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以後,中國文化中的「五行」學說便開始流行起來。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古人將這五者從天地萬物中抽離出來,認為它們是組成世界的基本物質或元素。與之相對應的就是五方、五色,再配上來源更加古老的天幹、地支,由此組成五行學說的基本構架:東方,甲乙,屬木,青色;南方,丙丁,屬火,赤色;西方,庚辛,屬金,白色;北方,壬癸,屬水,黑色;中央,戊己,屬土,黃色。五行之間還具有彼此生克的關係,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這樣一來,五行相生相剋,成為一個動態循環的系統。
「五行」一詞可能從上古時代就產生了,但它具體的內涵,卻是後人逐漸添加進去的。五行的五種物質來自人們對自然界的長期觀察和總結,是非常樸素和唯物的。比如:金屬熔化後會變成液體(金生水),用水進行澆灌就會使樹木生長(水生木),燃燒木材就會產生火(木生火),火把東西燒光就會產生灰燼(火生土),金屬礦物一般都埋藏在土地之中(土生金);用金屬製造的工具可以砍削樹木(金克木),樹木會吸取土壤中的養分(木克土),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土克水),水能滅火(水克火),火能把金屬熔化(火克金)。這種理論發展到戰國中後期,
齊國學者鄒衍等人將之用來演繹和解釋歷史上新舊政權更替的現象及相互衍生的關係。比如:黃帝是「土德」,所以地裡冒出一條巨大的蚯蚓;夏禹是「木德」,所以草木到了秋冬也不凋零;商湯是「金德」,所以出現金屬做的兵器;周文王是「火德」,所以有火紅色的鳥叼著上天賜予的詔書來到祭祀的地方。據此推演,那麼在周之後的政權,便一定屬於「水德」。如此周而復始、循環往復,便形成了「五德終始」說。
可以說,「五德終始」說是在戰國後期的形勢下應運而生的。當時各國君主都在角逐天下之主的地位,一些文人為了現實政治的需要,構建出了這樣一個理論體系,以讓統治者能夠對號入座,增加自己政權的合理性。當某種相應的祥瑞徵兆出現時,便聲稱其預示著天命所歸。秦統一天下之後,秦始皇對這種學說非常認同,但當時並沒有出現相應的吉徵,於是便把故事向前說到了春秋初年的先祖秦文公身上,說他打獵時曾經獲得一條「黑龍」,而又相應地把黃帝時的蚯蚓改成了「黃龍」,把夏禹時草木不凋說成是「青龍」帶來的神跡,這樣便可以自圓其說了—周是火,秦取代周是水,水能克火,順理成章。而水對應的是黑色,所以秦朝服飾、旗幟的顏色都以黑為最尊貴。
秦朝建立不過十幾年就被推翻,漢高祖劉邦得天下以後,認為秦雖然號稱是「水德」,但因時間短促,根本不能算數,漢才是繼周之後為水德的;於是西漢在開國初年,也是與秦一樣崇尚黑色。二十多年後到了漢文帝時,天下已經基本安定穩固,博士賈誼等人提出:作為一代偉大的基業,應該有自己的制度,不能和秦朝一樣,所以漢應改成克秦朝「水德」的「土德」,服色為黃色。但這個主張卻因種種原因,直到漢武帝時才得以採納和實施。而漢武帝時的董仲舒又從「五德」中截取了黑、白、赤三個,創造了「三統說」。到了西漢末年,劉向、劉歆父子融入八卦方位的學說,重新排定位於「西方」的秦為「白統」,屬金;而漢為「赤統」,屬火,火克金。於是便有了「漢高祖斬白蛇」這樣一個赤帝之子把白帝之子殺掉的故事,也就有了崇尚赤色的說法。這個說法為後代沿襲,人們便習慣將漢代稱為「炎漢」(火為赤、黃色)。當北宋滅亡之後,為了表明自己繼承的是最正統的政權,宋高宗特地將南宋開朝的年號定 為「建炎」。自隋唐以來,皇帝的服飾都是以黃色為主的。今天我們的國旗,依然使用了紅、黃兩種顏色,或可說這多少受到自漢代以來崇尚「赤」、「黃」二色的民族文化傳統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