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既是夢想,也是火塘
張晗副教授畢業於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這裡既是夢想天堂:很多全國各省高考狀元都把這裡作為第一選擇;這裡也是人間煉獄:只有經受住最嚴苛考驗的同學,才能浴火重生。
讓他印象最深的是傑青張影老師的課程,「錯了,重來」,「錯了,重來」,這是張影老師課堂上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在這種近乎吹毛求疵的培養環境中,他打下了堅實的科研基礎,樹立了嚴謹的科研態度。不得不承認,這改變並影響了他的一生。
星星之火,一路向南
「北大火塘給了我一顆火種,我應該到一個真正需要火的地方去。」從未名湖出發,掉頭向南,以奔赴之姿,尋找自己的迦南之地,他目光堅毅。
對於個人未來發展道路,張晗副教授有著明確而細緻的規劃。畢業之際,國內多所頂尖985高校向他拋出了橄欖枝。導師、合作者、長輩都勸他選擇某所國內綜合排名前十、專業排名前五的985高校。抉擇時刻,面對重重壓力,他不願因循守舊、人云亦云,「是火種,就要到需要火的地方」。
循循善誘,引燃學生心中的「第一把火」
為了播撒火種,影響更多的人,除了繼續自己所熱愛的科研工作之外,他還接受了一個全新的挑戰——20級會計班班主任。
「他們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靦腆,不愛說話。商學院的學生不應該這樣。」面對靦腆的學生,初次擔當班主任的他也遊刃有餘。
「先從思想上讓他們意識到,他們要敢表達,擅表達。」
「一定要鼓勵教育,我鼓勵他們站起來,哪怕是說出自己的名字然後坐下,我也一定會帶領全班同學給他最熱烈的掌聲。」
「一定要有耐心,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成長也不是一天完成的。」
在他的帶動鼓舞下,班會的氣氛逐漸加溫,學生踴躍表達自己的想法,完成了從「不敢表達」到「敢張開嘴」的蛻變。雖然表達還稍顯稚嫩,但他樂於看到這樣的改變。
這樣一種理念體現在班主任工作的方方面面。他將自己比作是學生的「引火人」,首要任務就是點燃關鍵的「第一把火」。他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火可暖,也可燃
凡事皆有度,張晗副教授在與這幫「大孩子」相處中有著清晰的定位。
他要做好學生的指導者,但會明確主體責任;做好學生的引路人,但不能替學生走路;做到「三既要,三又要」。
1
班主任既要做好主角,又要搭臺唱戲。在德育、思政教育、人生發展方面,班主任應該做好主角,走在德育、思政教育和人生發展的第一線;在知識教育和大學生活方面,應該搭臺唱戲,讓任課老師、學術導師在知識教育上發揮主要作用,讓輔導員在大學生活方面發揮主要作用。
2
班主任既要設身處地,又要高瞻遠矚。班主任應該設身處地地考慮學生的感受與需求,又要站在過來人的角度,以學生能接受的方式說一些他們不愛聽,但長久來講對他們有益的話。
3
班主任既要勇於承擔,又要勇敢放手。班主任應該主動承擔起對學生發展有益,但學生無法做到也不適宜學生做的事情;但對於學生力所能及,或者發展必須的事情,必須大膽放手。
有了清晰的定位,張晗副教授付出了許多努力。為了使學生能夠及時聯繫到自己,他積極組建了班級微信群,暢通師生溝通交流渠道。為了使學生儘早對未來職業有所規劃,他還邀請自己在四大事務所工作的朋友為同學們答疑解惑。同時,他還計劃今後定期以聚餐、小會等形式與學生進行更加深入的交流,從而詳細地了解學生的學習近況,以便做出更具有針對性的指導。萬丈高樓平地起,他堅信,這樣良好的開端能夠為未來四年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來到閩畔榕城人
北大給張晗副教授帶來了「光環」,也給了他很多壓力。
「吾心安處是吾鄉。來到閩江之畔,我就是榕城之人;來到新華都,我就是新華都人,但人們沒法忘記你從北大畢業。很多人沒有看到你一路以來所付出的艱辛和努力,也對引進生身上的科研重任並不了解。我並沒有為自己所帶有的某種所謂的『光環』而高興,相反,大家對你期望也會更高,我感受到了壓力。雖然這種壓力大部分時候是一種動力,激勵我成為更好的自己。」
「坦白而言,我只是趕上了一個好時代,我需要拿出更多的成果來回報這個時代。」
三十功名塵與土,待從頭,收拾舊山河。「縱然未名湖畔鳥語花香,但閩江之畔江水更甜。你不能忘記過去,也不能總活在過去。新的開始,需要新的成績。除此之外,北大培養之情,閩大知遇之恩,我永不能忘記。我只有不斷地做出成果」。
對張晗副教授的訪談到這裡也接近尾聲,從未名湖邊到閩江之畔,他往路艱辛,修得本領;他去路昭昭,砥礪前行。
張晗,博士,畢業於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現任閩江學院新華都商學院副教授。他致力於營銷大數據,品牌管理,行為經濟學等領域的研究,多次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進行論文宣講,在國內外權威期刊發表多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