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螢光微冷:浩渺文化長河,螢火蟲詩歌拾貝
每一朵花都具有智慧和靈性;無不以自身特有的生存方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每一隻蟲兒都竭力傳承著自身的生存密碼與文化基因,體會著生命的樂趣與生存的挑戰……
或許,以地球上資歷最老、生命力最強、種群最為繁盛的昆蟲為參照,我們才能真正「認識你自己」(古希臘格言)。
今天,讓我們重新認識一下螢火蟲吧!
螢火蟲屬鞘翅目、螢科,是螢科昆蟲的通稱。螢火蟲是一種小型甲蟲,因其尾部能發出螢光,故名為螢火蟲。螢火蟲約有近2000種,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螢火蟲都能發光。
螢火蟲是食肉性小甲蟲,是許多作物害蟲的天敵、它還是高級麻醉師、能將蝸牛和釘螺等害蟲實施全身麻醉,再用它管狀的嘴將害蟲變成流質喝下去。螢火蟲屬完全變態昆蟲,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生命歷期大約只有15左右;世界上的螢火蟲約有2000多種。
在沒有電燈照明遙遠年代,長夜顯得格外漫長,在凝重的夜色中,看到星星點點,若隱若現的螢火蟲,古代先民必定喜出望外乃至心生敬畏,故而編織出許多動人的神話傳說。文人墨客更是為此怦然心動,寫下許多動人詩篇。
3000 年前的《詩經•豳風•東山》就有對螢火蟲的生動描述:「町鹿場,熠耀宵行」意為 「田舍旁的空地變成野鹿的活動場所,還有閃閃發光的螢火蟲」;「螢火,一名耀夜,一名景天,一名熘熠,一名丹良,一名磷,一名丹鳥,一名宵燭。商草為,食蚊蚋。」
螢火蟲是最有光彩的昆蟲,歷朝歷代相關記載數不勝數,吟詠螢火蟲的詩歌更是層出不窮,源遠流長。僅僅《全唐詩》就有 245 處提到螢火蟲,使用過螢意象的詩人約 90 多位,其中就有李白、杜甫、李賀、白居易、元稹、賈島、李商隱等著名詩人。
螢光微冷
秋夕
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有關螢火蟲,最著名的詩作應該就是這首膾炙人口的《秋夕》:深秋之夜,微弱的燭光在屏風上添了幾許幽冷的色調;宮女正用小扇扑打著流螢。螢火蟲生在腐草叢,水澤邊,荒涼之處。說明宮女的居所是何其冷僻;扇子是夏天的專寵,到秋天就棄之不用,所以詩詞裡常以秋扇比喻棄婦。宮女用小扇扑打著流螢,也驅趕著寂寞;寒夜深沉,星光淡遠,螢火點點,宮女哀怨與期望交織的複雜感情蘊涵其中。
文人墨客留下許多描寫螢火的傳神詩句:「疏篁一徑,流螢幾點,飛來又去」,只十來個字,便把竹林小路上螢火蟲飛動的流光寫得活靈活現。北朝文壇宗師庾信的「露泣連珠下,螢飄碎火流」,以「碎火流」形容時斷時續的飛螢流光,逼真傳神;此外「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微微風簇浪.散作滿天星」;「夜久語聲寂,螢於佛面飛,半窗聞夜雨,四壁掛僧衣」;「月生河影帶,螄疏星。青松巢白鳥,深竹逗流螢」以及「暗飛螢自照,水宿鳥相呼」等等,這些名篇佳句都生動描述了螢火蟲的發光特性。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夕陽西下,漫漫長夜又將降臨,「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對於唐玄宗,那刻骨銘心,連綿無盡的離恨恰如忽明忽暗的螢火,更行更遠還生。
見螢火
唐·杜甫
巫山秋夜螢火飛,簾疏巧入坐人衣。
忽驚屋裡琴書冷,復亂簷邊星宿稀。
卻繞井闌添個個,偶經花蕊弄輝輝。
滄江白髮愁看汝,來歲如今歸未歸。
763年春天,杜甫在梓州聽到安史之亂即將平息的消息,禁不住欣喜若狂,揮毫寫下了酣暢淋漓的七律《屆官軍收河南河北》。他熱切盼望回到故鄉,與親人團聚,卻未料在夔州滯留兩載而不得出峽,愁緒染白了雙鬢,內心感受不言而喻,在詩人的心目中,巫山秋夜的點點螢光,就象微茫的希望,也象無處不在的鄉愁。
代靖安佳人怨 之一
唐·劉禹錫
秉燭朝天遂不回,路人彈指望高臺。
牆東便是傷心地,夜夜流螢飛去來。
靖安指長安城中的靖安裡,為宰相武元衡(主張削平藩鎮)住宅所在地,靖安佳人指武元衡的妻妾,詩是以武元衡妻妾的口氣寫成:相公您秉著蠟燭去上朝,卻再也沒有回來(河北藩鎮李師道派遣刺客,乘武元衡早朝時刺殺了他,一時京城大駭)!過路的人們發現,經常有美人歌舞的高臺突然寂靜,夜幕下流螢在墳地來來往往,帶著死者的哀怨,也帶著生者的思念。劉禹錫用「夜夜流螢」營造出牆東傷心之地悽涼的氛圍,也委婉曲折地表達對削平藩鎮的支持。
腐草生螢
「腐草生螢」的說法由來已久,《禮記》和《汲冢周書》中的兩處記載:其一、「季夏之月,腐草為螢。大暑之日,腐革化為螢……腐革不化為螢,谷實鮮落。」公元 260年前後,東晉崔豹的《古今注》記有:「螢火,腐草為之。」後來,《格物論》也說:「螢是從腐草和爛竹根而化生」。《搜神記》卷十二亦云:「腐草之為螢也,朽葦之為螢也,稻之為蛩也,麥之為蝴蝶也,羽翼生焉,眼目成焉,心智在焉,此自無知化為有知,而氣易也。鶴之為摩也,蝥之為蝦也,不失其血氣,而形性變也。」
在古代,肯定有很多人在仲夏之夜,眼見成群結隊的螢火蟲從水澤邊,草叢飛中出,因此對「腐草為螢」深信不疑。加上文人墨客的不斷渲染,「腐草為螢」就以訛傳訛,世代相襲。
宋代理學家朱熹對「腐草為螢」有另外的解釋:「離明之極,故幽類化為明類也」。他運用的是物極必反的道理,認為腐草處於幽深、陰暗之處,不見日光,物極必反,就變成能發光的昆蟲。其實古人未必不知「腐草化螢」乃推演之說,約 800 年前,南宋溫州名人、著名文學家戴侗(公元1200-1285)就在他的著作《六書故》中指出:「螢產子於草中,謂『腐草化螢』非也。」在遙遠的古代,能通過親身觀察得結論,的確難能可貴。
雖然腐草不能直接化為螢火,但螢火蟲確實是出自潮溼、多水、腐草叢生的溪流,河岸邊。螢火蟲成蟲一般都把卵產在緊靠水面的灌叢枝條、雜草或巖石上,而且要保證太陽曬不到。幼蟲孵化後直接鑽入水底。在水底,螢火蟲幼蟲白天藏匿在石縫與泥沙中,晚間出來覓食,主要取食對象是甲殼動物與軟體動物,特別喜食蝸牛。老熟幼蟲化蛹時,從水底爬到岸邊,找到合適的地方,用泥砂做成繭室,在其中化蛹。成蟲羽化後,先在繭室內停留2-3天。這期間,體色變暗,身體變硬,最後蛻出繭室,棲息在水邊的雜草中或灌叢內。白天,成蟲躲在陰暗遮陽的地方,到夜晚,成蟲紛紛閃耀登場,尋找配偶,繁衍後代。
環溪夜坐
宋·吳璋
江天閒晚已斜陽,靜掩柴門對草堂。
葉落轉枝翻鶻影,星飛橫水帶螢光。
微風得雋驅殘暑,新月出音生嫩涼。
坐覺秋容轉清爽,一聲漁笛在滄浪。
夕陽西下,柴門靜掩,暮色降臨,葉落翻影的江邊,螢火與星光交相輝映,微風驅散暑氣,新月帶來清涼,在江村夏夜,聽到清澈的漁笛聲在水波間蕩漾,此情此景,怎不讓人神清氣爽。「葉落轉枝翻鶻影,星飛橫水帶螢光」不僅體現了螢光之美,也形象描繪出螢火蟲的生存環境。
隋宮
唐·李商隱
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
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
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
地下若逢陳後主,豈宜重問後庭花。
隋宮指隋煬帝在江都營建的行宮江都、顯福、臨江等宮。「紫泉」借指長安;「蕪城」乃廣陵之別名。詩的大意是:儘管長安宮鎖煙霞,煬帝仍然不知足,還想以江都作為「帝家」;若不是皇帝的玉璽歸了李淵,煬帝的錦帆恐怕會到達天邊;煬帝曾在江都修了「放螢院」,沿著運河栽下排排柳樹,如今螢火蟲已經難以尋覓,而柳梢上只有暮鴉唱晚;隋煬帝不能接受陳後主亡國殷鑑,終於重蹈覆轍。
據《隋書》記載:公元 616 年,隋煬帝「徵求螢火,得數斛,夜出遊山,放之,光遍巖谷」。成千上萬的螢火蟲,在清幽的山谷飛舞,想必「放螢夜遊」的壯觀場面一定是如夢如幻。看來隋煬帝不僅是「中國二十五史」中唯一玩螢火蟲的皇帝,也是螢火蟲旅遊的鼻祖。楊廣放螢後兩年隋朝滅亡。「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也許是隋煬帝好大喜功,荒淫無度,勞民傷財,對螢火蟲的揮霍無度觸怒了天意,導致腐草都無螢可生。在此,李商隱借「螢」發揮,慨嘆天意難違,人世滄桑。
螢光熠熠
據《晉書•車胤傳》記載:晉代名臣車胤少時聰穎勤學,但家境貧寒,常無油點燈,夏夜就捕捉螢火蟲裝在白布袋裡,借微弱的瑩光,夜以繼日的苦讀,終以博學多通而稱譽鄉裡。
《笠翁對韻》中:「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三冬今足用,誰笑腹空虛」,在我國國學啟蒙讀物《三字經》中也有「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的記載。一隻螢火蟲的光是微弱的,如果千百隻螢火蟲聚集在一起足以點亮黑夜。
可見螢火蟲已經成為一種奮發求知,刻苦學習的象徵。
詠瑩
南朝•梁·簫綱
本將秋草並,今與夕風輕。
騰空類星隕,拂樹若花生。
屏神疑火照,簾似夜珠明。
逢君拾光彩,不吝此身傾。
夏末秋初,腐草化螢。螢火蟲本是附在秋草上的,而現在,卻隨著晚風輕輕飄飛。螢火閃閃,飛騰空中,如星星墜落,又好似像初開的花朵;螢光點點,屏風像被神奇的火光照亮,門帘好似綴上了顆顆明珠。士為知己者死,倘若遇見拾我光彩(了解我才華的伯樂)的人,我會象螢火蟲一樣獻出自己所有的光芒。詩人借吟詠螢火蟲,表達自己才華出眾,期待遇見伯樂、尋覓知音,並願意為之奉獻和犧牲的雄心壯志。
螢火賦
晉·傅鹹
餘曾獨處,夜不能寐,顧見螢火,意遂有感,於是執以自召,而為之賦,其辭曰:潛空館之寂寂兮,意遙遙而靡寧。夜耿耿而不寐兮,憂悄悄而傷情。哀斯火之湮滅兮,近腐草而化生。感詩人之攸懷兮,鑑熠翟於前庭。不以姿質之鄙薄兮,欲增輝乎太清。雖無補於日月兮,期自竭於陋形。當朝陽而戢景兮,必宵昧而是徵。進不競於天光兮,退在晦而能明。諒有似於賢臣兮,於疏外而盡誠。蓋物小而喻大兮,固作者之所旌。假乃光而諭爾熾兮,庶有表乎潔貞。
傅鹹是晉代書書香門第,名門望族之後,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典型的官二代,但傅鹹處世嚴謹,疾惡如仇。他仰慕為官清廉的季文子和仲山甫,也喜歡寫評論時事的文章,還獲得了「近乎詩人之作」的好聲譽。在他的筆下,螢火蟲不畏寂寥,熠翟於前庭;不以平凡的姿質而自卑,微弱的光芒雖然與日月不能相比,但也盡心竭力,表達自己的一片赤忱,就像賢臣傾力為國盡忠,小小的螢火蟲寓意著大道理,堪為詩人之表率。
秋晨同淄川毛司馬秋九詠•秋螢
唐·駱賓王
玉虯分靜夜,金螢照晚涼。
含輝疑泛月,帶火怯凌霜。
散彩縈虛牖,飄花繞洞房。
下帷如不倦,當解惜餘光。
秋高氣爽,王虯翻轉,靜夜來臨,秋螢帶來陣陣涼意,螢火含輝,仿佛是月光浮動,螢蟲帶火,寒霜不敢逼近。螢光閃閃,如花似彩,飄入空窗,鑽進洞房(深邃的內室),看到此情此景,不由想到車胤囊螢夜讀,看來,我也要放下帷幕,閉門苦讀,而只有閉門苦讀的寒士,才懂得螢光的可貴。
駱賓王以「含輝」、「帶火」、「散彩」、「飄花」表現螢火蟲帶光飛行的形象,表達對螢火蟲的禮讚。
螢
唐·郭震
秋風凜凜月依依,飛過高梧影裡時。
暗處若教同眾類,世間爭得有人知。
秋風凜凜,月色朦朧,螢火蟲飛過高高的梧桐,在參差的樹影中,熠熠生輝,試想,如果螢火蟲躲在暗處,或著與其他昆蟲為伍,不發出光亮,那誰又能知道你的光芒?誰又能認識你?這是一首典型的感物詠懷之作,寫螢火蟲而實言人才,表明若朝廷不善於使用人才或對人才加以壓抑、埋沒,那麼世間就難有人才脫穎而出。
次韻螢火
宋·陳師道
年侵觀物化,共被歲時催。
熠熠孤光動,翩翩度水來。
稍能穿幔入,已復受風回。
投卷吾衰矣,微吟子壯哉。
在水平如鏡的池塘邊,螢火的一點孤光更顯得熠熠生輝,螢火蟲剛能穿過惟慢進屋,卻又被風吹回,螢火蟲不畏艱難,敢於在漫漫長夜中點亮自己孤獨的微光,雖然蟲微光弱,同樣也不失為一種壯舉。
據漢高祖劉邦之孫劉安撰寫的《淮南畢萬術•卻馬》中記載:「取螢火裹以羊皮,置土中,馬見之鳴,卻不敢行」。看來,螢火蟲深得「神意」,不僅人怕,連通人性的馬都怕它。據《後漢書•靈帝記》記載:東漢中平六年(公元 189 年),宦官亂政,殺戮大臣,引發宮廷政變。宦官張讓、段珪等人劫持少帝劉辯和劉協(即後來的漢獻帝)等出宮,至小平津(古黃河重要渡口,今河南省孟津縣)時,尚書盧植追殺而至,連斬數人,張讓等人或投河自盡或逃離山野。大難不死的少帝和劉協雖在一起,但在黑夜山谷中迷了路。所幸他們看到一隻螢火蟲在前邊飛行,便緊跟著這隻螢火蟲往前徒步數裡,見一民家,並獲一輛板車相乘,才轉危為安。因此,在漢室劉家人心目中,螢火蟲是上天的眷顧,是救苦救難的神靈。
留駐螢光
詠螢火詩
南朝•梁·蕭繹
著人疑不熱,集草訝無煙,
到來燈下暗,翻往雨中然。
螢火蟲,你不是有火嗎,怎麼碰到人身上一點也不熱?而且,你在草堆中,怎麼不能使之冒煙?來到燈下顯得暗淡無光,飛到雨中反而又「燃燒」起來,迸發出火花。
螢火蟲雋永的詩意大抵來源於幽冷之「光」。據科學研究,37隻螢火蟲發的光,相當於一支燭光,但每次發光所含的熱量僅是燭火的四十萬分之一,是真正意義的冷光。外界強烈光源螢火蟲有明顯的幹擾活動,故而在燈下就顯得暗淡無光,螢火蟲在雨夜中熠熠發光,自然是為了呼朋喚友,尋找伴侶。不同的螢火蟲能發出獨特的光,作為特有的求偶信號,其發光部位是在腹部,那裡表皮透明,好像一扇玻璃小窗,有一個虹膜狀的結構可控制光量,小窗下面是含有數幹個發光細胞的發光層,是一種腺細胞,能分泌一種液體,內含兩種含磷的化合物:一種是耐高熱,易被氧化的物質叫螢光素;另一種不耐高熱的結晶蛋白叫螢光酶,在發光過程中起著催化作用。當螢火蟲呼吸的時候,氧氣就從發光層的血管進入發光細胞和螢光素結合,在螢光酶的「酶促」下,螢光素和氧氣發生化學反應發出螢光。螢火蟲發出的生物光,屬於冷光。螢火蟲是直接將生物化學能轉變光能,轉化率接近100%,而普通電燈由電能轉化為光的效率只有6%。現代人模仿螢火蟲的發光原理製成的螢光燈與LED等冷光源,大大提升了電能轉化成光能的效率。
在清朝墨磨主人編寫的《古今秘苑》中記載有古人利用螢火蟲捕魚的故事:「取羊膀胱,吹脹,入螢百餘枚,繫於罾(魚網)足網底,群魚不拘大小,各奔其光,聚而不動,捕之必多」。這可能是先人們最早利用的燈光捕魚技術了。
2007年12月2日,《北京青年報》以「螢火蟲,正在離我們而去」為主題進行了報導;緊接著又有傳媒以《螢火蟲已瀕臨滅絕,許多價值仍鮮為人知》為題,幾經轉載,使得螢火蟲的生存現狀與處境逐漸引起公眾的注意。螢火蟲,原本是普通的昆蟲,其種群發達,分布廣泛,但螢火蟲是一種環境敏感型昆蟲,在汙染的環境中難以生存,因此被公認為生態環境的指示物種。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高歌猛進,水土汙染加重,螢火蟲「節節敗退」,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史籍《汲冢周書•時訓》中記載:「大暑之日,腐草化為螢。腐草不化為螢,谷實鮮落。」周作人在《立春以前》中的「螢火篇」裡,對先人的這句話做了如下的注釋:「倘若至期腐草不能變成螢火蟲,便要五穀不登,大鬧饑荒了」。曾經帶給人類無數審美感動與科學啟示的螢火蟲,如今卻由於人類的原因而陷於生存危機,那麼這種危機最終必將波及到人類自身。
昆蟲意象的哲學觀照
李芳 著
ISBN 978-7-03-046477-4
責任編輯:吳美麗 劉丹
目前《昆蟲意象的哲學觀照》課程已經在中國大學慕課平臺上線,9月20日正式開課。登陸中國大學MOOC 慕課網:http://www.icourse163.org/course/FAFU-1002030025
《昆蟲意象的哲學觀照》共分六章,第一章主要是縱向源流梳理,闡釋經典昆蟲意象的起源、發展、流變;第二章,橫向展開,從歷代經典詩歌中,凝練昆蟲意象的內涵,闡釋詩意背後的科學;第三章是昆蟲價值論,主要從物質與文化,直接與間接兩方面論述昆蟲的多元價值;第四章闡釋昆蟲文化的哲學內涵;而第五章(昆蟲意象的當代詮釋)與第六章(昆蟲意象的多維視角)應該是第三、第四章的縱向提升與橫向綿延。如果說,這本小書有何中心思想,那就是:小小昆蟲,大有乾坤;以蟲為鑑,可察天地之道。本書適合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生閱讀,也可供對昆蟲科學、科學人文化與昆蟲文化的有興趣的讀者閱讀使用。
(本文編輯:王芳)
原創好讀 科學品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