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三喜訊:「嫦娥」返回,「九章」問世,「人造太陽」放電

2020-12-07 每日侃談

12月4號可以說是讓無數國人振奮自豪的一天,一大早醒來就喜聞嫦娥五號已於3日晚上11點帶著月壤從月球啟程,順利實現了我國第一次地外天體的起飛;上午又被「九章」量子計算機問世的消息刷屏,中國實現了「量子霸權」;這還不算完,這天下午,中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實現首次放電,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一天三大喜訊,還都是世界最前沿最頂級的科技成就,讓人不得不感嘆,科技爆發時期應該也不過如此吧。

嫦娥五號自11月24號從地球起飛以來,一舉一動都牽掛著無數國人的心,每取得一個成就都贏得舉國喝彩:首次月面自動採樣與封裝,首次月面起飛上升,首次實現月面國旗獨立展示,首次月球軌道交會對接……一項項「首次」的背後,是機械自助控制技術、深空測控技術、遠距離通信技術、月軌對接技術等多個關鍵領域的技術攻關,離不開無數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為中國航天事業寫下了自主創新的生動註腳,體現了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顯著提升。

12月6號12時嫦娥五號已經實現了上升器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的月軌無人對接及樣品轉移,進去環月等待階段,準備擇機返回地球,預計要到12月下旬,請大家不必太心急,慢慢等待我們的嫦娥五號凱旋就好了。

據了解,我國的探月工程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無人月球探測」階段分繞、落、回三步走戰略,嫦娥五號就是第一階段的收官之作,具有承前啟後的非凡意義,為第二階段的「載人登月」進行技術驗證。嫦娥五號成功返回後,後面的第二階段還會有嫦娥六號、七號、八號,預計在2030年左右實現載人登月。

量子計算機最主要的特點就是運行速度快、處置信息能力強。我們常聽說的「超級計算機」如「天河」、「富嶽」、「神威」等,動輒有上百億次每秒的運算速度,這已經讓我們感覺很牛逼了,但他們與量子計算機相比仍然猶如砂礫相對於星辰,根本就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就拿這次我國科學團隊構建的量子計算原型機 「九章」來說,僅用到76個光子,但在解決特定問題 「高斯玻色取樣」時,處理5000萬個樣本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要用6億年,接近一百萬億倍的差距。要知道,傳統計算機已經發展幾十年了,而量子計算機才剛起步,現在的「九章」就像是1946年誕生的世界上第一臺通用計算機「ENIAC」一樣,還在剛起步的階段,前途不可限量。

「九章」的運算速度比去年美國谷歌發布的量子計算原型機「懸鈴木」還快一百億,它的問世確立了我國在國際量子計算研究領域的第一方陣地位,使得我國成功達到了量子計算研究的第一個裡程碑:量子計算優越性(即代表量子計算裝置在特定測試案例上表現出超越所有經典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國外也稱之為 「量子霸權」)。

核聚變不會產生核裂變所出現的長期和高水平的核輻射,不產生核廢料,當然也不產生溫室氣體,基本不汙染環境。而且核聚變所需的原材料「氘」在海水中含量豐富,每升海水中所含的氘通過核聚變反應產生相當於三百升汽油燃燒所放出的能量。據估計,海水中的氘通過核聚變釋放的聚變能可供人類在高消費水平的基礎上使用50億年。因此,掌握可控核聚變技術,開發核聚變能是解決人類能源問題最理想的途徑。

可控核聚變需要超高溫、超高密度等條件,多採用先進託卡馬克裝置,通過超強磁場將超過1億攝氏度的等離子體約束在真空室內,達到反應條件。而此次大放異彩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就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

其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度。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可控核聚變技術要真正走向實際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國的目標是在本世紀中葉實現聚變能應用。目前全球在共同探索其實現方法,中國同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一道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共同探索建造可實現大規模聚變反應的聚變堆,推動聚變能走向實際應用及商業化。

今年我國雖然遭受疫情衝擊,但在科學領域卻持續爆發,好消息一個接一個:「天問一號」開啟問天之旅、「奮鬥者」號萬米深潛、「嫦娥五號」登月返回、「九章」量子計算機、「人造太陽」……重大尖端前沿技術的持續突破,表明我國多年來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的持續投入正在取得傲人成果,而且按照現在這個趨勢,後面的驚喜必定會越來越多,中華復興夢終能實現!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中國重大科技突破迎來井噴期:「嫦娥」探月「九章」問世
    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單位宣布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12月6日,攜帶月球樣本的嫦娥五號上升器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成功交會對接後,又成功分離,準備擇機返回地球。中國12月6日還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十四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高分十四號衛星可高效獲取全球範圍高精度立體影像,測制大比例尺數字地形圖。只不過,在「九章」和嫦娥五號不同凡響的吸睛效果下,高分十四號衛星沒引起外界多少關注。
  • 重大喜訊!中國「人造太陽」首次成功放電!
    可能是「九章」太過耀眼,以至於昨天的另一重磅消息被人忽略了,媒體也鮮有報導,那就是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成功,並成功進行了首次放電根據中核集團的消息,12月4日14時02分,中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人造太陽)裝置HL-2M,在成都成功運行,並進行了首次放電。
  • 九章量子計算、人造太陽、嫦娥奔月、科技爆發!2020魔幻元年
    2020年12月3日,《科學》上發表了一篇關於量子計算機的重磅論文,中國潘建偉、陸朝陽等組成的研究團隊和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構建了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其已經實現了具有實用前景的「高斯玻色取樣」任務的快速求解!
  • 喜訊!中國核聚變取得重大突破,「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成功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繼中國華龍一號打破國外核電技術壟斷剛過去不久,據多維新聞援引綜合媒體12月4日報導,中國成都的「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成功!據報導,完成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的是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項目,於2009年批准在中國成都建成。此次,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陳宮放電多項數據達到國內現有裝置之上,能夠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的電流運行。
  • 早上嫦娥5號返回,上午量子計算機,下午可控核聚變,中國發生啥大事?
    嫦娥五號返回,上午量子計算機,下午可控核聚變,中國發生啥大事了?這樣的「科技轟炸」,讓看客一天都忙不過來。●12月4日,究竟是什麼樣的大日子?一大早,國家航天局宣布嫦娥五號已於3日晚上11點從月球上起飛,實現了中國人第一次地外天體的起飛,然後順利進入月球軌道同返回艙對接,我們的嫦娥五號帶著月壤正在回家的路上。
  • 早上嫦娥5號返回,上午量子計算機,下午可控核聚變,中國發生啥大事?
    嫦娥五號在月表展示國旗 早上嫦娥五號返回這樣的「科技轟炸」,讓看客一天都忙不過來。 ●12月4日,究竟是什麼樣的大日子? 一大早,國家航天局宣布嫦娥五號已於3日晚上11點從月球上起飛,實現了中國人第一次地外天體的起飛,然後順利進入月球軌道同返回艙對接,我們的嫦娥五號帶著月壤正在回家的路上。
  • 早上嫦五返回,上午量子計算機,下午可控核聚變,全是大事
    嫦娥五號在月表展示國旗早上嫦娥五號返回,上午量子計算機,下午可控核聚變,中國發生啥大事了?
  • 中國三大新成就:九章世界領先、嫦娥五號登月、大型水陸飛機起飛
    盤點2020中國黑科技新成就:量子計算機、嫦娥五號均取得重大突破】中國量子計算新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放電、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首飛…近日,科技界好消息不斷。「九章」、「華龍一號」、「奮鬥者」號…響噹噹的名字,你了解多少?今年中國在航天、計算機、航空領域均取得重大突破,雖然今年很不容易,但是卻是中國科技絕地反擊之年。
  • 早上嫦五返回,上午量子計算機,下午可控核聚變,發生了啥大事?
    早上嫦五返回,上午量子計算機,下午可控核聚變,發生了啥大事?早上嫦娥五號返回,上午量子計算機,下午可控核聚變,中國發生啥大事了?這樣的「科技轟炸」,讓看客一天都忙不過來。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網友:今天真是個大日子
    記者從國家原子能機構獲悉,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網友:今天真是個大日子
    記者從國家原子能機構獲悉,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特大喜訊!中國將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成功造出人造太陽
    這段時間相信大家都被嫦娥五號飛天、性能領先全世界的九章量子計算機刷屏,其實還有一個狠角色沒有被大家注意到,它就是我國的可控核聚變首次實現放電。圖為中國「人造太陽」裝置可控核聚變是近代全世界國家都在追求的命題,它為什麼受到所有國家狂熱追求?
  • 江西省「人造太陽」首次成功放電|人造太陽將意味著什麼?
    最近,人造太陽取得新進展,人造太陽1億度新成果引關注。那麼人造太陽1億度有什麼意義呢?人造太陽是什麼?一起來了解一下。 1月12日,在南昌大學江西省聚變能與信息控制重點實驗室,由江西省科研人員自主設計、製造及運行的「人造太陽」裝置——我國首個可實現壓縮融合啟動等離子體電流的球形託卡馬克裝置(NCST)正式投入運行並實現首次成功放電,填補了江西省在磁約束聚變基礎實驗研究領域的空白。
  • 新能源技術再次突破,核聚變裝置開始組裝,「人造太陽」或將問世
    據了解,在近段期間新能源技術再次取得突破,全球最大的核聚變設備開始組裝,而「人造太陽」也或將問世。所以現在就有這麼一個設備那就是「人造太陽」。人造太陽或將問世據了解,這「人造太陽」就是人工可以控制的可聚變設備,更是以氫為材料就能不斷生產出供世界各國可用的能源。
  • 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強國一代有我在 【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太陽能帶來光與熱,是因為它內部時刻都在進行熱核聚變反應,如果人類可以掌控這種反應,就意味著世世代代將擁有無限的、清潔的能源。
  • 嫦娥五號去月球「挖土」!這一年科學高度不斷刷新
    去月球「挖土」,是很多人對嫦娥五號任務的通俗解讀。事實上,嫦娥五號任務將重點實現三大工程目標,一是要突破一系列關鍵技術,提升我國航天技術水平;二是要實現首次地外天體自動採樣返回,推進我國科學技術重大跨越;三是要完善探月工程體系,為載人登月和深空探測奠定一定的人才、技術和物質基礎。此外還將開展一系列科學探測,如著陸區的現場調查和分析,月球樣品的分析與研究等。
  • 中國「人造太陽」在川建成並首次放電
    12月4日,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當天的放電儀式上,國家原子能機構主任張克儉說,我國自主研製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建成運行,這是我國核聚變發展史上的重要裡程碑。
  • 印度專家: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其研發人造太陽,並完成首次放電
    印度專家: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其研發人造太陽,並完成首次放電!眾所周知,在地球上存在著各種資源,而煤炭資源,鐵礦資源等,都會有用到枯竭的一天,因此人類也在不斷的研發新能源取而代之,例如如今市面上的太陽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