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絕對意義上很難說什麼是最神秘的,但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海山二(Eta Carinae)。
這顆恆星(或恆星組--似乎是一個多恆星系統)是銀河系中最亮的星系之一,主要成分的亮度是太陽的500多萬倍。在7500光年之外,它是我們不用望遠鏡就能看到的最遙遠的恆星之一,在1843年3月的幾天裡,它是夜空中第二亮的恆星。
海山二的主要成分是高度活躍的,在18世紀中期出現了一次巨大的物質噴發。正是這次噴發使它變得如此明亮。後來它的光芒消退了很多,以至於有一段時間需要用望遠鏡才能看到它。現在,它又用肉眼看到了。
科學家們認為,它很可能在接下來的300萬年內的某個時候發生超新星爆炸(從天文上看)。如果爆炸真的發生了,它將在短時間內成為我們天空中最亮的天體之一。亮度大約是金星的五倍。
儘管距離很遠,但它可能是天空中最危險的天體之一,因為它的大質量足以作為「極超新星」 爆炸,一些科學家預測,如果超新星在距離地球50光年內,它可能會使地球失去臭氧層。
下圖是海山二星系。18世紀中葉噴發時排出的物質非常明顯,正是這種物質導致了這顆恆星在我們的視點上的亮度有一段時間的減弱,因為這些物質掩蓋了這顆恆星。
(圖解: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哈勃空間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拍下了一張新圖片(其中包括了人眼不可見的紫外線),圖片中海山二發出了紅、白、藍三種顏色的高溫氣體,視覺上壯麗又旖旎,仿若花朵般綻放的煙火。)
如果海山二星突然取代了太陽系中心的太陽,那麼地球的整個地表就會融化。
宇宙中有很多謎團,但我要說的是兩件在我看來最神秘的事情。
1. 黑洞。
黑洞是一種神秘的天體,每當一顆超大規模的恆星塌陷時,就會出現黑洞,其引力甚至比電子之間相互作用力還要強(因為它們就像電荷一樣)。這些壞小子的力量是如此強大,甚至可以把光吸進來。要知道,這可是光啊!。然而,最神秘的是 "這一切都去哪兒了?" 我們不知道。這可能是他們最神秘的地方......
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
(圖解:北京時間10日晚9時許,包括中國在內,全球多地天文學家同步公布了黑洞「真容」。該黑洞位於室女座一個據橢圓星系M87的中心,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質量約為65億倍。它的核心區域存在一個陰影,周圍環繞一個新月狀光環。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被證明在極端條件下仍然成立。)
2. 暗物質/暗能量。
(如果沒有額外的引力,旋渦星系裡的恆星會被甩到星系以外,令整個星系分崩離析。圖片來源:astro.wsu.edu)
暗物質是宇宙中一種不可見的物質。這些物質經物理學證明對天體運動產生影響(星系的自轉速度遠比理論上快,暗示著無法測量的暗物質存在)。了解之前你可能不太在意。但暗物質構成了我們宇宙的96%,也就是說我們能看到的所有東西都不到它實際的5%。又很可怕,又很神秘。
(在我們的宇宙裡,暗物質的數量比普通物質多得多,然而我們對暗物質的本質一無所知。圖片來源: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另外,暗能量的另一個屬性是,它導致我們的宇宙以比光速更快的速度膨脹(字面意思是膨脹,星系已經被測量正彼此遠離),這意味著如果這種加速持續下去,到達臨界點質子和電子會分離,物質將不復存在。根據科學家們的預測,這一切將在人類滅絕很久之後發生,所以我們不必擔心。
(圖解:暗物質的引力作用也符合廣義相對論,因而能造成時空的彎曲。光線透過彎曲的時空後會偏轉,類似於光線在透鏡中的「折射」現象。根據這個原理,愛因斯坦最先提出了「引力透鏡」的設想,因而有人將它們稱為「愛因斯坦的望遠鏡」。茲威基在 1937 年曾經指出,有暗物質的星系團可以做為實現引力透鏡的最好媒介。可想而知,由較為均勻分布散開在星系中的暗物質形成的透鏡,肯定要比密集的星體形成的透鏡「質量」好得多,見上圖。不過,直到 1979 年,這種引力透鏡的效應才在天文觀測中獲得證實。)
我們的宇宙充滿了太多奇怪的東西,要靠我們自己去弄清楚。探索宇宙是我們的使命,我們不能在不知道地球上有什麼東西的情況下探索它,明白嗎?
祝你解謎快樂! :)
不,或許宇宙中沒有什麼神秘的東西。
因為宇宙本身就是最神秘的東西。
我們似乎在宇宙探索方面是個先驅,實則不然。儘管可觀測的宇宙只有2%,而其他的都是暗物質。所以,宇宙究竟是什麼,當然是暗物質,因為它的98%是暗物質,但我們對暗物質並不了解,它對我們來說太過神秘。
因此,宇宙本身是神秘的。
宇宙中最神秘的東西其實並不是某一個東西而是「無限」。宇宙是無限的,但人的頭腦很難把無限性概念化。在我們正常的認知中,任何事物都必須有一個終點。
與這個謎團相關的是時間的概念。如果時間 "開始",那麼它也一定是有盡頭的。但我們不能設想時間的開始,因為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在時間的開始之前發生了什麼?
作者: quora
FY: Charon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