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揚子晚報】;
每到年終歲尾聚會增多之際,「頭孢就酒,說走就走」的友情提醒就會再出江湖。
泰康仙林鼓樓醫院藥劑科主任白秋江強調,用藥安全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然而生活中總有很多人因為用藥誤區頻頻「踩雷」,令人痛惜。作為藥物警戒領域的專家,白秋江主任曾經接手處理過很多因為用錯藥導致的案例,「這些事故原本不該發生,尤其是家中有老人的,更要注意。」 通訊員 倪秋勤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蔡蘊琦
案例1.病友推薦的「良藥」成了「毒藥」
50多歲的王阿姨喜歡打麻將,有時候麻將打久了頭就昏昏沉沉。一日,「麻友」李阿姨說起,自己前幾日頭暈住院,用了一種「通血管」的藥物,用完神清氣爽,頭也不暈了。王阿姨聽了很心動,在沒有經過任何檢查的情況下,自行使用了「同款」藥物「通血管」3天,之後突發顱內大出血,經搶救雖挽回性命,但造成嚴重偏癱,生活無法自理。
有些老年人認為「年紀差不多,身體毛病也相似,應該可以用一樣的藥」。然而每個人的身體條件和病情均存在差異,適合別人的藥物不一定適合自己。比如「通血管」的常用藥物一般都是活血化瘀類、抗血栓類的注射劑,不同人群體內的凝血狀態有差別,在沒有進行凝血功能檢測的情況下盲目使用抗血栓藥物,就極易引起大出血。
案例2.圖省事自行加快輸液速度,險些丟命
老張得了感冒,去當地醫院要求輸液,醫生告知他可以口服藥物治療,但他覺得「掛水」好得快,堅持要輸液。在輸液過程中,老張接到電話,因著急出去辦事,他將輸液速度調到了最快,沒多久,他便感覺胸悶氣短,眼前發黑,還沒等護士給他拔下針頭便昏了過去。經檢查,老張是由於輸液速度過快導致心臟超負荷出現昏厥。經過一番搶救老張才脫離危險。
輸液治療很常見,但也需要謹慎對待,輸液前一定要告知醫生和護士是否有過敏史,是否有心肺疾病,出現不適應該立即告知護士。
案例3.藥品存放不到位,「救命藥」險誤性命
老陳患有冠心病多年,之前偶爾也會有心絞痛發作,舌下含服一片硝酸甘油很快就能緩解,所以,他總是隨身攜帶著硝酸甘油的藥瓶。一次,老陳再次心絞痛發作,趕緊從衣服口袋裡拿出硝酸甘油,每隔5分鐘含服1片,連用了3次,可疼痛還是沒有緩解,家裡人趕緊手忙腳亂地將他送到了醫院。經過搶救老陳脫離危險。康復後,老陳很納悶,明明正確使用了硝酸甘油,而且藥也沒過期,為什麼不管用呢?
硝酸甘油通常在生產日期後2至3年失效,但這是指藥品未開封,而且保存良好情況下的期限。已經開蓋使用過的藥物,有效期只有3至6個月。更重要的是,硝酸甘油的存放大有講究,因其遇熱易揮發,需要存放在陰涼乾燥處,並且應該避光保存,如果貼身保存,體溫會加速其分解而失效。所以,需要常備硝酸甘油的患者,可以把藥瓶放在包裡隨身攜帶,以備不時之需。同時,為了保證藥效,已開封的硝酸甘油應該3-6個月更換一次。
案例4.混吃成分相似的感冒藥,導致肝損傷
20多歲的小王,因為感冒發燒,自行去藥店買了「感冒藥」。因為一種感冒藥退熱效果不明顯,就多買了幾種,有西藥也有中成藥,還加倍劑量吃。堅持了幾天實在熬不住,才去醫院看病,此時已經出現嚴重的肝功能衰竭,起因只是感冒,沒想到卻進了重症監護病房搶救!
很多人都有混吃感冒藥的經歷,吃了一種覺得力量不夠,就再買一種,其實這是非常危險的。不少感冒常用的中成藥中也會含西藥成分,如「對乙醯氨基酚」,和含有類似成分的西藥同服時極易過量,損傷肝腎功能。肝功能正常的人,停藥後可以自我修復。但一旦肝臟有基礎疾病,就可能出現嚴重問題,危及生命。
案例5.吃中藥「補身體」,卻引起血壓升高
李奶奶有高血壓多年,血壓控制一直不錯。有一段時間,李奶奶發現吃原來的降壓藥後血壓還是很高,於是輾轉了當地的多家醫院,吃上了3種降壓藥,但是血壓還是下不來。最後發現問題出在她最近一直在服用的中藥上。原來,李奶奶覺得自己年齡大了,身體素質不好,需要服用中藥「補身體」。藥方裡除了很多補益成分外,還有較大劑量的甘草。李奶奶停服中藥一周後,血壓得到了控制。
現代研究證實,甘草具有類醛固酮樣作用,甘草中的甘草次酸可以升高血壓。如果長時間、大劑量使用甘草,可能會引起血壓增高、全身浮腫的情況。這會對患者的心臟和血管產生沉重的負擔。因此,有高血壓等基礎疾病的患者,在開中藥時一定要告知醫生,避免因藥物因素引起的血壓升高。
我國每年有數百萬人因錯誤用藥而損害健康,數十萬人因此死亡。一次用藥錯誤有可能會給患者乃至家庭帶來痛苦和傷害,因此,了解正確的用藥常識非常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