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視察位於鄂霍次克海南部的南千島群島,拉開了日俄 「千島群島」爭端的序幕。進入今年9月以來,俄羅斯海、空軍在日本周邊展開了一系列軍事、外交行動,先是圖-95轟炸機和伊爾-38反潛機抵近日本領空,隨後俄20餘艘艦艇史上罕見地穿過俄日交界的宗谷海峽進入鄂霍次克海。14日,俄太平洋艦隊集結50餘艘軍艦、飛機及近萬名官兵,在堪察加半島接近千島群島海域組織大規模軍事演習。
俄羅斯通過這一系列組合拳式的軍事行動,重振俄羅斯太平洋艦隊軍威,彰顯大國影響力,打壓日美軍事同盟戰略空間。而此次演習核心的鄂霍次克海在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具有獨特戰略地位,成為俄軍展示「肌肉」的主要舞臺。
鄂霍次克海是俄羅斯遠東戰略利益的根本所在
鄂霍次克海是位於俄羅斯東部重要的邊緣海,其西瀕俄羅斯的西伯利亞海岸,北至品仁納河口,東側到堪察加半島和千島群島,南抵日本的北海道,西南與俄羅斯的庫頁島相接。南北最長2460公裡,東西最寬1480公裡,面積約152.8萬平方公裡。鄂霍次克海歷來是俄羅斯海上利益的核心地帶,戰略價值尤為突出。
首先,鄂霍次克海是俄羅斯遠東地區連接外海的重要海域,俄海軍之所以能成為世界級海軍,鄂霍次克海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地圖上看,鄂霍次克海向東可以經堪察加半島的南段進入白令海,同時可直抵北美洲的西海岸,向南則通過千島群島的諸多海峽進入太平洋,向東經宗谷海峽和韃靼海峽可通向日本海,與位於日本海的俄海參崴軍港相互連通。
其次,堪察加半島、千島群島和庫頁島緊緊包圍鄂霍次克海,有效地保護了俄太平洋艦隊海上行動。
鄂霍次克海東部是堪察加半島,半島首府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是遠東的重要軍港,目前俄太平洋艦隊四分之一的力量部署在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港。島上東北側部署了岸基洲際彈道飛彈,東海岸還建有大型機場。由此可見,勘察加半島不僅是鄂霍次克海東部屏障,也是俄對美核戰略反擊的陣地。
鄂霍次克海的南端是日俄爭奪的千島群島,其形狀宛如一道鏈條,封鎖了進入鄂霍次克海的南部門戶,千島群島由於受到日本海暖流的影響,存在著為數不多的不凍港,是俄海軍南下太平洋的重要海上通道。自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俄對南千島群島歸屬一直糾纏不清,冷戰結束後,為防範美日打開鄂霍次克海南大門,俄羅斯開始對南千島群島主權問題採取強硬態度,並不斷加大部署力度,目前,千島群島仍掌握在俄軍手中。
鄂霍次克海的西南側是庫頁島,是分離日本海與鄂霍次克海的天然屏障。庫頁島的南北兩端分別是宗谷海峽和韃靼海峽。其中,宗谷海峽具有東北亞「海上門戶」之稱,是溝通日俄雙方海上貿易運輸的最短航道,也是日本進入鄂霍次克海的北上捷徑。
第三,鄂霍次克海具有豐富的油氣、礦產和漁業資源,是俄羅斯資源庫中沉睡在冰海中的一塊「寶石」。據統計,僅千島群島地區年產海產品約80萬噸,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達16億立方米,黃金儲量達1867噸。如此驚人的資源儲量,可以成為遠東未來發展的 「啟動資金」。這也是俄羅斯不願意在南千島群島問題上作出讓步的根本原因之一。
打造遠東海上尖兵旨在凸顯俄羅斯「東進」意圖
從俄羅斯周邊態勢上看,北方艦隊被北約圍困在北冰洋;黑海艦隊即將失去克裡米亞半島的塞瓦斯託波爾港;而波羅的海俄軍也是深陷包圍。昔日的超級大國周邊海域 「四面楚歌」。正是在這種特殊的背景下,遠東鄂霍次克海的重要性才得以凸顯。
然而近20年來,由於俄羅斯重視不足,俄太平洋艦隊大部分艦船比較老舊,核反擊手段相對滯後。而隨著美國戰略重心東移,加緊了對俄遠東地區的封堵,「標準-3」等新型反導武器的部署使俄羅斯陷入無法還擊的窘境。
2009年,俄總統梅德韋傑夫公開宣布:「對於俄羅斯來講,發展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是國家最優先的發展方針。」在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前提下,俄軍開始改變「重西輕東」的觀念,加大遠東軍區建設力度,逐漸提升鄂霍次克海太平洋艦隊整體實力和戰略核打擊能力,為俄軍事戰略重心東移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從軍事部署上看,自2007年俄政府陸續投入179億盧布,建設包括北方四島在內的遠東地區基礎設施,採取了補充太平洋艦隊新軍官的人數、增大專業官兵比例等諸多措施,極大地改善遠東軍區軍備落後的狀況,特別是近期俄軍方宣布,將會在堪察加半島建造新的潛艇基地並部署 「北風之神」級核潛艇,提高太平洋艦隊的二次核打擊水平,增強了同美日的反導武器系統一較高下的能力。
此外,俄軍方每年都會在遠東地區舉行一次軍事演習。繼「東方-2010」聯合演習之後,今年俄太平洋艦隊又調集重兵,在鄂霍次克海舉行較大的海上實戰演習,重點演練了海軍登島作戰和反恐行動,同時,俄羅斯陸軍飛彈旅也在遠東的濱海邊疆區舉行為期五天的戰術演習,檢驗其遠程投放能力。這些演習對俄太平洋艦隊的戰鬥力生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除了在軍事手段上頻頻出招兒外,俄羅斯在振興經濟方面也下了不少工夫,據俄羅斯媒體報導,預計俄石油公司在今後的5年裡將在鄂霍次克海發現5億噸油當量儲量的油氣田。2010年8月,中俄原油管道開通。俄羅斯的能源庫開始向亞洲市場開放,將有利於其整個遠東地區經濟復興。
俄羅斯頻頻出招兒意在震懾日美同盟
與選擇演習地點頗費心思一樣,演習前的俄羅斯軍事、外交前奏同樣耐人尋味。
首先,兩架圖-95遠程轟炸機於演習先期繞日本領空飛行一周半,並在空中加油後返回庫頁島基地。而就在兩架飛機繞日本航線臨近福島附近空域時,正遇到新任日本首相野田佳彥視察福島,日本空軍緊急升空,俄轟炸機在數十架日軍飛機的近距離「護航」下,歷時近16個小時才完成飛行任務返航。同時,9日4艘俄軍艦罕見地通過了僅有6公裡寬的公海宗谷海峽。
其次,今年8月俄總統高調迎接朝鮮領導人金正日,雙方領導人就朝俄在遠東地區舉行聯合軍事演習活動達成一致,俄東部軍區發言人直至13日才向媒體公開這一消息。
不難看出,俄羅斯這一系列軍事和外交領域的行動,主要有三個目的:
首先,通過軍事演習等活動,顯示俄羅斯在鄂霍次克海、東北亞、西太平洋乃至整個亞太地區的軍事行動能力和影響力,特別是針對與美國有軍事同盟關係的日本和韓國,採取擠壓戰略空間的方式,敲山震虎,力爭瓦解美日同盟體系。
其次,針對日俄南千島群島主權爭議,嚴密保護俄羅斯主權、領土的安全和遠東地區戰略利益,保持在鄂霍次克海域強大的戰略核反擊力量。
第三,通過展示軍事、經濟、外交實力,積極調整與周邊國家的戰略關係,建立符合俄羅斯發展需要的戰略環境。
歷史實踐證明,亞太經濟的快速發展會使本地區資源的爭奪更加激烈,懸而未決的領土、資源爭端問題也會更加突出,而當前,東北亞地區還沒有形成有效的安全機制,霸權主義插手地區矛盾將不可避免,可以預見,美日與俄羅斯之間的較量還將長期存在下去。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邊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