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製作「地球儀」式金屬魯班鎖 榫卯結構巧妙結合

2020-11-29 中國新聞網
學生製作「地球儀」式金屬魯班鎖 榫卯結構巧妙結合 (2/8)

"← →"翻頁

蘭州某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設計完成「地球儀」式金屬魯班鎖,從零件的設計、夾具製作,到最後精確加工製作,每一個步驟都需要萬分謹慎和細緻,差以毫釐,失之千裡。此魯班鎖由12個金屬零件組成,零件全部由學生設計加工製作而成,零件設計加工須分毫不差,然後按照順序依次安裝,最後栓入鎖條。為了便於擺放,另配一個支座。劉玉桃 攝

發布時間:2016-11-24 12:36:43 【編輯:楊彥宇】

學生製作「地球儀」式金屬魯班鎖 榫卯結構巧妙結合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小學生研製3D列印魯班鎖獲國家專利
    朝陽區實驗小學開設3D列印實踐課;學生用3D印表機製作魯班鎖新京報訊 (記者沙璐)一把把精緻的魯班鎖,玩起來不僅有趣,還能鍛鍊大腦思維。近日,朝陽區實驗小學學生們製作的魯班鎖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外觀設計專利證書。
  • 神奇的「榫卯工藝」品其之美 享其之趣
    榫卯結構概括起來就是精巧和結實。它主要是用木塊進行相互咬合的結構方式,常用於建造的主要結構有立柱、橫梁、順檁等,用於連接這些部件的關鍵咬合方式就是榫卯結構咯,榫卯的存在使得它們的結合更加吻合。採用的方式為凹凸連接,凸出來的部分叫做榫頭,凹進去的部分叫卯眼或卯槽,榫與卯的高度咬合,可以保證建築結構的穩定。
  • 你知道榫卯結構是誰發明的嗎?魯班不僅僅是個木匠,也是個發明家
    魯班他是出生在公元前507年,去世是在公元前44年,他是我國春秋時期的人物,可以說她當時也代表了古代農民的智慧。魯班是出生在一個工匠之家的,他的家族世世代代都是工匠出身。並且他們還建立了很多的木建築,可以說當時對於農業生產真的是非常的有發現的,並且當時他們也是非常有豐富經驗的。
  • 神奇的榫卯結構,不用一顆釘子卻堅固無比!
    榫卯,中國傳統木作工藝的精髓,是指兩個木構件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方式將它們連結並加固起來。凸出部分叫榫(或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一旦咬合,兩塊木結構之間就能嚴密扣合,達到"天衣無縫"的程度。
  • 2700多張榫卯結構設計圖紙圖片 中國風傳統家具明式製作工藝
    榫卯結構的連接方式成為古典家具不斷傳承的精髓所在。它起源於建築,盛傳於家具。老人曾說「榫卯萬年牢」是真的。榫卯是在兩個木構件上所採用的一種凹凸結合的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起到連接作用。
  • 魯班鎖是魯班為誰發明的?鑰匙與鎖又是如何發明的?
    木枷鎖 那活在現代的我們,用的鎖有這麼多。古代呢?他們不是什麼大同社會,夜不鎖門,那時候盜賊也很猖獗,他們用的什麼鎖呢?古代鎖被稱為「把門將軍」,最早中國使用的是木質鎖,又叫「木結構鎖」。在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遺址中,就已經出現了木質鎖。而且周朝也有關木倉鎖和鑰匙的文字記載。魯班改造之前,最早的木質鎖結構非常簡單,用竹竿之類的棍子做鑰匙,樣子笨重,很容易開啟。
  • 木匠阿海:"用榫卯結構的老房子 是修一棟少一棟了"
    他做的榫卯,精巧牢固,現已成為該公司木工班組組長。武康路上眾多老洋房、衡山坊、孔祥熙舊居、徐匯區政府大院2號樓大修道院等歷史保護建築修復中,均留下了他的好手藝。  何謂榫卯工藝榫卯,是古代中國建築、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即在兩個構件上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
  • 研究生的榫卯實訓課 傳統工藝的後浪來了!2020北京化工大學 榫卯...
    設計系學生實訓課 第2天:講解簡單榫卯結構,學生們學習開榫、並制榫設計系研究生實訓課 第3天:鑿卯今天的成績,上午學習了鑿卯的技巧,下午鑿卯並結合昨天的開榫,製做成了一個完整的榫卯結構,最值得讚揚的是同學們的作品嚴密度和精美度超出預期!
  • 小米上架千年榫營造積木祈年殿:1:200還原 榫卯結構
    殿高38.2米,直徑24.2米,內部開間還分別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時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築僅存的一例。小米千年榫營造積木祈年殿融合了魯班榫卯文化和微縮模型的設計理念,包含877個零件,採用ABS/PC材質。整體分為三層的祈谷壇和三重簷祈年殿兩大部分,在分層組合的方法下,使建築邏輯清晰更利於組裝。
  • 古代神奇的榫卯結構,為什麼到了現在幾乎消聲覓跡了?
    下面,讓我們真正認識一下何為榫卯結構吧。榫卯結構的定義與優點所謂榫卯,有點像現在的積木,拼圖,就是利用木塊凹凸的結構相互結合連接。榫,也可以叫榫頭,指的就是木塊凸出的部分;卯,也可以稱為榫眼,榫槽,指的就是木塊凹進去的部分。
  • 「半個木匠」張均成:用工匠精神傳承中國傳統榫卯工藝
    【解說】在河北石家莊,自稱「半個木匠」的張均成,七年前他帶領一群老木匠,把書裡的古代榫卯,復原成了實物模型。他們在製作過程中遵循古法,延續傳統,把古籍中記錄的明式家具榫卯結構一一復原,並附有詳細的拆裝圖解。今年43歲的張均成畫過畫,做過雕刻,從事工藝美術多年,他最初接觸榫卯,主要是源於對中國古典家具的喜愛。
  • 北鬥AR地球儀
    北鬥AR地球儀把靜態的地球儀3D化、可交互式化,它讓學生們在課堂上甚至在家裡,都可以近距離享受地理信息技術所帶來的益處,完美的實現了地理信息應用和教育產業的跨界融合。  3.傳統的地理教學大多是依靠平面圖形講解,而《北鬥AR地球儀》結合了增強現實科技,讓一直以來晦澀難懂的知識點鮮活而直觀易懂,知識體系立體透徹,學生們不再是死記硬背,真正達到學以致用。  從技術上來講,它有以下特點:  1.虛實結合,直觀呈現知識。
  • 榫卯對他來說,就像樂高那麼神奇!
    他開始動手做的第一個榫卯結構是燕尾榫,這是一個最常用的結構結合處使用的榫卯,也有適當的裝飾效果。偶然的一個機遇接觸到榫卯結構的一些知識,正好是他一直想研究的方向,在摸透榫卯結構後,興奮難以言喻。於是,他開始了三十三式結構的製作。做傳統家具,需要深厚的理解力學習傳統家具的製作,是他人生的另一個開始。製作家具時為了達到家具韻味的表達,他首要學會挑選木材,這是極為重要的。初學的時候,他總覺得從外觀上來看每一根木料都一樣,沒多大區別。
  • 不是木工沒活幹,只是木工幹不好了,神奇的榫卯結構逐漸消失
    今天看了這樣的一則新聞——一個貴州的69歲老木匠,從事木匠工作44年,堅守匠心和工藝,完成了200多棟木製的吊腳樓,整棟樓全靠榫卯結構,不用釘子也不用膠水,建個四五層都能保證特別的牢靠。我不知道這樣的新聞帶給大家的是什麼樣的感覺?
  • 馮樂耘教授作「魯班暗榫動物造型的由來、發展和現狀」講座
    3月14日下午,由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和歷史學院共同主辦的「魯班暗榫動物造型的由來、發展和現狀」講座在明德法學樓舉行。本次講座是信息資源管理學院60周年院慶講座系列的第一場,由馮樂耘教授為大家講述魯班暗榫造型的由來、發展和現狀。馮樂耘教授原在信息資源管理學院任教,長期從事檔案學研究及教育,著有《檔案保護學》、《中國檔案修裱技術》等。
  • 上海中職「小魯班」陸梁宏:讓每塊木板誤差比頭髮絲還細
    這也是我國學生第一次參加這一項目的角逐。就在幾天前,在團中央學校部等舉辦的2016年度全國「最美中學生」「最美中職生」尋訪活動中,陸梁宏榜上有名。為木匠爸爸自豪和很多農村孩子一樣,陸梁宏是在上海松江的田野裡,抓魚摸蝦長大的,用他自己的話說,成績不怎麼樣,但是動手能力特別強。他說,或許這遺傳了他的父親。
  • 當地球儀不再只是地球儀
    這麼看來,地球儀的展示作用更強一些,對學生來說可能自己看就行了,而在教室的教學上,可能需要更現代化的地球儀才能讓課堂更生動。 作為家具存在的地球儀應該是既能展現正常地球儀的模樣,在特殊的地形圖、分區的時候又能明顯地展示出來,在各種狀態下自由轉換的樣子。
  • 「榫卯」怎麼讀?——從讀音開始,了解中國科技館「榫卯的魅力...
    榫卯的魅力   「榫卯」的讀音為[sǔn mǎo],而不是很多人口中的[sǔn mǒu]。它是木構件之間利用凹凸結構相互咬合的連接方式,凸出的部分叫榫,凹進的部分叫卯。榫卯是中國古代七千年前的一項重大發明。
  • 西安中學高一學生巧手製作生物模型生命細胞栩栩如生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內各種結構既高度分工,又密切合作,從而演繹著生命的無限精彩!它又是生物體內最小的結構單位。絕大多數細胞肉眼無法直接觀察,而細胞裡面的結構更要藉助光學顯微鏡,甚至是電子顯微鏡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