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5日,在南京中山陵前,發生了一次震動中外的國軍400多名高級軍官集體哭陵的事件,震驚全國。
抗戰勝利後,美國人魏德邁中將建議蔣介石整編國民黨部隊。由於通過整編會大大增強國民黨中央軍的實力,同時瓦解非嫡系部隊,因而迅速獲得蔣介石首肯。
1946年4月,由何應欽主持,國民黨陸軍總司令部於在南京召開了軍事復員會議。會後迅速進行了大規模的國軍整編工作,把原來的師改為整編旅,軍改為整編師,三個整編師組成一個整編軍。由於當時國軍內部吃空額的情況相當嚴重,實際人數遠遠不足定額,因而在整編時蔣介石對非嫡系部隊採取「要兵不要官」的辦法,撤消非嫡系部隊的番號後,士兵併入嫡系的中央軍,大批軍官則作為編餘被閒置下來。在當時的體制下,軍官都靠部隊吃飯,一旦沒有部隊,軍官的生活立刻就成了問題,而那些因戰爭致傷殘軍官的遭遇就更是艱難。當時在編餘軍官中流傳著一首歌謠:「此路走不通,去投毛澤東。此處無人要,延安去報到。」鑑於這些情況,蔣介石下令把各地編餘軍官除自願遺散者外,都集中起來,在中央訓練團內設置一個將官班和若干軍官總隊,少將以上的編進將官班,上校以下的入軍官總隊。國民政府聲稱畢業後另行分配工作,但實際上只是搪塞拖延。
編餘軍官張清泉受訓結業後,幾個月過去都沒有得到安置。積蓄用光,一日三餐都難以為繼。在年輕妻子的勸說下,張清泉萬般無奈,只好把妻子賣給一個商人當小妾。分離時刻,兩人抱頭痛哭,悽慘萬分。
中將奚澤,原是一位華僑,同盟會成員。他早年曾變賣家產,折合白銀幾十萬兩,支援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動,深受孫中山先生的讚賞。他參加過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後來官至集團軍參謀長。如今,他卻成了編餘將領,竟也一貧如洗,饑寒交迫。妻子忍受不了如此生活磨難,於1947年4月的一天到燕子磯投江自盡。
黃埔軍校一期學生陳天民,原為國軍190師少將副師長,抗戰期間在長沙會戰中立過戰功。從部隊編餘時,已是肺病晚期,5個孩子,大的10歲,小的還不滿周歲,終日啼飢號寒。陳天民絕望至極,萌生死念,乘妻子外出借錢時,吞藥自盡身亡。死後,遺屬無以為殮,全體同學集資才為其料理後事。
「中山陵哭陵事件」引起中外各界廣泛關注。蔣介石知道後大發雷霆,稱要以「戡亂」的手段「捕一批,殺幾個」。後因擔心影響軍心,最終當局對參與哭陵將官做了以下安排:50歲以下去地方任職;40歲到45歲的被安排到交通、工商、警察等部門;40歲以下的被送進陸軍大學深造,體弱者發安家費讓其返鄉。沸沸揚揚的中山陵哭陵就這樣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