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現環保「像塑袋」 專家稱將取代塑膠袋(圖)

2020-11-25 搜狐網

  武漢誕生「塑膠袋終結者」

  武漢一年用15億個塑膠袋

  塑料垃圾又稱「白色汙染」,為我們的社會、我們的生活,埋下了不可估量的環境隱患。

  塑膠袋由於價格低廉、使用方便,已深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據武漢市發改委數據顯示,全市每年消耗塑膠袋達15億個。當這些塑膠袋被埋進垃圾場後,不僅千年不化,還會破壞土地結構,最後使土地裡長不出花草,丟在江河裡也會汙染水資源。

  有沒有可以像塑料一樣便宜、方便的東西可以替代塑膠袋呢?經過10年的研究,武漢光谷的綠世界公司找到了這種新材料,並將其生產成塑膠袋的形狀。

  該公司生產的這種袋子拎在手裡,跟普通塑膠袋無異,只是顏色泛黃些。據介紹,它埋在土裡45天就會完全「消失」,且不會對土地造成汙染,價格比普通塑膠袋還便宜20%。它主要是由糠皮、紅薯粉等農作物為原料生產而出,像塑膠袋但又不是塑膠袋,因此,叫做「像塑袋」。

  據湖北工業大學化學與環境院院長彭少賢介紹,這種用農業廢棄物來生產可降解塑料、且已實現工業化批量生產薄膜的技術,在國內外都還未發現,應屬首創。這種「像塑袋」將不可避免地取代塑膠袋,成為塑料行業的一次革命。

  價格比塑料便宜20%

  昨日,記者在綠世界公司的實驗車間看到,將類似於澱粉一樣的粉末投入機器內,在短短幾分鐘後,便生產出像塑料般有彈性的顆粒。然後,將它們倒入普通塑膠袋生產機器裡,便能「吹」出像塑膠袋一般的袋子,且厚薄均勻、拉扯不斷。

  據了解,為找到這種新材料,達到如今這個效果,武漢綠世界公司花了10年時間,投入研發經費就達3000多萬元。

  從2000年開始,他們便開始引進德國技術,用玉米澱粉來生產「可降解塑料」。經過3年多的試驗,該公司已完全掌握了技術,卻遇到「賣不動」的市場問題,其原因是生產成本過高,無法與塑料競爭。

  於是,他們仍然借鑑可降解塑料的工藝思路,在農業廢棄物中去尋找可以替代玉米澱粉的廉價材料。試驗中,他們發現在大自然中,藏有很多秘密。如澱粉有著像塑料一樣的彈性,而稻草、絲瓜藤等廢棄植物纖維,具有塑料一般的還原性。於是,在經歷上千次的失敗後,終於自創了一套利用農作物廢棄物生產可降解包裝新材料的工藝技術,這種新材料的主料竟是紅薯、玉米、稻草、糠皮等不值錢的農業垃圾。

  彭少賢介紹說,目前,國內國際都是用玉米澱粉為主要原料生產的可降解生物塑料,因此多少年來,這種可降解塑料因價格是普通塑料的兩到三倍,僅在醫學領域使用,很難進入大眾消費市場。但綠世界公司是用農業廢棄物作原料,成本低廉,在國內外都還沒有聽說過。

  「目前塑料成品的母料塑料顆粒的售價約為10000元—12000元/噸,而我們研發的母料只需8000元—10000元/噸,如果我們能將這一新技術普及到全國的話,不僅能進一步降低母料的成本,還能減少不可降解垃圾的生成。」該公司總裁蘇笑海說道。

  缺點:不能長時間盛水

  完全成型後的袋子,看上去就像是塑膠袋一般,它真的能完全降解嗎?當記者提出質疑後,湖北工業大學化學與環境院院長彭少賢現場給記者做了一個實驗。

  他從機器上剛剛吹出的成卷袋子中,剪下一塊來。然後,找來一大碗90攝氏度高溫的開水,將其浸泡在水中。不到一分鐘,「塑料」膜就溶化成膠質狀。膠質被他用手揉搓一下,就變得像糨糊一般。

  「源於大自然,自然可被大自然吸收和消化。」彭少賢說,「目前,與普通塑膠袋的性能相比較,僅防水性略差。」湖北大學材料學院、高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肖漢文教授指出,要能降解、又要防水,這兩個功能本身就是非常矛盾的。目前這種「像塑袋」裝乾燥物品,或替代電視機、電腦、冰箱等外包裝都沒有問題,即便是淋雨也沒有問題。但不能像塑膠袋那樣長時間裝水,他們還需在這個方面做出改進。

  適用現有塑膠袋生產設備

  這種新材料什麼時候能進入市場呢?記者得到的答案是,本月。

  據武漢綠世界公司介紹,其實用這種新材料做塑膠袋,去年已經試驗成功。但問題是,必須使用他們公司自己研發的機械,對現有的塑膠袋生產設備不適用。這樣一來,便會影響市場普及的速度。

  於是,他們便開始對新材料的制膜技術進行改良,讓它能適應現有的塑膠袋吹泡機。現在,即便是一家生產塑膠袋的小作坊的機器,只要稍加改良,便能改用這種新材料生產「像塑袋」。由於不必淘汰現有的塑膠袋生產設備,使它對一次性塑膠袋的替代性十分強,也能迅速走向市場。

  「像塑袋」研製成功的消息不脛而走後,目前,加拿大已訂製了近萬元的化肥袋。由於可降解,廠家準備袋子連化肥一併丟在田裡。專給沃爾瑪做包裝袋的廠家,也預訂了大大小小十多種帶有「可降解」標識的塑膠袋。

  「若按一年替代5萬億個塑膠袋計算,這種新材料一年的產值就可以達500億元,市場前景巨大。」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李兆華表示,經濟效益還是其次的,更重要的是可以減少對環境的汙染。由於農業廢棄物被利用上了,給農民帶來了致富機會,這些意義更為重大。

  「神奇顆粒」走出國門

  其實,綠世界發明的生產農業生物塑料技術,早在三年前便已成型,只是難於做成薄膜,而其他的環保包裝產品已相當成熟。

  歐美發達國家非常重視「角落裡的環保」。一年前,由秸梗、稻草、紅薯粉等製成的新材料,便「變型」為CD盒子、育苗缽、披薩盒等走出國門。

  傳統的碟片襯墊全為塑料製成,而綠世界則用他的「神奇顆粒」,做成了埋在地裡一年便可完全降解的唱片包裝盒。像這樣的唱片包裝盒,世界四大傳媒巨頭之一、德國貝塔斯曼集團一年就訂了6億隻。

  蘇笑海告訴記者,這種農業生物材料,已可以替代塑料基材,並覆蓋到社會「吃、喝、用」的多個領域。如替代包裝家用電器的泡沫板、超市使用的食品託盤等,並獲得了6項國家專利以及4項實用新型專利。

   文/記者 王丹妮 圖/記者 蔡曉智

相關焦點

  • 武漢禁塑令元旦起生效 多數大型商超已完成禁塑「作業」
    記者在收銀臺觀察發現,前來購物的市民中,多數人仍會購買塑膠袋。市民李女士購買了牛奶、水果等物品,花費1元買了個大號塑膠袋,「現在可降解塑膠袋有點貴,下次還是自己帶購物袋好了。」她說。另一邊的自助收銀機旁,市民呂女士從背包裡掏出了一個無紡布購物袋,將購買的蔬菜逐個裝進袋裡。
  • 可降解塑膠袋2020限制塑令會成為環保降解新商機嗎?
    國家在2020年要求不可想商戶提供不可降解塑膠袋,環保降解袋將成為2020年環保袋的代名詞。可降解塑膠袋在包裝行業所帶來的商機也是一時無兩,其實大家現在關心的環保袋就等同於可降解塑膠袋(全生物降解環保袋),那我們說的可降解塑膠袋又是什麼意思呢?今天由安徽五九塑業為您細細說來。
  • "禁塑令"引新商機:自助取袋機一元溶解袋半分鐘到手
    2020年07月22日 15:17   原標題:「禁塑令」引發新商機: 自助取袋機一元溶解袋半分鐘到手  2020年底,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等將禁止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膠袋
  • 武漢最嚴「禁塑令」出爐!商超餐飲今年底前禁塑,禁塑將納入誠信記錄
    武漢最嚴「禁塑令」出爐!12月1日,楚天都市報記者從武漢市發改委和生態環境局獲悉,武漢市制定的《武漢市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實施方案》(下稱《方案》)出爐。  商超餐飲今年底前將禁塑外賣下降至3成比例  《方案》規定,到2020年底,武漢市重點區域、重點領域禁止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和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等部分塑料製品的銷售和使用。
  • 最嚴「禁塑令」帶來環保市場新機遇,智能力量推動武漢垃圾分類
    用玉米澱粉做成塑料供應全球「武漢最嚴『禁塑令』出爐後,最近幾天,我們接到電話不斷,這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景象,以前大多是國外企業和南方的企業聯繫我們,現在湖北省內和武漢的和很多企業都找上門了」。武漢華麗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立斌先生對中國綠髮會工作組介紹。
  • 國家禁用塑膠袋的背後各國與塑膠袋大決戰,塑膠袋的危害和發展史
    聚乙烯複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PET)用於真空或保鮮的預先包裝袋。 聚丙烯複合聚丙烯(PP/PP)常用於高質量印刷外包裝袋。 一般人認為塑膠袋在近代人類歷史裡出現,且已經被廣泛使用,無法被輕易取代。
  • 武漢「禁塑」進入倒計時 商超陸續開始更換可降解塑膠袋
    該超市工作人員介紹,因為「禁塑」,該超市暫停購進老款的不可降解塑膠袋,新袋子沒到位前購物袋暫時「斷檔」。  一組來自武商超市的數據也印證著武漢人在超市購物用袋方面環保意識的提升。2008年,武漢曾實施「限塑令」,各商超從此不再無償提供塑膠袋。2009年,「限塑令」實施一周年之際,武商超市全省門店每天有償提供塑膠袋約30萬個。目前,武商超市全省門店日銷塑膠袋總計約2萬個,降幅超過93%。
  • 肯亞禁塑令讓劍麻種植現商機
    【環球時報駐埃及特派記者 曲翔宇】為應對塑膠袋給環境帶來的嚴重汙染,肯亞於去年8月起,全面禁止塑膠袋使用,在肯亞生產、銷售或使用塑膠袋將面臨1年至4年的監禁或最高400萬肯先令(約合人民幣26萬元)的罰款,手持塑膠袋的公民有可能遭到警方逮捕。
  • 塑膠袋背後是一場聲勢浩大的「環保戰爭」
    而在「禁塑令」實行後,無疑將會有五花八門的籃子或袋子湧進超市。  「如果每個進超市的人都拎著自己的購物籃或購物袋,試想一下,數千名消費者拿著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樣袋子,不停地挑選商品往袋子裡塞,這種情況其實蠻可怕的。」一家大賣場的相關人士搖搖頭,「這樣不要一個小時,保安的眼睛就會累壞了。」
  • 全球禁塑令來襲 塑膠袋及相關製品替代商機凸顯
    【中國環保在線 固廢處理】繼中國、法國、美國、澳大利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相繼推出禁用、部分禁止或管控塑膠袋使用的政策之後,2017年8月25日,肯亞法院判定該國政府「禁塑令」合法有效,自8月28日起強制實施,在肯亞境內禁止使用、製造和進口所有用於商業和家庭用途的手提塑膠袋和平底塑膠袋
  • 「禁塑令」實施首日,海口部分商家仍在使用普通塑膠袋
    本報訊 昨日是我省「禁塑令」實施首日,記者走訪發現,海口部分餐飲店、農貿市場、小超市仍在使用普通塑膠袋。部分店家表示,全生物可降解塑膠袋單價高,長期使用會增加成本。部分菜販將普通塑膠袋和環保塑膠袋混著用,他們在使用全生物可降解塑膠袋時,也考慮是否向消費者收取費用。
  • 「禁塑令」首日 海口部分餐飲店開始使用全生物降解塑膠袋-海口...
    那麼,目前海口全生物降解塑膠袋的使用情況如何?當天上午,海口網記者走訪海口部分農貿市場、餐飲店發現,多家店鋪開始使用全生物降解塑膠袋。  振興農貿市場一攤位銷售環保袋。朱曉欣 攝  在美蘭區振興農貿市場,海口網記者發現已有攤位在銷售全生物降解塑膠袋。據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當天11時左右,市場內的全生物降解塑膠袋便賣完了,由於存貨量不多,許多攤販沒能買到,導致大部分攤販還在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  在美苑農貿市場,一位賣肉的攤販告訴記者,目前該市場還未銷售全生物降解塑膠袋,其於近日預定了一批貨,大約過3、4天後才可用上。
  • 「禁塑令」下萬億環保風口,綠袋寶開啟空白智能商機
    年初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發布的「禁塑令」引起各方關注。到今年年底,我國將率先在部分地區、部分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早在北京奧運會舉辦時,我國就下達過「限塑令」,鼓勵百姓選擇環保袋而少用會對環境造成汙染的塑膠袋,對生產環保袋的企業也採取財政上的幫扶政策。但即便如此,環保袋在我國還是不夠流行,其推廣難度仍然很大。
  • 踐行環保理念 爭當綠色「少塑派」
    早在2008年,我國就開始實行「限塑令」,超市、商場等零售場所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參加活動的親子家庭也分享了各自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做到環保減塑的。一位小朋友表示:「今天我學到了塑料垃圾給動物和地球帶來的危害,回家後我也要少用塑膠袋,以後和媽媽出門都要改用帆布袋了。」隨後,大學生們還和孩子一起,通過垃圾分類的小遊戲,再次加深了對環保知識的「鞏固」。
  • 武漢最嚴「禁塑令」出爐:今年底,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
    武漢明確列出「禁塑」時間表!12月1日從武漢市發改委和生態環境局獲悉,武漢市制定的《武漢市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實施方案》(下稱《方案》)出爐。重點區域年底前將「禁塑」《方案》規定,到2020年底,全市重點區域、重點領域禁止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和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等部分塑料製品的銷售和使用。
  • 塑膠袋漲價、吸管變紙質……最嚴「禁塑令」來了,你準備好了嗎?
    ■本報記者 焦莫寒超市塑膠袋漲價了、吸管變成紙質的了……元旦後,我國「史上最嚴禁塑令」正式生效,讓塑料製品退出生活,綠色環保理念蔚然成風。其實在去年6月,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聯合印發《加快白色汙染治理促進美麗河南建設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 商務部發文大力倡導使用非塑製品和可降解塑膠袋
    商務部辦公廳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商務領域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引導商場、超市等場所,通過積分獎勵等激勵手段推廣使用環保布袋、紙袋等非塑製品和可降解塑膠袋,推廣使用生鮮產品可降解包裝膜(袋)。在餐飲外賣領域推廣使用符合性能和食品安全要求的秸稈覆膜餐盒等生物基、可降解塑膠袋等替代產品。加強電商、外賣等平臺企業入駐商戶管理,制定一次性塑料製品減量替代實施方案,推廣可降解替代產品。
  • 北京超市限塑亮招,可降解塑膠袋、可租賃購物筐上崗
    「一個普通的塑膠袋成本僅8分錢,而一個可降解塑膠袋的成本需要0.2元至0.3元。」有業內人士表示,我國可降解塑料市場空間巨大,隨著可降解塑料技術的提高,實現規模化生產後,成本問題可迎刃而解。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可降解塑膠袋,部分超市推出無紡布袋、可租賃的購物筐、環保購物有獎勵等舉措,鼓勵消費者主動減塑。不過,新京報記者走訪了解到,超市連卷袋濫用現象依然存在。
  • 北京餐企限塑已「安排」:打包袋、吸管換裝,可降解餐盒進入日程
    新京報記者問詢是否有環保吸管時,門店工作人員提供了一根紙質吸管並表示,由於限塑令正式施行還要兩三天,門店也在做過渡的準備。肯德基方面表示,2021年1月起,6000餘家肯德基餐廳堂食、外帶將全面停止使用塑料吸管,外帶將用木質餐具替換一次性塑料餐具;3800餘家肯德基外帶、外賣中使用的塑膠袋也將全面更換。
  • 環保組織籲海洋垃圾所涉企業減塑 專家︰須強制執行
    上述數據來自仁渡海洋近日發布的《海灘垃圾品牌監測報告2018》(下稱「報告」)。    該《報告》發布後,7家環保組織公開倡議,呼籲在本次監測結果中被識別出的海洋垃圾涉及的品牌企業採取減塑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