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色是鱗片表面的微觀物理結構產生的。這些微觀結構,比如鱗片內的多層片狀薄膜(也叫肋狀結構/肋片),使光波發生幹涉、衍射和散射而產生比化學色更加絢麗的顏色。這些色彩可以因不同視距、視角等因素而變化,泛著金屬般的光澤,又稱為彩虹色。
分布在南美和中美的藍色大閃蝶(Morpho Didius),閃蝶科(Morphidae),閃蝶屬(Morpho)。圖片:wiki
幾乎沒有蝴蝶不具有結構色,尤其是閃蝶科和鳳蝶科的蝴蝶。綠帶翠鳳蝶如螢光般的藍色和綠色、多眼灰蝶若隱若現的淡藍色、曲帶閃蛺蝶華麗的紫色閃光都是結構色的傑作。以大家熟悉的藍色大閃蝶為例,大家可能以為它的翅膀上應該鋪滿了亮藍色的鱗片。其實,它的鱗片是透明、暗淡的棕色,之所以看起來又亮又藍,全是結構色的功勞。
這是藍色大閃蝶鱗片的微觀結構圖。a)鱗片的放大圖。b)從正面看一片鱗片發現它表面有很多條狀物。c) 再把它夾起來看它的橫切面看出這些條狀物上窄下寬。d) 再放大,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種左右長有多層幾丁質肋片的脊脈。圖片:E. Rebecca Coath., Dimensions(2007)和HowStuffWorks
我們都知道,光從一種介質進入另一種介質,會同時發生反射和折射。如果一束自然光(白光)進入一個厚度為d的薄膜,會在薄膜的上表面發生一次反射,同時折射進入薄膜。由於白光是由各色光組成的,各色光的折射角不一樣,第一次折射就將赤橙黃綠青藍紫不同波長的光分離出來了。這些不同波長的光再遇到薄膜的下表面,又會發生一次反射和折射,若存在多個薄膜則依次類推。這樣,各色光線的第二次反射光線,和它們的第一次反射光線,頻率相同,傳播方向相同,發生了相長幹涉,就能產生色素髮光沒法兒比的光亮度。
上圖:白光遇到薄膜時發生的折射和反射。下圖:當兩列相干光波相遇時,如果位相差異為波長的整數倍,那麼它們的波峰會和波峰相遇,波谷會和波谷相遇,光波的振幅變大,亮度提高,這種現象叫做相長幹涉(constructive interference)。圖片:HowStuffWorks
藍色大閃蝶的透明鱗片,其上樹狀脊結構的每個肋片,都是一片薄膜,薄膜之間都隔著空氣層。自然光會不斷地在空氣層和肋片裡發生反射和折射,產生多種顏色的、可以發生幹涉的反射光線。
藍色大閃蝶鱗片上的樹狀脊脈以及肋片結構示意圖。圖片中標出的d1、d2、h、θ、Φ等因素,都是決定結構色的關鍵。圖片:E. Rebecca Coath., Dimensions(2007)
而這些反射光線能否發生相長幹涉,就取決於相干光波的相位差。這相位差打哪兒來?就是第二條反射光線比第一條反射光線多在薄膜裡轉悠的那一圈兒。這取決於薄膜的厚度、薄膜的材質、光波的波長、光線的入射角度等等。
藍色大閃蝶的翅膀,再放大來看看樹狀的脊脈。圖片:Laser Focus World
沒錯,藍色大閃蝶鱗片綻放出的絢麗光彩,正是藍光相長幹涉的產物。無論是它的厚度、材質,還是它樹狀脊脈上薄膜的位置,都是那麼適合藍光發生相長幹涉,無數條藍光的反射光線發生相長幹涉,能產生巨亮的藍光,蓋過其它顏色,甚至讓飛行員開著飛機在南美的熱帶雨林上空飛過,隔著半英裡都能看見。
再感受下藍色大閃蝶的閃耀,這是結構色的魔法。圖片:The Darwin S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