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片
原標題:按一天賣出3000個計算,僅是小袋年利潤就達15萬元
塑膠袋成了超市「搖錢樹」
從大慶乘火車東行約5個半小時,就到了吉林省的省會城市長春。
半個多月前,也就是今年的元旦,從這裡發出了一條新聞,引起了媒體的極大關注。
「2015年1月1日起,吉林省將在全省行政區域內禁止生產銷售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薄膜袋製品和餐具。這也讓吉林省成為全國首個全面『禁塑』的省份。」
提到「禁塑」,大家會想到「限塑」。2008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限制生產銷售使用購物袋的通知》,規定全國範圍內所有超市、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開始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
「限」出的「搖錢樹」
這份被稱為「限塑令」的通知,本意是以有償使用的方式,來達到減少購物袋的使用,引導消費者提高環保意識,提倡自帶購物袋的目的。然而,6年多過去了,這個本意非但沒有達到,原來由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免費提供的塑料購物袋,卻成了商家「新的經濟增長點」。
1月18日,在東風新村某大型超市外,記者隨機對尖峰時段的100名購物的消費者進行統計,自帶購物袋的消費者不足1/10,而且老年人居多,大多使用的是超市常作為獎品發放的無紡布提袋。
據記者調查,超市提供的塑料提袋,一般分兩種,因為尺寸不一,只能以小袋、大袋相稱。小袋一個兩毛,大袋一個三毛。
按照國家相關部門的規定,塑膠袋的生產廠家,要將廠名、聯繫電話印在袋底,這也讓記者有機會了解了塑膠袋的成本。
記者以一家連鎖超市訂貨員的身份,以百萬個的訂數,分別對市內外的如市龍陽塑料製品有限公司、市惠達塑料包裝廠、雄縣易美潔塑料製品有限公司等6家生產廠家進行了詢價。
一聽記者的訂數,對方笑了。對方說,他從開廠到現在,還沒聽過這麼大的訂單,就是大慶最有名的超市,一次的訂量也就十萬個左右。
記者問他,不是訂量越大,價格越便宜嗎?對方告訴記者,成本在那擺著,少不能少於十萬,多也多不到哪去,都是一個價。
向他詢問大袋、小袋的價格,對方告訴記者,國家只規定了厚度不能小於0.025毫米,關於尺寸,沒有具體規定。通常的情況,所謂的小袋,成本約為0.06元,大袋約為0.11元。按這個計算,商家一個小袋,約賺得(0.2-0.06)0.14元,一個大袋,約賺得(0.3-0.11)0.19元。
按一家超市保守估計,一天如果賣出3000個塑膠袋,一個月就是9萬個,一年就是100多萬個。以小袋為例,一年的純收入就在15萬多元,這就為商家「限」出了「搖錢樹」。
一位超市行內人士說,現在物價比較高,買幾樣東西成十上百,花這兩三毛錢,誰還計較。再說好多人是下班路上臨時決定買東西,誰會繞回家取個袋子,再來購物?她笑著對記者說:「太便宜了,大家都不在乎,要把塑膠袋漲到10塊錢一個,八成自帶購物袋的人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