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星球研究所
在遙遠的南半球
有一片「遺世獨立」的土地
紐西蘭它偏居南太平洋一隅
即便與最近的澳洲大陸
相距也超過1500千米
可謂遠離塵世喧囂
(紐西蘭的位置,製圖@鞏向傑&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它是人類最晚定居的土地之一
在此前的漫長歲月裡
萬家燈火與它無關
紅塵世界與它無關
有的只是
無聲矗立的
巍巍高山一望無盡的
茫茫滄海(圖片來源@VCG)
▼
這也讓它的自然風光
極其原始、極其純淨
正所謂
此景只應天上有
人間能有幾回得
(紐西蘭擁有世界上第二大的暗夜保護區/International Dark Sky Reserve,面積達4367平方千米,攝影師@阿五在路上)
▼
以至於
作家筆下的傳說
人們想像的神話
一度在這裡成為現實
(著名的《指環王》在紐西蘭有20個主要的取景地;下圖為霍比特屯,攝影師@楊婷婷)
▼
一座與世隔絕的滄海孤島
一個一塵不染的天堂之國
那麼究竟是什麼
塑造了這樣一個紐西蘭?
紐西蘭的陸地面積
約26.8萬平方千米
而山地和丘陵地區
佔比高達75%
從高空俯瞰
大地之上如同虎踞龍盤
面積最大的兩座島嶼南北相持
尤為引人矚目
人稱「
北島」和「
南島」
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澳大利亞板塊
兩大板塊的分界線沿兩島穿行而過
並在兩島之上
造就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觀
(紐西蘭的地形,製圖@鞏向傑&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其中之一
便是生於碰撞的
火山世界數千萬年前
北島與古陸分離形成島嶼
由於太平洋板塊向印度-澳大利亞板塊下方俯衝
島嶼亦隨之逐漸隆起擴大
在板塊俯衝的巨大能量下
巖漿在地下深處不斷積聚
直至衝破地表、噴薄而出
在北島之上形成大大小小、星羅棋布的火山
甚至在人口稠密的城市旁
也能一睹火山的真容
(奧克蘭邊的伊甸山/Mount Eden,距離奧克蘭CBD僅4千米,是一座休眠火山,攝影師@陳燦銘)
▼
而中部海拔較高的高原地帶
更是有大量火山集中分布
被稱為
中央火山高原(紐西蘭北島主要火山分布,製圖@鞏向傑&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其中最為聲名顯赫的
莫過於地處高原中心的
陶波湖(Lake Taupo)
這是紐西蘭最大的湖泊
湖面面積達616平方千米
幾乎是100個杭州西湖的大小
目之所及處
碧濤萬頃、波光粼粼
(請橫屏觀看,陶波湖,圖片來源@VCG)
▼
而風平浪靜的水面下
卻蘊藏著強大的能量
大約26500年前
這裡發生了一次超級火山噴發
其規模在上下7萬年間可謂空前絕後
數百平方千米的土地隨之坍塌
一個巨大的火山口就此形成
這便是陶波湖的雛形
(陶波火山在7萬年間噴發了28次,令陶波湖面不斷擴大,如今這是一座休眠火山,下圖為陶波湖,圖片來源@NASA)
▼
在陶波湖西南角
則是著名的
湯加裡羅國家公園這裡不到20千米的距離內
連續分布著三座活火山
(請橫屏觀看,下圖為三座火山同框出鏡,圖片來源@VCG)
▼
包括
頂部寬而平坦的
湯加裡羅火山(Mount Tongariro)
(右側平頂的為湯加裡羅火山,圖片來源@VCG)
▼
呈現優美錐形的
諾魯霍伊火山(Mount Ngauruhoe)
(實際上,諾魯霍伊火山是湯加裡羅火山的一個支脈,圖片來源@VCG)
▼
以及北島最高峰
魯阿佩胡火山(Mount Ruapehu)
(魯阿佩胡火山則是《指環王》中「末日火山」的取景地,圖片來源@VCG)
▼
其中
魯阿佩胡火山的最高海拔
達到2797米
山頂常年積雪覆蓋
是紐西蘭最大的滑雪勝地
(魯阿佩胡火山附近的滑雪場,圖片來源@VCG)
▼
湯加裡羅山
則在古老的神話裡
從眾山間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一舉俘獲了「女神」的芳心
而落敗者則被驅逐
從此遠離中央地帶
其中一位便是
埃格蒙特峰(Mount Egmont)
(埃格蒙特峰也稱塔拉納基山/Mount Taranaki,為休眠火山,擁有對稱的錐形山體,攝影師@丁逸峰)
▼
它孤獨地聳立於北島西海岸
至今「孑然一身」
從高空俯瞰
熔巖和水流的痕跡依舊清晰可見
以此為中心的
埃格蒙特國家公園境內的森林鬱鬱蔥蔥
在大地上形成規則的圓形
與周邊密密麻麻的農田
產生極為強烈的對比
(埃格蒙特峰所在位置,其周邊規則的綠色圓形是國家公園的邊界,製圖@鞏向傑&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而在另一頭
陶波湖的東北部
則是以羅託魯阿市(Rotorua)為中心
長約240千米、寬約48千米的
地熱區這裡遍布著
霧氣繚繞的溫泉
蒸汽迸發的氣孔
汩汩冒泡的泥漿池
以及隨時可能噴薄而出的間歇泉
由於地熱活躍、蒸汽翻騰
人稱「
地獄之門」
(請橫屏觀看,「地獄之門」在紐西蘭一般指蒂基蒂爾/Tikitere地區,下圖為羅託魯阿,圖片來源@VCG)
▼
溫泉中的含硫物質
在泉池中緩慢沉積
加之特殊的微生物作用
共同形成斑斕奪目的色彩
由於二氧化碳等氣體的釋放
氣泡從池底源源不斷地升起
「
香檳池」便由此得名
(Champagne Pool)
(香檳池內平均水溫在73-75℃,深處的水溫可高達260℃,攝影師@張力)
▼
南半球規模最大的
波胡圖間歇泉(Pohutu Geyser)
平均每小時噴發1-2次
噴發高度可達到30米
水柱沖天、蔚為壯觀
(波胡圖間歇泉,圖片來源@VCG)
▼
而由這片地熱區向東北方延伸
直至離開海岸約50千米處
則是一座特殊的島嶼
懷特島(White Island)
即便露出海平面的
僅是直徑約2千米的火山口
但嘶嘶冒煙的氣孔
和隨處可見的硫礦
卻時刻提醒著到訪的人們
這是紐西蘭最為活躍的火山
(懷特島,其最近一次火山噴發發生在2017年9月,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
眾多的火山
造就了眾多的火山湖
當水流從這些湖泊中溢出
自高原中心一路順勢而下
便形成大量
跌落的瀑布、湍急的河流
直至注入四面環繞的海洋
(紐西蘭北島的主要水系分布,製圖@鞏向傑&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例如以陶波湖為源頭
誕生了紐西蘭的第一長河
懷卡託河(Waikato River)
它全長425千米
一路朝西北方向奔騰而去
(懷卡託河,圖片來源@Destination Great Lake Taupō)
▼
在山區
河流跌落懸崖
形成聲勢浩蕩的瀑布
(胡卡瀑布/Huka Falls,圖片來源@VCG)
▼
而離開山區
經過長年累月的衝積
便造就了沃野千裡的
懷卡託平原至今仍是紐西蘭
最重要的農牧業區之一
(請橫屏觀看,懷卡託平原上的牧場,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
總而言之
北島的山、水、土地
幾乎可以說是
因火山而生、因火山而盛
而與之毗鄰的南島
儘管只與北島
間隔著數十千米的海峽
卻又是另一番天地
北島並不缺白雪皚皚的雪山
但卻罕見冰川的蹤跡
僅有最高峰魯阿佩胡火山附近
分布有18條小型冰川
長度均不超過1.6千米
然而在南島
冰川數量則高達3000餘條
最大長度可超過20千米
無論是數量還是規模
都令北島望塵莫及
而其中絕大多數冰川
均分布在一條大型山脈之上
(紐西蘭南島的冰川分布,製圖@鞏向傑&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這條冰川廣布的山脈
同樣因板塊碰撞而生
數千萬年前
印度-澳大利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上
兩個島嶼在碰撞中合二為一
留下常年活躍的大型斷裂帶
形成了一條縱貫南北
長度綿延約500千米
幾乎佔據半個南島的
南阿爾卑斯山脈(Southern Alps)
(請橫屏觀看,南阿爾卑斯山脈,圖片來源@VCG)
▼
山脈之上
26座雪峰高聳矗立
其海拔均超過3000米
較之北島的山峰更加宏偉
紐西蘭的最高峰亦坐落於此
庫克山(Mount Cook)
海拔達3724米
在毛利語中被稱作
「穿雲之山」
(庫克山,毛利語中稱奧拉基/Aoraki,即「穿雲之山」,攝影師@魚頭yutou)
▼
而在庫克山國家公園
約700平方千米的範圍內
幾乎集中了紐西蘭所有
3000米以上的山峰
有如眾山朝聖、眾星拱月
(請橫屏觀看,奧拉基/庫克山國家公園,1953年建立,攝影師@阿五在路上)
▼
公園內超過40%的地表
都被大大小小的冰川覆蓋
(庫克山國家公園內的冰川,圖片來源@VCG)
▼
包括位於庫克山東部
規模居於眾冰川之首的
塔斯曼冰川(Tasman Glacier)
其長度達23.5千米
厚度更是接近600米
冰川以磅礴之勢
從高山之上傾瀉而下
佔據了整個公園約1/7的面積
(塔斯曼冰川,圖片來源@VCG)
▼
更為特別的
則是位於山脈西側的
福克斯冰川(Fox Glacier)
(福克斯冰川,圖片來源@VCG)
▼
以及
弗朗茲·約瑟夫冰川(Franz Josef Glacier)
它們自南阿爾卑斯山脈起
不斷向西海岸蜿蜒而下
冰川末端所到之處
海拔僅有約300米
幾乎接近海岸旁的溫帶雨林
這也讓它們成為了世界上
最易到達的冰川之一
(弗朗茲·約瑟夫冰川,圖片來源@VCG)
▼
實際上
在數萬年前
南島的冰川規模
遠比今日更加龐大
天長日久的冰川作用
不斷侵蝕山體、重塑地表
隨著冰川消融、海水入侵
便形成了獨特的峽灣景觀
其中尤以南島西部至西南部的
峽灣地區(Fiordland)
最為聞名遐邇
其山峰尖銳、崖壁陡峭
如同刀劈斧鑿
令人嘆為觀止
(請橫屏觀看,米爾福德峽灣/Milford Sound,圖片來源@VCG)
▼
另一方面
由於各類冰川作用
山脈各處形成了大量
冰川湖泊和北島上圓潤的火山湖不同
這裡的湖泊大多形狀狹長
如同鑲嵌在山谷之中
(特卡波湖/Lake Tekapo屬於冰川堰塞湖,是由冰川沉積物形成的天然堤壩,橫向阻塞河谷形成的湖泊,攝影師@阿釘)
▼
其中
湖面彎折呈「S」型的
瓦卡蒂普湖(Lake Wakatipu)
最大長度達75千米
最寬處卻僅有5千米
是紐西蘭最長的的湖泊
(請橫屏觀看,瓦卡蒂普湖也是紐西蘭第三大湖泊,左下角是湖泊北岸的小鎮,圖片來源@VCG)
▼
而坐落在其北岸的
是一座著名的旅遊小鎮
昆斯敦(Queenstown)
小鎮臨湖而建
四圍群山環抱
山水相依、風景如畫
宛如世外桃源
(昆斯敦,也稱皇后鎮,圖片來源@VCG)
▼
另一獨特的冰川湖
則是接近南島西南端盡頭的
蒂阿瑙湖(Lake Te Anau)
它是南島最大的湖泊
其面積僅次於陶波湖
但深度卻超過陶波湖的2倍
這也讓它擁有整個大洋洲
最大的淡水儲量
(蒂阿瑙湖,湖泊深度達417米,圖片來源@VCG)
▼
此外
古老的冰川作用
在湖泊的西岸形成了
三條狹長曲折的槽谷
形態如同三條觸手
在山地間不斷延伸
(蒂阿瑙湖,圖片來源@VCG)
▼
數千條冰川
不計其數的湖泊
成為了南島之上
重要的流水之源
(雪山下冰川融水形成的河流,攝影師@k教授)
▼
以南阿爾卑斯山脈為軸
眾多河流由此順勢而下
一路奔向四周的海洋
(北島水系的中心是中央火山高原,而南島水系的中心則是線形的南阿爾卑斯山脈,製圖@鞏向傑&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在山脈東側
由於地勢寬闊平坦
加之河流長年累月的衝積
便誕生了遼闊的
坎特伯雷平原(Canterbury Plains)
(坎特伯雷平原,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
以及
奧塔戈地區中
星羅棋布的
山間谷地它們是紐西蘭最大的糧倉
世界知名的葡萄酒產地
以及極為優質的天然牧場
(雪山腳下的牧場,圖片來源@VCG)
▼
當然
山的塑造並不止於此
位於南緯40°附近的紐西蘭
正處於西風帶的控制之下
氣流裹挾著大量水汽
從海上自西向東而來
然而南北延展的山脈
卻如同一道超級屏障
將水汽阻擋在山脈西側
形成了一個潮溼多雨的世界
其年降水量最高可達
16000毫米即便在世界範圍內
也實為罕見
(南阿爾卑斯山脈對西風的阻擋,製圖@鞏向傑&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極其溼潤的環境下
廣袤的溫帶雨林
將地表覆蓋得嚴絲合縫
放眼望去萬木蔥蘢
(山脈西側馬沃拉湖旁的森林,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
與此同時
大量的降雨匯聚成流
從陡峭的崖壁上飛漱而下
形成眾多瀑布
(米爾福德峽灣中的斯特林瀑布/Stirling Falls,落差達155米,攝影師@崔永江)
▼
其中尤以峽灣地區的
薩瑟蘭瀑布最為壯觀
(The Sutherland Falls)
它的高度達580餘米
相當於一座100多層的摩天大樓
(薩瑟蘭瀑布,圖片來源@VCG)
▼
而反觀山脈東側
氣流千辛萬苦地翻越山脈
水汽早已喪失大半
於是在山脈東部
氣候更為乾燥炎熱
一些地區的年降水量
甚至低於380毫米
和中國的呼和浩特相當
(山脈東側更為乾燥少雨,圖片來源@VCG)
▼
至此
北島的火山地熱
南島的雪峰冰川
共同塑造了紐西蘭土地上
最主要的自然景觀
然而這還遠遠不夠
接下來的偉大創造
將由海洋來完成
①
隔絕作為一個島國
紐西蘭四面環海
海陸相接之處
是曲折的海岸
也是陸地的盡頭
海水向陸地內延伸
如同向下生長的根須
形成崎嶇的峽灣
陸地向海洋中延伸
如同向外探索的觸手
形成突出的岬角
(南島的努蓋特角/Nugget Point,圖片來源@VCG)
▼
在海水曠日持久的衝刷下
岸邊的巖石被重塑
呈現出獨特的造型
(教堂灣,攝影師@丁逸峰)
▼
曾經深埋於地下的奇特圓石
逐漸出露地表、重見天日
(摩拉基圓石/Moeraki Boulders,攝影師@劉世輝)
▼
超過15000千米的海岸線
宣告著陸地邊界的終結
而早在大約6000萬年前
紐西蘭所在的大陸板塊
就與其他大陸徹底分離
廣袤無垠的海洋四面合圍
這場「隔絕」便開始了
自此
「離群索居」的紐西蘭
逐漸與其他大陸分道揚鑣
走向了截然不同的
生命演化進程
今天這裡
90%的淡水魚類
82%的維管植物
以及71%的鳥類
都屬於全球獨一無二的物種
(紐西蘭也是全球企鵝種類最多的國家,下圖為黃眼企鵝,為紐西蘭本地物種,圖片來源@VCG)
▼
人跡罕至的叢林
偏遠崎嶇的海灣
與世隔絕的離島
為它們保留了一方隱秘的家園
(拍攝於凱庫拉半島海灘,攝影師@冀曉舟)
▼
身形魁梧的貝殼杉(Kauri)
是世上現存最古老的樹種之一
其歷史可追溯到2億多年前的侏羅紀時代
它擁有極為粗壯的樹幹
現存者中最大周長超過16米
直徑超過5米
(高大粗壯的貝殼杉,圖片來源@VCG)
▼
而在人類到來之前
長達近千萬年的時間裡
除了陸地上的3種蝙蝠
海洋中的鯨魚、海豚、海豹等
紐西蘭並沒有
任何哺乳動物的蹤跡
(凱庫拉的鯨魚,圖片來源@VCG)
▼
在缺少天敵的條件下
部分鳥類甚至放棄了飛翔
轉而佔領陸地
例如
外表酷似獼猴桃的
幾維鳥(Kiwi)
(實際上獼猴桃/Kiwifruit是後期人類引進的物種,因長得像幾維鳥而得名,幾維鳥也是紐西蘭的「國鳥」,圖片來源@VCG)
▼
長著貓頭鷹面孔
身形滾圓的
鴞鸚鵡(Kakapo)
(鴞鸚鵡是世界上唯一一種不會飛的鸚鵡,紐西蘭特有,是IUCN極度瀕危物種,圖片來源@VCG)
▼
以及
羽毛呈現「五彩斑斕的黑」
雙腳和喙鮮紅而粗壯的
南秧雞(Takahē)
(南秧雞,曾一度被認為已滅絕,後在紐西蘭再次被發現,IUCN瀕危物種,圖片來源@VCG)
▼
直到公元1200-1300年
大約是中國的南宋時期
人類才首次踏上這片土地
隨後哺乳動物也被帶入
從此打破了原始的生態平衡
森林覆蓋率大幅減少
近一半本地脊椎動物滅絕
其中包括51種鳥類
(滅絕的恐鳥和哈斯特鷹,製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這固然令人惋惜
但與此同時
漂洋過海到來的人類
和隨之而來的新物種
卻也為這個與世隔絕的島嶼
帶來了全新的機遇
②
機遇在很長一段時間裡
以毛利人為代表的早期定居者
主要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直到1769年
第一批英國殖民者跨洋而來
這片土地的發展軌跡也因此改變
憑藉著
廣袤的叢林
肥沃的原野
豐美的草場
人們砍伐森林
開墾農田、放牧牛羊
加之貯存、運輸技術的升級
從木材到穀物
(在港口堆放的木材,圖片來源@VCG)
▼
羊毛到礦產
(牧場中的羊群,圖片來源@VCG)
▼
肉製品到乳製品
都從這裡絡繹不絕地
運往遙遠的大洋彼岸
(1882年,利用冷藏運輸,紐西蘭開始向英國出口肉製品和乳製品;下圖為埃格蒙特峰山腳下的奶牛們,圖片來源@VCG)
▼
自19世紀中期起
各類貨物的出口
為紐西蘭的社會發展
開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時至今日
即便受到世界經濟的影響
多數出口貨物的價格下跌
但出口產值在全國GDP中
佔比依然可達20%以上
出口地覆蓋全世界201個國家和地區
千萬年前
是海洋令紐西蘭與世隔絕
千萬年後
依然是海洋
讓紐西蘭重新擁抱世界
(奧克蘭的碼頭,攝影師@ckh加蛋蛋)
▼
而隨著人口和財富聚集
在重要的港口地區
一座座現代化都市
隨之拔地而起
自然界豐厚的
水力和地熱資源
則成為了關鍵的電力來源
為全國提供了3/4的電力
最大的城市
奧克蘭高樓林立、燈火通明
車水馬龍、川流不息
(人類發展指數是由聯合國提出,綜合生產、教育、醫療等多方面因素,評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指標,下圖為奧克蘭,攝影師@suki)
▼
加上地處北島南岸的首都
惠靈頓南島東岸的
克賴斯特徹奇這三座規模最大的城市
集中了全國一半的人口
(奧克蘭皇后街,攝影師@陳可涵)
▼
隨著紐西蘭的聲名鵲起
世界各地的人們紛至沓來
2018年
國際遊客的旅遊消費額
幾乎與畜牧業產品的出口產值相當
而根據紐西蘭政府的預測
未來前往紐西蘭的遊客人數
仍將以超過4%的速度持續增長
(拍攝於紐西蘭昆斯敦附近,圖片來源@VCG)
▼
這個曾經與世隔絕的「孤島」
因為人類的到來
有了全新的色彩
(瓦卡納湖畔的小鎮,攝影師@張力)
▼
然而
隨著現代交通日益發達
人類的足跡日益擴張
所謂的「世外桃源」
也許終將越來越少
所謂的「滄海孤島」
註定不再與世無爭
(2019年3月15日,克賴斯特徹奇市發生紐西蘭有史以來最大的槍擊案件,死傷者共百人;下圖為事件發生8天後,當地民眾悼念遇難者,圖片來源@VCG)
▼
今天的紐西蘭
仍是那個由火山、冰峰、海洋
所創造的純淨天堂
亦是那個由人類文明
所點綴的喧囂紅塵
(天堂在左,紅塵在右,拍攝於昆斯敦,圖片來源@VCG)
▼
但明天的紐西蘭是什麼樣?
這個問題
只能留待人們自己解答
創作團隊... The End ...
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