簷祈年殿兩大部分,在分層組合的方法下,使建築邏輯清晰更利於組裝。
  • 這些古代科技來鎮平巡展啦
    這些古代科技來鎮平巡展啦 2020-12-03 17: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迷你世界:教你做歷史悠久的八仙桌,體會神奇的榫卯結構
    八仙桌結構簡單,用料經濟,一件家具僅腿、邊、牙板三個部件。——摘自百科八仙桌,從明清時期就開始盛行,也是人們常用的一種,在同福客棧,客人吃飯用餐的桌子就是八仙桌。萌寶想還原同福客棧,其中八仙桌就必不可少。雖然迷你小鎮也有不少桌子,但每張桌子只能最多四個人使用。
  • 你知道榫卯結構是誰發明的嗎?魯班不僅僅是個木匠,也是個發明家
    魯班他是出生在公元前507年,去世是在公元前44年,他是我國春秋時期的人物,可以說她當時也代表了古代農民的智慧。魯班是出生在一個工匠之家的,他的家族世世代代都是工匠出身。並且他們還建立了很多的木建築,可以說當時對於農業生產真的是非常的有發現的,並且當時他們也是非常有豐富經驗的。
  • 學生製作「地球儀」式金屬魯班鎖 榫卯結構巧妙結合
    學生製作「地球儀」式金屬魯班鎖 榫卯結構巧妙結合 "← →"翻頁 蘭州某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設計完成「地球儀」式金屬魯班鎖,從零件的設計、夾具製作,到最後精確加工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