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山陵了。先是去中山陵的林蔭大道給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高大挺拔的梧桐樹,把寬闊的道路籠成甬道,陽光斑駁而下,景象十分壯觀。
據說孫中山生前十分鐘愛法國梧桐,所以1928年,當孫中山的靈柩由北京移至南京紫金山時,人們在沿途栽種了萬棵法國梧桐。如今算來,這些梧桐都有近百年樹齡了——因為與孫中山的淵源,法國梧桐在南京城蓬蓬勃勃。現在,法國梧桐就是南京市一張綠色的城市名片。關於法國梧桐樹,導遊給我們講了個小故事,十分有趣,分享給大家——
法國梧桐有三個名字——中國人叫它「法國梧桐」,法國人叫它「中國梧桐」,而它的真名叫「懸鈴木」。中國人最早見到它時是在法國租界——一個法國傳教士因為喜歡它一樹的蔭涼,就從北美洲把它帶到上海,栽在霞飛路作為行道樹。人們誤以為它是法國來的樹種,葉子又很像梧桐,所以叫它法國梧桐。法國梧桐後來又從上海出發,漂洋過海到巴黎安了家。法國人誤以為它是從中國來得,又叫它為中國梧桐。其實,它的真名叫——懸鈴木,你看它的種子像不像掛在樹枝上的鈴鐺?
春天,沒有人注意到它的花。到了夏天,它就會掛出許多的鈴鐺,小鈴鐺會在枝頭搖晃一個秋天和半個冬天,黃色的彩蝶飛盡了,它依然高高的搖搖晃晃,終於不再留戀時就灑下一地的茸毛,像春天紛飛的楊花,茸毛飛不了太遠就死心塌地,再也沒有機會生根發芽。
宏偉的中山陵坐北朝南,佔地近兩千畝,靈谷寺與明孝陵拱立左右。你知道麼?在修建中山陵時,國民政府曾懸獎徵集陵墓圖案,於是就有了——史上空前的設計比賽當時有四十餘份設計圖案應徵,上海各大知名報紙紛紛發表文章,稱這次懸獎徵求陵墓圖案是史上空前的設計比賽。最終獲得大獎的是青年建築師呂彥直的傑作,呂彥直的圖案,平面呈警鐘形,這不僅最適合陵墓的地勢地形,更有「喚起民眾」的意義。
呂彥直是山東東平人,字仲宣,又字古愚,中國近代傑出的建築師。孫中山1925年病逝於北京,次年一月他的陵墓就在紫金山第二峰小茅山起建,直到1929年的春天才落成。呂彥直也就死在這一年,才35歲,真是天妒英才。
我謹慎自己的言行,沿著一級一級的臺階崇仰而上。順著小茅山的坡勢緩緩上升,第一個看到的是陵門。陵門以青色琉璃瓦為頂,門額上為孫中山的手跡「天下為公」四個大字。據說用青色的琉璃瓦是因為青色象徵蒼天,有「天下為公」的含義,以此來顯示孫中山先生為國為民的博大胸懷。
陵門上去是碑亭。
碑亭上去是祭堂,祭堂有三個拱門,分書「民族」、「民權」、「民生」門額,祭堂的門楣上刻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四字。
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動,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羅蘭竇斯基的傑作。
一路行來,舉目都是人造的青瓦白石和天成的鬱鬱蔥蔥的水杉、雪松。原來最美的建築就是這種天人合一的恢弘意境。
從陵門前起步,淺灰的花崗石階,三百九十二級,天梯一般把人群一級級接引向上。登到頂點,在祭堂前回望人寰,才發現剛才攀登的數百級臺階都看不見了,只見一幅幅寬敞的平臺。從上而下攀登時只見臺階不見平臺,而到了高處回望時,卻只見平臺不見臺階。朝山的人對陵頂的氣魄仰之彌高,油然起敬;而祭堂上孫中山的坐像卻俯視平臺,不見一階一梯。這正是呂彥直的匠心所在啊!中山陵,不愧為「天下第一陵。」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孫中山曾希望遺體永存,供世人瞻仰。由於當時蘇聯贈送的水晶棺還未送到,孫中山的遺體就被暫放於楠木玻璃棺內。水晶棺到達北京後,專家發現這口水晶棺太脆、易傳熱,還在運輸中出現了裂隙,不能真空無菌保存遺體,所以又從美國訂購了紫銅棺。紫銅棺質地雖然好,但是不透明,而且孫中山遺體因防腐不當,已不能供人瞻仰,所以只好土葬。
孫中山先生土葬的陵地,既沒有選在老家廣東,也沒有選在逝世地北京,而是選在了南京。這是為什麼呢?孫中山一次在紫金山打獵時說:「我將來死後葬在這裡,那就好極了。」臨去世前,孫中山再次囑咐身邊人,因為南京是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可見孫中山對南京感情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