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言作者痴,誰解其中味?初初聽聞『木石前盟』四字時,便一心以為這是一段金玉良緣,直到黛玉魂歸九重天才發覺,放下情迷,原本人生如夢。黛玉自幼身子弱,常年服藥,曾有一高僧說過「若要她病好,除非從此總不許見哭聲,除父母之外凡有外親一概不見,方可平安了此一生。」都說黛玉錯進了大觀園,她用一生的眼淚償還了當初寶玉的滴水之恩,是啊,一錯便是一生。
黛玉自幼喪母,父親林如海重病且無心再娶。缺乏母親教育的黛玉被思念外孫女的賈母接進榮國府,年僅六歲的她生的極其漂亮,不俗的舉止言談間流露出一位貴族小姐的修養與高貴。文中說她『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生恐被人恥笑了他去。』黛玉心中是明朗的,雖說賈母十分疼愛這個外孫女,可她終究不是嫡親的孫女,不是賈府之人。小編認為她不僅僅得保全自己,更要護好父親林如海和整個林家的名聲。
黛玉十一歲時,薛寶釵住入了賈府,雖說同是外戚,可寶釵還有一個哥哥和母親。賈璉的僕人興兒也曾說黛玉與寶釵是「天上少有,地下無雙」,二人在美貌、氣質、才華方面難分伯仲,但寶釵比黛玉更深得人心,所以前期的時候黛玉處處見寶釵不合眼,各種冷譏熱諷,說寶釵惦記別人掛的東西,在薛寶釵被她哥氣哭後傷口撒鹽,可反觀寶釵對黛玉的態度,卻是關懷備至,在黛玉生病的時候送燕窩粥;當黛玉在宴會上說出書中的禁語,薛寶釵聽出來後並未聲張,反而是私下裡良言相勸,黛玉經過這幾件事後,也是真誠得和寶釵道歉,二人冰釋前嫌。小編認為黛玉實際上是個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她在有小性子的同時也是一個善於自我反省的人,這樣才有了二人作詩時相互吹捧,親如姐妹。
黛玉一生中最讓人難忘的是她荷鋤葬花,她一共葬了兩次花,第一次是和寶玉。寶玉說把花灑在水中,讓花瓣隨著流水遠去,可黛玉卻搖搖頭,認為那樣不僅玷汙了花,更是汙染了水源。她小心翼翼得將落花放入挖好的洞中,最後輕輕地用土掩蓋。小編認為她和寶玉共讀西廂後葬花,是一種閒情逸緻,風流詩意。在黛玉的眼裡,花自身的高雅是不隨它的隕落而消損的,縱然凋零,也是要回歸自然,就像她自己,即使是寄人籬下,也要潔身自好,不卑不亢。可她偏偏是個多情的主兒。
第二次葬花已是病入膏肓,此時寶玉已經快要和寶釵結親了,她坐在樹下淚流滿面得看著手中的落花,惜花更是悲己,感慨自己的不幸,就如同落花,凋謝了也無人問津。『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她要質本潔來還潔去,一個無依無靠的孤兒要存活下來是多麼困難的事兒,她的敏感,悲情也全在寄人籬下的生活裡楚楚可憐。
黛玉和寶玉的愛情成為了史上最悲情的故事,明明倆人緣分天註定,卻還是走不到一起。倆人從小青梅竹馬,初次見面便一見如故,寶玉挨打,黛玉次次都哭紅了眼睛,最後一次流淚也是為了寶玉。小編認為寶玉又何嘗不喜歡黛玉,錯把襲人當黛玉說了一番訴衷腸的話。黛玉生病,寶玉心急如焚去探望,挨打後心心念念黛玉,遣晴雯去送舊帕詩稿。可最後還是抵不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寶玉娶寶釵,黛玉聽聞吐血重病,待寶玉娶親時,亦是黛玉魂斷之際。
黛玉是封建社會的叛逆者,她一次次的衝擊著封建禮教,卻還是鬥不過,她敏感多情,體弱多病,縱使滿腹才華、傾國傾城也未落得一個圓滿的結局。小編認為所有人離開賈寶玉都可以存活下去,唯獨黛玉不可,寶玉已經成了她唯一的精神支柱,成為她在世上苟延殘喘的理由。她焚稿斷痴情,一面燒著詩稿,一面吐著血,她用最後的精力去忘記寶玉,她原諒了他們之間的所有甜蜜,所有虧欠,所有不幸,這次,她是真正的要離開了。
黛玉一生悽涼,用淚水還盡了這段緣,小編認為她的離去終是得到了解脫,永遠的被刻畫在金陵十二釵正冊。翻開扉頁,十二釵之首,一個清秀貌美的女子徐徐向遠方去。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 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 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 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