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我們的採訪中,不論是消費者、商家還是政府部門有關人士,對「限塑令」能否如願執行都表示了不同程度的擔憂。在政策還沒有執行之前,有擔憂並不是壞事,只有我們能把疑慮表達出來,才能引起政策執行者和監督者的關注,以便使這個深得民心、造福後代的「限塑令」能不打折扣地執行。
「限塑令」能否如願執行?
「如果超薄塑膠袋列入淘汰產品目錄,禁止銷售和生產,那麼出口的業務還能做嗎?」自從《通知》頒布,經營一家出口型塑膠袋生產企業的負責人就為這個問題頭痛到現在。不僅僅是生產企業,社會各界在對國家出臺「限塑令」是推行環保、節約資源的一個重要舉措,初衷是好的,但能否如願執行?很多人充滿了擔心。
商家難題
問題之1 袋子錢收還是不收?
「哎,來半斤五花肉。要攪成肉餡啊。」昨日,在中心菜市場,一位老客向經營豬肉生意多年的柳先生招呼著。柳先生這邊手起刀落,把一塊五花肉稱了重,放入攤子另一邊的攪肉機,攪好肉餡就放到了塑膠袋裡,打包,顧客拿走。「這樣的塑膠袋也要收費?挺難的。」
「本來就是為顧客買菜提供方便的。」經營著蔬菜生意的王女士感嘆說,市民買菜時多出五分一角的零頭有時都會免掉,怎麼向顧客要塑膠袋的錢呢?
每天生意都很好的天津狗不理包子從去年到現在一直是一元四隻的價格,不論買多少,顧客都是用塑膠袋把包子裝走。聽說塑膠袋要收費,賣包子的人有點鬱悶了,「因為豬肉漲得厲害,我們去年六七月份漲過價,一漲價,生意一下跑了不少,只能又恢復一元四隻的老價格。現在讓我們去收塑膠袋的錢,怎麼收?」
而一家水果攤位的攤主算了算,生意好時,每天免費給消費者提供的塑膠袋有上百個,每個大約3分錢左右,成本不到10元錢。「這兩三分的塑膠袋錢沒法收,收這樣的錢不是要把客人趕跑嗎?」
為了留住生意,不想因為幾分錢「得罪」了顧客,有著這種想法的攤位經營戶還真不少。
「在這些菜場裡,不可能去監督每個經營者是不是真的跟市民收費了。」採訪中,有業內人士認為,由於菜市場的經營特點,決定了收費塑膠袋的操作難度將會更大。
問題之2 袋子價格定在多少呢?
儘管在《通知》出臺後,商家紛紛表達了要將國家政策執行到底的心聲,但是私底下一些疑慮卻在慢慢傳播,關注的焦點在於如何定價、找零難,也有商家擔心購物場所裡出現「神奇的袋子」,無疑會增加超市物品的監管壓力。
「塑膠袋收費執行其實有難度。」採訪中,一些大型連鎖超市的相關人士都紛紛表達了一些擔憂,目前超市裡提供的免費塑膠袋完全是出於方便消費者的附加服務,一旦收費可能會影響到超市的生意;更重要的是,一個塑膠袋的價格怎麼定?「關於錢的問題是很難說清楚的,定高了,消費者不買帳;訂低了,又會有落下『走過場』的嫌疑。」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最好的辦法是由國家統一定價,大家執行起來「底氣」也會足一點。
即使消費者願意出錢,讓超市經營者頭痛的問題也依然存在,比如找零。對於人流量較大的超市來說,找零一直都是一個難題。「零錢一直都是缺的。」一大型超市的相關人士透露,超市為了找到更多的零錢不但發動了內部員工,甚至制訂了相關的獎勵政策。而6月1日以後,塑膠袋一旦收費,幾毛錢一個塑膠袋,找起零錢更加麻煩,會讓零鈔的緊張情況更為突出。
問題之3 自選商品怎麼保障安全?
眼下各大超市門口都擺著數排自動儲物櫃,一般顧客隨身攜帶裝有物品的袋子,超市都會建議封口或寄存。顧客在超市門口就可以拿到超市專門的購物籃或購物車,將選購的物品放進去,然後在收銀臺處入袋打包。而在「禁塑令」實行後,無疑將會有五花八門的籃子或袋子湧進超市。
「如果每個進超市的人都拎著自己的購物籃或購物袋,試想一下,數千名消費者拿著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樣袋子,不停地挑選商品往袋子裡塞,這種情況其實蠻可怕的。」一家大賣場的相關人士搖搖頭,「這樣不要一個小時,保安的眼睛就會累壞了。」
目前在超市裡,一些相對體積較小、價值不高的商品,通常不放防盜磁條,比如飲料、棒冰、餅乾、糖果等物品,使得這些物品也更容易出現被盜的現象。「如果消費者在購物時已經有袋子,那超市的購物籃和購物車就失去意義了。」
消費者困惑
用什麼來替代塑膠袋?
「沒有了塑膠袋,我用什麼來做垃圾袋呢?」說起塑膠袋要收費的事情,黃成慧有點抱怨,因為她總是會把超市裡購物的免費塑膠袋作為垃圾袋二次使用,想到塑膠袋要收費,又要重新購買垃圾袋,她不禁有些煩躁。事實上,像黃成慧這樣的消費者可不在少數,即使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一個月消費的塑膠袋也能達到百餘個。免費的塑膠袋已成為市民生活中的必需品,對於不少市民來說,沒有了塑膠袋,他們的生活將會有某種無所適從之感。
「塑膠袋要收費,難道我們一大早就要拎著菜籃子擠公交車嗎?」一家公司的白領唐先生覺得這樣的情景也許有點怪,出入辦公場合,拎著個購物袋或購物籃等著下班後去採購似乎不太合理。
「商家利潤裡應該包含這塊的費用吧,現在讓我們花錢買單似乎不太合理。」市民秦小姐坦言。更有市民擔心商場超市出售的塑膠袋價格將會定得過高,「有報導說,超市一個月要用幾十萬的袋子,每個賺一角錢,也能賺幾萬元呢。」
事實上,如何尋找合適的替代品也成為現在市民關注的焦點之一。「政府、商家和消費者都有責任尋找更為適合的替代品,而不是用收錢來限制塑膠袋的使用就能解決問題。」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在超市裡雙鹿電池在其一款產品後贈送了一款無紡布的環保購物袋。「我們把促銷活動和環保結合起來,希望能夠借這個機會向消費者宣傳環保的理念。」中銀(寧波)電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祥奎表示。作為一個消費者,他也承認,使用收費的塑膠袋將會是十分不習慣的。「但改變是一種犧牲,從長遠來看,這種改變和犧牲是值得的。」
破題之法
破題1 推出獎懲制度
「建立和諧的環境也是與十七大精神相吻合的。」寧波政府研究員儲嘉康認為,有償使用塑料購物袋,是政府推行環保、節約資源的一個重要舉措。以前「保護環境,人人做起」往往都停留在口頭上,很難落實到每個人的行動上。通過這種收費的方式,市民將會比較珍惜使用塑膠袋,不會大手大腳,也會使塑膠袋進行重複使用。
他表示,應該加大環保輿論宣傳力度,讓市民明白,環保比圖方便更重要。
對於禁止超薄塑膠袋生產銷售的問題,儲嘉康表示,「只有政策,但是各地政府沒有相關的配套措施,可能政策的力度就會打折扣。」他認為,國家的政策需要地方政府結合自身的情況,用文件、法規來進行細化,設立獎懲制度,才能夠起到真正「環保」的效果。
這一觀點得到了不少業內人士和消費者的認可,「僅僅通過收費的方法來限制塑膠袋的使用還不夠,因為大部分市民可能為了圖方便,寧願多出一角或幾角錢購買塑膠袋。」業內人士說,商場和超市等商品零售企業更不會主動控制塑膠袋的銷售。
因此,建議有關部門可同時出臺相應的鼓勵或獎勵措施。比如,對於保持一定商品銷售量的同時塑膠袋的使用或銷量逐月減少的商品零售企業進行通報表揚和獎勵,甚至可以採取稅收優惠等;同時,商場或超市也可對自備購物袋的消費者贈送小禮品以示鼓勵等。
破題2 儘快找到替代品
據估算,我國每年消耗的塑膠袋數量約為500億個。要讓這樣一個龐大的數量呈下降趨勢,業內人士認為,抑制消費只是可供選擇的途徑之一,根本出路還在於儘快找到傳統塑料的替代品。
現在完全可降解的塑膠袋,成本比普通塑膠袋高出4倍以上,意味著,市民要多花4倍的錢去買同樣的塑膠袋,「完全降解的塑膠袋成本過高,不利於產品的推廣。」海星塑料包裝廠的總經理江先生表示,以前市場沒有可完全降解的塑膠袋就是因為成本過高得不到市場的支持。眼下,還是有不少塑料包裝生產企業在對市場進行觀察和分析。
「如果沒有比較好的替代產品,塑膠袋的禁令有可能在一段時間以後成為一紙空文。」一家塑膠袋生產企業負責人說。
因此,業內人士認為,塑膠袋禁令的落實,根本上還需要國家支持相關產業,發展可降解的環保製品。可執行的經濟政策包括對企業研發進行財政補貼,或是減免稅收,而不應該因為塑膠袋禁令增加消費者負擔。
■相關連結
國外限制使用塑料購物袋情況
德國:1991年頒布《包裝條例》,明確規定「汙染製造者必須承擔清理、消除汙染對環境影響的費用」。根據這一原則,商場超市都備有收費塑膠袋供顧客選用。
美國:2005年1月25日,舊金山推出了一項新的環保舉措,對每個塑料或者紙質的購物袋徵稅17美分,從而使舊金山成為美國第一個對購物袋徵收環保稅的城市。
韓國:商場大賣場都不會贈送購物袋。如果客人沒有自備袋子,就要花100韓元購買紙袋或塑膠袋,商店會原價收回這些袋子,顧客也可拿用過的舊袋子到商場或超市換新袋子。記者 何冬蕾
核心提示
一隻袋子僅僅是一隻袋子,在我們身邊,手機、電池、家電,很多日用消費品都將到了報廢的時間了,而它們的回收和重新利用,國家還沒有出臺非常明晰的政策。從這隻袋子的背後,我們想到了企業的社會責任。追求利潤固然不錯,而企業在分享利潤的時候,也應該承擔環保的職責。這不僅是道義層面的約束,我們更希望能通過立法明確義務。
「限塑令」背後的環保覺醒
「限塑令」的巨大環保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在它推出之後,也有國內環保專家提出「這是中國環保事業邁出的重大一步」。
然而,塑膠袋應該只是整個「環保工程」的一個細微的部分,在生活中,還有很多用品在不知不覺中危害著我們的環境。應該說,塑膠袋只是一個起點,我們該做的還有很多。
廢舊手機本身就是資源富礦
在如今的寧波上班族中,手機的人均擁有量恐怕早已超過了「人均一臺」,它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商品了。
在過去的2007年中,我們開始越來越多地接觸到「手機回收」這個字眼,該字眼較早是從日本傳過來的。據日本媒體報導,為保障價格不斷攀高的稀有金屬穩定供應,日本經濟產業省不久前確定了一系列促進稀有金屬回收利用的辦法,其中就包括手機銷售商有義務向顧客宣傳手機回收信息。
手機體積雖小,卻含有鉑、銦、鈀、鈷和鋰等十餘種稀有金屬。日本2006年共回收662.2萬部手機,回收的手機被送到工廠低溫焚燒後,其所含的資源能夠被提取再利用。
而在我們國家,手機回收工作也在漸漸起步。去年,手機的環保性工程被再次向前推進,在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莫過於年初全球第一大手機品牌諾基亞進一步擴展的三年的廢棄手機及配件回收計劃———「綠箱子環保計劃」,諾基亞方面表示,他們生產的手機中,65%—80%的材料是可以被利用的。目前,他們已經打造了一個由500多個服務網點共同構建的手機回收網絡,這些手機經回收後,將被有效地重新利用,全面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廢舊電池政府開始主動介入
一節爛在地裡的一號電池能使一平方米土地永遠失去利用價值,一粒紐扣電池產生的有害物質能汙染60噸水,相當於一個人一生的飲水量……這些便是電池對環境的巨大傷害,廢舊電池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就會嚴重汙染環境,
在寧波不少社區,居民都會見到樓道裡掛起的「乾電池回收箱」。雖說電池回收已經是很多年的老話題了,但直至今日,絕大多數普通市民的電池回收意識恐怕也只能算起步階段,小區裡那些空空蕩蕩的電池回收箱便是最好的證明。
同時,建立一套完善的電池回收網絡,也已經成為當務之急。幸好這一點已經被很多地方的政府部門所重視,比如山東的環保部門前不久就宣布要在全省範圍內建立起廢舊電池回收網絡。這一網絡包括要在全省各大高校、中小學、社區、酒店、賓館、機關單位等設立1萬個廢舊電池回收箱。
現在隨著電瓶車越來越多,電瓶車所使用的電池又引起了新的環保問題。甘肅省兩位政協委員近日還專門提出了一個《關於儘快建立電動自行車廢電池回收制度的提案》,他們認為,一個近400萬人口的中等城市,每年就有數十噸電動自行車用的鉛酸電池報廢。如果隨意傾倒、排放,則會嚴重汙染土地。他們建議,政府應儘快組建廢舊車用鉛酸電池回收網絡。
淘汰家電有望被企業有償回收
最近,家住聯豐北區的魏女士,一直在為自己的廢舊家電煩惱。原來,陪伴了她10多年的舊電視最近老是出毛病,後來據修理人員說這臺電視機使用年限已久,無法修理。於是魏女士開始琢磨著給這臺電視機找個好歸宿,幾番打聽才知道只能賣給那些上門「回收舊家電」的小販,而且價格也很低。
而據有關部門的統計,我國已進入電器廢棄的高峰期,每年估計報廢500萬臺電視機、400萬臺冰箱、600萬臺洗衣機,未來5年至10年電腦報廢量也將達到每年500萬臺以上,這些電子垃圾,含有鉛、鎘等大量有毒有害物質。
在記者的採訪中也發現,現在普通寧波百姓的家電環保意識相對還比較淡薄。記者還是對10名市民進行了隨機調查,結果所有人都不約而同地表示「廢舊家電誰給的錢多就賣給誰」,沒有人考慮拆解廢舊家電對環境的破壞程度。
可喜的是,上周剛剛傳出新聞,由國家發改委起草的《廢舊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經國務院法制辦審理原則通過,有望在今年春節前後出臺。該《條例》規定,市民的家電報廢后,廠家、經銷商都要負責,一般要由經銷或售後企業進行有償回收。
只是,這一《條例》要真正實施起來,要做的恐怕還有很多。首先便是最關鍵的回收處理資金問題;記者同時也了解到,目前國內幾乎還沒有一家企業設立專門的廢舊家電回收部門,真正實現家電回收任重而道遠。
都像塑膠袋一樣規範起來
應該說,「限塑令」是一個起點,而真正制止住由塑膠袋引起的「白色汙染」,也只能說是抑制住了眾多汙染源的其中一小部分。
即使「限塑令」順利實施,即使綠色環保塑膠袋能大規模生產並取代眼下的不可降解塑膠袋,可那些廢舊手機怎麼辦?廢舊電池怎麼辦?接受記者採訪的眾多人士為此均表示:只能通過國家和政府立法。
其實國內很多地方已經率先對再生資源回收進行了立法嘗試。比如記者了解到,石家莊市就有一項名叫「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管理條例」的規定,規定中的再生資源包括廢舊金屬、報廢電子產品、報廢機電設備及其部件、廢舊木材及製品、廢舊造紙原料、廢舊輕化工材料、廢玻璃等等,它要求新建住宅區的規劃設計,應當按照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規劃預留社區回收站點所需場地;已經建成的住宅區,可以通過業主大會或者業主委託的物業管理企業,按照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規劃提供社區回收站點所需場地;同時,這一條例還明確規定了井蓋等城市公用設施以及無合法來源證明的鐵路、石油、電力、電信等專用器材是嚴格禁止回收的。
有關專家也表示,一個小小的塑膠袋背後,是一場聲勢浩大的「環保戰爭」,這場戰爭關係到我們的子子孫孫。
記者 沈嘉
(責任編輯:陳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